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家主的船还未靠岸,就听到了悠长的哀钟,三声,六声,九声,反反复复,没有人告诉他们那是哀钟,但是他们都明白,那钟声听起来如此沉重,如此缓慢,惊起林鸦,颤动人心。
楚山的遗体,仍然是由楚不返抱着离船,岸上陆续来了迎接到岛民,哀钟传遍整个东海,悲讯已人尽皆知。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死去的是什么人,在东海,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死去以后都是平等的,上至家主,下至杂役,老死病死的并不是用的三六九的哀钟报讯,用了这套哀钟的,就是东海楚家的英烈。
楚山和楚不返一起行走在人们景仰的目光中。
这个年轻人,只有二十岁不到,也许,他一辈子都没有被人这样注视过。他只是一个孤儿,和许多东海楚家的人一样,因为无牵无挂,才能心无旁骛地将所有热情都投入东海。他很平凡,与一般的憨厚青年一样简单地活着,没有人对他投以过多的关注,被这许多人用这样景仰、无比尊重地注视着,是他永远也不敢想象,也想象不到的事。他只是和其他东海楚家的人一样,经常以这样的目光,望向他们最崇拜的家主,幻想着自己也成为那样顶天立地的汉子。
楚山的仪容已经被整理过,去前愤怒痛苦的双眸已经被合上,痛苦的面容也变得平静。如今的景象,他年轻的眼睛已经看不到了。没有人知道,在咽下最后一口年轻的气息之前,楚山心里想的是什么。是对生命早早终结的不甘和留恋,还是为楚家献出生命感到自豪?
从船上下来的人都没有走进寨子,和陆续从寨子奔走而来的人们一起,跟随在楚不返的身后默默地象东面方向走着。
岛上所有人都停止了工作,三四百号人沉默的步伐,有序地踩在沙砾上发出沙沙的声响。一行大汉抱着柴火,迅速地向东奔走。
东临竭石。
竭石。正是印证了楚家祖先的一句&ldo;热血不竭&rdo;,竭石之处,就是东海行葬礼之处。
队伍走得不紧不慢,行到竭石之处,柴火已经搭成了高台。人们安静地围成大圈,肩靠着肩站着,楚山的遗体终于被放到高台之上,说是高台,不过是一人高的简易柴火架子,不但不隆重,甚至显得有些过于简陋。但是隆重,与一个生命,又如何能相比呢?
楚山的遗体,一路都是楚不返抱来的,没有棺材,在东海,用的是火葬,生命归于尘土。
一个大汉向楚不返递上大刀,楚不返接过,走到竭石之前,沿着笔画刻了下去,刀尖划在硬石上发出尖锐耸人的声音,宝瑞终于知道,为什么这个&ldo;竭&rdo;字三百年还刻得这么深,原来每举行一次葬礼,家主就要将这个字写上一次。不知道这大石会不会有写穿的一日?
楚不返交还大刀,又接过火把,将柴火点燃,火焰熊熊燃起,除了燃烧时偶尔发出的哔啵之声,场面一片寂静,怕惊醒沉睡的灵魂。柴火加了助燃的材料,不到半个时辰就燃了个尽。楚山的肉体,也已焚化,落在灰烬之中。
两个大汉抱来一口巨大的矮缸,将灰烬盛入缸内,二人齐肩托起大缸,踏过突起的礁石,走到水边。又分别稳稳地以双手将大缸托于胸前。
楚不返上前抓起一把灰烬,抛入海中,灰烬还未落入海里,就被风吹散不见。他威严的声音响起:&ldo;东海楚家,引路送魂‐‐&rdo;
众人的声音跟随着:送魂‐‐安去‐‐
送魂,安去,这简单的四个字,一浪接着一浪,变成最神圣的安魂曲。每个人都依次上前捧起一把混杂着楚山骨灰的灰烬,撒入东海。东海的人,最后总是归于尘土,化泥入海,一生常伴东海而眠。
没有恸哭,连最善感的郦歌,也只是默默地含泪。
送魂之后,楚山的牌位迎入祠堂。
宝瑞怎么也想不到,楚家祠堂,就在楚家堡垒的背腹之中。几年前瑞凡周岁时,她作为母亲出席,在楚家堡住过几日,但是时间仓促,也多有不便,就没有好好参观楚家堡的布置。
她也没有想过,一个家族的祠堂,竟然会是这个样子。
除了香案,还有一个巨大的香炉。不够大,是无法容纳几百人的香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