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三国配角演义好看吗 > 第54章(第1页)

第54章(第1页)

不过曹昂的死,最痛心的人不是曹操,而是他的养母丁夫人。

丁夫人从小看着曹昂长大,听说他战死以后,如同五雷轰顶。曹操从宛城返回以后,为了收买人心,表现出一副对典韦之死痛心疾首的模样,大肆纪念。这让丁夫人极度不满,找到曹操痛哭道:&ldo;你害我儿子战死,就一点都不想念吗?&rdo;

曹操被骂得生了气,便把丁夫人赶回了娘家。曹操原来以为丁夫人会因此服软,却没料到丁夫人是个刚硬脾气,在娘家一待就不回去了。曹操自己先沉不住气,跑到丁夫人家里去。

丁夫人恰好在织布,有人告诉她你老公来看你了,丁夫人根本不搭理。曹操硬着头皮进屋,摸着丁夫人的背恳求道:&ldo;跟我坐车回去吧。&rdo;她头也不回,织布如旧。曹操出了门,又喊了一句:&ldo;你真不跟我回去吗?&rdo;屋子里寂静无声。曹操叹息道:&ldo;看来你是真打算跟我决裂了。&rdo;然后灰溜溜地离开了。

曹操回去以后,直接送来一纸休书。可没人胆敢娶曹操的女人,丁夫人便独居在家,直至病逝。后来曹操晚年的时候,感叹说我这一辈子干的事情都不后悔,只有一件事怀愧在心。如果我死后碰到子修(曹昂),他若是问我母亲何在,我该怎么回答呢?

丁夫人跟曹操离婚以后,曹操很快把另外一位姬妾扶正。这位姬妾姓卞,出身不太高,是个舞女。不过卞夫人长得特别漂亮,在二十岁那年被曹操纳为妾,备受宠爱。

别看这位卞夫人出身低贱,却有一个十分争气的肚子,先后为曹操生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都不得了:老大叫曹丕,老二叫曹彰,老三叫曹植。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以卞夫人的出身,最终会以一个妃子的身份终了一生。她的儿子们会被封为藩王,在各自封地里颐养天年。

可是宛城一战,让她的人生出现了转机。

曹昂之死与丁夫人的被废,一下子让曹氏一族腾出来两个至关重要的位置。而卞夫人和她的三个孩子,就是这两个位置最有利的竞争者。

这对卞夫人来说,可真是一个意外之喜。

然而,当我们再回想起曹操在宛城逃亡时的离奇经历,不禁要涌出一个疑问:&ldo;这,真的只是意外之喜吗?&rdo;

对卞夫人来说,什么样的宛城之战才是最有利的结局?是曹昂死亡,曹操不死。这样一来,她既可以确保世子之位得手,又可以确保曹氏势力的兴旺发展。

这是一件概率极低的事情,根本不必指望能碰到‐‐但如果有什么人有意识地在背后推动,这件事发生的概率,便会大幅上升……

在那一夜,张绣军放过了最大的目标曹操,却杀死了没有抵抗能力的曹昂,仿佛他们不是张绣和贾诩的部署,而是严格按照卞夫人的利益图纸来行动。

尽管根据破案逻辑,最大受益人不等于是凶手,可这一次,实在是有些太过严丝合fèng了,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有人为操作的痕迹。

夺嗣,本来就是历史中最为丑恶的事情之一。在权力面前,亲情道德什么的全都要退居二线。即使用最大的恶意去猜测,有时候都无法触及它的极限。

当我再一次在史料中翻检的时候,猛然发现,宛城之战的结局,远远要比想象中更符合卞夫人的利益。这片笼罩在宛城上空的黑幕,陡然被扯开大大的一片。

曹丕在《典论》里曾经自叙平生,他写道:&ldo;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rdo;

原来当时在宛城的,不只有曹昂、曹安民和典韦,还有日后的魏文帝曹丕!

他当时只有十岁,也跟随父亲来到了宛城。袭营事件发生以后,曹丕骑马独自跑掉了。看看,年仅十岁的曹丕逃过了贾诩的精密围杀,逃过了西凉骑兵凶悍的追击,不但活了下来,而且完好无损‐‐这已经不能用奇迹来解释了。

我们看到,贾诩安排的这一次袭营,实在是一次无比精确的打击:杀死了世子曹昂,卞夫人的丈夫曹操乘马得脱,卞夫人的长子曹丕乘马得脱。不仅完美地干掉了卞夫人希望消失的人,而且放跑了所有卞夫人希望活下来的人。

这一切,就像是卞夫人与贾诩早就商量好的一场戏,每一个转折,每一个人物的结局,都被脚本早早安排妥当。卞夫人和贾诩,这两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人物,却在宛城联手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阴谋大戏。

也许有人会问,卞夫人在这里获得了足够的利益,她有动机;可是贾诩呢?他做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他辅佐的张绣能从这次叛变中得到什么好处?

答案是,张绣得不到任何好处,他只是贾诩手里一枚可悲的棋子。而贾诩,在这次策谋中可是收获多多。

纵观贾诩的一生,我们会发现,这个人虽然智谋无双,但却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他的所有行动,都是从维护自己利益出发的。

当初董卓身死之后,西凉将领们要撤回关西。贾诩意识到,自己没有兵权,一旦王允反攻倒算,他没有反抗能力。于是贾诩给西凉诸将献了毒计,怂恿他们一起反抗杀回长安。

在长安城里,他意识到李傕、郭汜的胡作非为早晚要完蛋,便有意识地给汉臣们施舍些小恩小惠,赚取声望,然后抽身离开,投奔段煨。

当他意识到段煨要威胁到自己生存的时候,又一次毫不犹豫地离开,找到了张绣。张绣对于贾诩来说,是一个很理想的主公:战力很强大,但没什么脑子,对贾诩言听计从,容易控制。

仔细分析就能发现,贾诩对张绣的每一步安排,都是处心积虑、精心计算的。贾诩在张绣帐下,一共为他做了三次至关重要的决策。

第一次决策是淯水降曹。这一次投降,是贾诩施展他惊人谋略的前奏,目的只是为了把曹操骗来宛城。

接下来,便是贾诩怂恿张绣在宛城叛曹。这一次叛变的结果对张绣来说一点好处也没有,只是平白惹起来曹操滔天的仇恨。

对于贾诩呢?他在策划时故意放走曹操、曹丕,杀死曹昂,对卞夫人施了一个巨大的人情。这份人情既是恩情,也是要挟,为贾诩日后在曹氏的生活埋下了一个伏笔。换言之,贾诩通过这两次反叛,拿张绣的政治生命换来了给自己的一份偌大的好处。

第二次决策,是在袁、曹交战的时候。当时大家都认为该去投靠势力强大的袁绍,唯独贾诩力排众议,说服张绣第二次投降了已成死敌的曹操。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曹操一定不会原谅,可贾诩偏偏算准曹操在大战之际,一定会优待张绣,以示容人之量。等到袁绍失败以后,大家都称赞贾诩有远见,预见到了袁绍的败亡,为主公张绣找了一条好出路。

这个决策被视为贾诩最精彩的谋略之一,一直到现在还被人拿来证明贾诩的英明。

可我们仔细想想,这个决策里,真正得利的是谁呢?

绝不是张绣。

张绣杀了曹昂,与曹操已是死仇。即便大战在际,曹操不敢对他动手,也早晚会用其他手段把这股怨气发泄出来。后来的历史证明,曹昂始终是曹操的一个心结,所以他才暗中授意曹丕,终于逼死了张绣。假如张绣去投奔袁绍,或许无法改变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命运,但至少要比在曹操麾下要安全多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