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蒋氏家族全传1997年一版一印 > 第63章(第1页)

第63章(第1页)

19日夜里一时(即20日凌晨三时),蒋介石到造币厂开始行动,命令陈肇英、王柏龄执行逮捕李之龙的任务;刘峙执行扣押第二师各级党代表的任务;第二师第五团占领海军局,并解除海军局的武装;陈策、欧阳格执行占领中山舰并解除中山舰武装的任务,吴铁城所部监视汪精卫、季山加及苏联代表团与全市著名共产党员的住宅和共产党的机关。他们预定,只要任何方面的共产党一开枪反抗,他们就动用第二师,新编第一师(吴铁城兼师长)及公安部队来一次大屠杀。

事变发生之后,帝国主义者异口同声一致欢呼,恭贺,大肆宣扬。香港总督金文泰,在西商会议上喜气洋洋地说:&ldo;报告诸位一个好消息,就是20日广州政治已上轨道了。&rdo;与会者纷纷喝彩狂欢,高呼万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宣传工具--香港、上海、天津等处的英文、中文各报,都以显著的地位、醒目的标题登载这个事变,并以各种方式连续编选各色各样的有利于蒋介石的消息,给蒋介石以表扬和鼓励。美国联合通讯社更以喜悦的心情庆祝3月20日事变的发生,说:&lso;&ldo;蒋介石借伍朝枢等名人力助,在广州变制成功。&rdo;东方通讯社以称赞的口气在香港报道说:&ldo;二十日对于共产党之非常手段,乃蒋介石部下孙文主义学会派拥蒋氏而施行者。&rdo;

中国共产党怎么对待这次事变呢?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主张予以反击,以革命的&ldo;三&iddot;二o&rdo;来对付反革命的&ldo;三&iddot;二0&rdo;。当时进行反击是完全有条件的:第一,革命的力量很强,第二,国民党内部和国民革命军中,有很多人反对蒋介石制造这次事变。国民党军队中的一些高级将领都很不满意蒋介石的作法,正如周恩来回忆说:&ldo;当时谭延间、程潜、李济深等都对蒋介石不满意,朱培德、李福林有些动摇,但各军都想同蒋介石对干一下。&rdo;第三,蒋介石也非常害怕共产党人对他进行反击。在事变发生之后,蒋介石发表一连串讲话,反复进行解释。3月22日蒋介石对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发表训话说:&ldo;前星期发生一件事,我想大家都想要赶紧明白的,便是中山舰无故移动的事。该舰刚才修整好,忽然开到黄埔来。当19日正午海军局代理局长李之龙打电话给我说中山舰可否开回广州。当时我并不知道中山舰已经开来了黄埔,我就问他,是谁的命令开去的。他回答的话,是很含糊的,答不出所以然。我当时就很奇怪,我就说你要开回来,就开回来好了。后来我研究中山舰为什么开来黄埔?究竟有什么作用。我当事出之后来问他,竟和昨日的话完全不同。他又说是教育长的命令,又说是校长的命令。我要他把命令拿来看,他说是电话。后来中山舰当夜开回省城,通宵不息火,戒备甚严,我料他必有不法的行动,所以即时派了兵登舰监视。这件事,是否是不利于我们黄埔。或不利于政府。本党现在还没有调查清楚。但社会上一般不明了的人,有很多的猜测、很多的谣言,弄得满城风雨。李之龙他自家说是个共产党的党员。他是本校第一期的学生。但是这回事情,现在尚未审问明白,即使他真正有罪,也只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不能牵涉到团体的身上。……李之龙这种行为,如对于本校和本校长有不利,或者是有什么阴谋的话,我倒以为不是本校的悲观,并且是一件很可能乐观的事情。因为我教育学生的方计,是要他们来监督我的,并且是要他们来干革命的。如果学生之中,有了要来革我命的学生了月p我的教育方针可以说是达到了;并且我本人自己也可以借此来反省,我果有违反三民主义的地方没有?我是否已立在被革命的地位没有?这些事,都是于校长革命事业上是有很大的益处的。所以我对于此案只有乐观。&rdo;

25日,蒋介石又给军事委员会送上了《为处置中山舰事件自请处分呈》说:&ldo;惟此事起于仓卒,处置非常,事前未及报告,专擅之罪,诚不敢辞。但深夜之际,稍纵即逝,临机处决,实非得已。应自请从严处分,以示惩戒,而肃纪律。&rdo;26日,蒋介石又就关于中山舰案答中央通讯社记者问。蒋介石回答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ldo;日前3月20日省中戒严之事缘何时起?&rdo;蒋介石说:&ldo;在3月19日夜中,余得有中山舰异动报告。因其犯有重大嫌疑,又事起仓狡,不及报明政府,当由余以非常处置,捕获嫌疑犯数人,嗣经查究,其中无嫌疑者一律释放。余现因办理此事先未得政府命令,近于专擅,已呈请政府严予议处。至于种种谣言,纯系帝国主义走狗及奸人所造,乘机煽动,以遂其倾覆政府、分裂革命势力之阴谋。&rdo;第二个问题是&ldo;当日举动是否牵及省港罢工委员会?&rdo;蒋说:&ldo;政府对于罢工抵制帝国主义,始终处于赞助地位。余更为拥护罢工政策最力、反对帝国主义最烈之一人,当然绝无摧残罢工,破坏工人运动之理。不过当日因追究中山舰行动,适扎军于罢工委员会门前,致碍及会中人员交通,一切谣言遂由此起。……余甚望工友要心勿为所动,军民一致,最后之胜利终属吾人。&rdo;第三个问题是&ldo;东山之警戒情形又为何?&rdo;蒋说:&ldo;东山适亦在警戒区域,乃因部下误会,致有妨俄顾问出人,此亦余所深致不安者。&rdo;第四个问题:&ldo;外人有因此疑及联俄政策有变更者,果何如?蒋说:&ldo;苏俄已成为世界革命之中心,中国国民革命又为世界革命之一部分。吾人即尽力于国民革命,自当努力促成世界革命。若谓革命同志而竟互相伤害,而竟不相联合,宁有是理?实则此亦敌人故散此谣言以惑我革命民众。吾民众果已认识革命主理,则决无受骗之可能。&rdo;当3月29日西山会议派在上海举行所谓国民党二大并致电&ldo;训勉&rdo;蒋介石等,夸奖他们制造中山舰事件为&ldo;功在党国&rdo;,鼓励蒋介石努力&ldo;清理党籍&rdo;的时候,蒋介石即于4月3日发表为中山舰案驳西山会议派通电。电文说:&ldo;3月20日镇压中山舰一案,全系个人局部问题,已由中正个人完全负责,呈明政府,自请处分在案。……今又接上海西山派所谓全国代表大会通电希图破坏本党,摧残革命,不使吾同志同归于尽不止。其煽惑挑拨之技俩,已图穷匕见。此种托庇于帝国主义势力范围下之行动,不自愧其为帝国主义者之工具,竟敢不法通电,视中正为傀儡,殊堪痛心。今特敬告本党同志与全国人民,曰中正誓为总理之信徒,不偏不倚,惟革命是从;凡与帝国主义有关系之败类,有破坏本党与政府之行动,或障碍革命之进行者,必视其力之所及,扫除而廓清之,巩固党国,而慰我总理与已死请同志在天之灵。耿耿此心,惟共鉴之。&rdo;4月9日,蒋介石在给汪精卫的复信中,不仅把中山舰事件引起的责任推给汪精卫,而且认为这是&ldo;自卫&rdo;性行动。蒋说:&ldo;当3月初旬,吾兄召集孙文主义学会及联合会员训话时,闻兄有土耳其革命成功,及杀共产党,中国革命未成,又欲杀共产党乎?此言也,不知兄何所指?而军官听者,无不惊骇,皆认兄此语,是引起共产党与各军官之恶感,无异使本军本校自相残杀也。所以3月20日之事,一触即发,以为共产党员闻兄之言,必有准备,所以各军官亦不得不出于自卫之一道。盖本出身之军官,对于共产党员幼稚者之行动,固多不满意,而谓其有杀共产党之心,则弟保其绝无之事。盖一般军官皆现在革命战线之不能撤散,与其杀共产党,不知谓自取灭之也。且当时事实,可证明其动作皆出于自卫,无攻人之行动也。&rdo;20日,蒋介石又就中山舰案发表演说,认为在事件发生前,&ldo;就有一派人想诬陷我,并且想拆散本校,就造出一种空气,说校长是不革命的&rdo;。他还故弄玄虚地说:中山舰事件的经过情形,&ldo;要等我死了之后,才可以完全发表。因为这种内容太离奇太复杂了,万万所想不到的事情,都在这革命史上表现出来。如果我不是当着这件事的人,我亦不相信会有这件事情。&rdo;蒋介石还就李之龙看管的情形回答了大家的提问。他装模作样地说:&ldo;李之龙的事情,你不间我,我就忘掉说了&rdo;,又说:&ldo;他是代理海军局长不能不负责任。这就是当时的情形。其余的话,现在还不能发表。总之现在这事情还没有十分明白,我亦不愿意十分追究……李之龙究竟是自己的学生,如果我的学生不好,就是我自家不好;然而现在一时是不能释放的。&rdo;到了6月,蒋介石在一次黄埔军校总理纪念周上说:&ldo;我绝不承认3月18日那天的事件,共产党有什么阴谋在内&rdo;。&ldo;我可明白:3月20日的事件,完全与共产党团体是没有关系的。&rdo;蒋介石除了发表这一连串讲话外,行动上也将王柏龄免职,限令立即离开广州;陈肇英也被免去虎门安塞司令,并责令离开广州;吴铁城被免去本兼各职,送虎门要塞监禁;欧阳格、陈策、徐授等都受了处分。蒋介石还亲自到汪精卫家里,好象是负荆请罪的样子。总而言之,鉴于上述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是完全可以反击的。但是陈独秀却反对反击,而是采取让步。1926年4月3日,陈独秀在《向导》上发表了《中国革命势力统一政策与广州事变》一文,说:&ldo;蒋介石是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柱石,共产党若不是帝国主义者的工具,决不会采用这种破坏中国革命势力统一的政策。&rdo;进而,在6月4日,陈独秀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发表在《向导》上。信中写道:&ldo;从建立黄埔军校一直到3月20日,都找不出蒋介石有一件反革命的行动&rdo;,而且表示,中国共产党若阴谋倒蒋,就应该枪毙。由于陈独秀把持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承认既成事实,蒋介石就成为当时的核心人物。周恩来总结这一次让步说:&ldo;如果这时党中央的政策给蒋介石以有力的回击,毫无问题,事情是有办法的。但当时却采取了继续退让的政策,不了解蒋介石这时还没有足够的力量,他是不敢分裂的,却以为蒋介石是要分裂,就向蒋介石说这是误会。蒋介石于是乘机立刻放了人,表示误会。这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第二次向蒋介石的大让步。这是军事上的大让步。&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