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英商交出了鸦片,义律反对他们按中方规定的措辞具结,写明&ldo;嗣后来船永远不夹带鸦片;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rdo;在他的授意下,英商从广州撤至澳门等地,也不到中方指定港口领取所补偿的茶叶。这样,中英贸易依然处于停顿。7月7日,英国水手在九龙行凶,一中国村民伤重而亡。中方要求义律交出肇事者,但一再遭拒。义律称英国臣民只受英国法律管辖,将当事人交英人法庭作了审判。林则徐下令切断英船的补给,并要求葡萄牙人将英人逐出澳门,英船遂集中于香港等地水域。
9月4日,英人欲在九龙登岸获取食物,遭中国兵船拦阻,英国舰船开炮轰击,双方发生战斗。林则徐仍努力争取和平解决争端,以英方具结、交出新到鸦片和肇事水手作为重开贸易的条件。困居珠江口外的英商对义律的做法也颇有微辞,林则徐曾派人直接与他们沟通,鼓励具结通商。义律表示,中英双方可共同查验英船有无鸦片;英商可具结保证,若携带鸦片,中方可没收货物和驱逐烟商;英人在华犯罪只能根据英国法律审判。这与中方的要求有很大距离,双方依然僵持,但已有个别英船与中方具结并恢复贸易。11月初,义律将仅有的两艘军舰派到虎门附近的穿鼻洋,以阻止英船進入中国口岸,并就允许英人登岸和获得补给等与中方交涉。中国水师拒绝了英方要求,并出海探察英舰拦阻英国商船的行为。英舰再次发炮攻击,战事又起。获知穿鼻海战的消息后,正对英人愈发不耐烦的道光帝下令,停止中英贸易,将所有英船逐出口岸,不再要求具结和交凶。英国舰船仍滞留在中国海域,林则徐并无军力将它们赶走,只能尽力切断供给。与此同时,他也在不懈的了解国外情形和加强武备。
在中国发生的事件陆续传到了英国国内,并成为了一个关注焦点。虽然英国舆论总体上羞于为鸦片贸易進行辩护,但中国在禁烟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却遭到了敌视性的渲染。在工商业界,关心对华贸易的势力也普遍鼓吹乘机采取军事行动,迫使中国更加开放。义律向国内提交的报告也主张采取强有力措施。1839年10月,英国内阁决定对华使用武力,以推行炮舰政策闻名的外交大臣帕麦斯顿是首要的支持者。次年2月,英国内阁宣布,海军少将懿律(乔治?埃利奥特,义律的堂兄)和义律作为正副全权代表率远征军前往中国。帕麦斯顿交给他们一份致中国宰相的照会,其中指责广州的官员迫害英人和污损英国的尊严,要求中方予以昭雪,并赔偿烟价、按文明国家的规范与英国官员相往来、割让海岛、偿付行商拖欠英商债务和军费。帕麦斯顿还指示懿律和义律,如果中国同意开放多个口岸、让英人在各口岸自由居住和经商、废除公行制度、给予英人领事裁判权并议定税则等条件,可以放弃割地要求。
出兵决定在英国议会中引发了激烈辩论,很多议员指责政府纵容鸦片贸易,认为使用武力是非正义的。但是,反对战争的议案终以262票对271票被否决。
1840年6月,由40多艘舰船和4000名海陆军人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到达广东海域。他们的计划是封锁珠江口,再北上占领舟山,然后开抵天津外海向中国当局交涉。在封锁珠江口之后,英军于7月初攻占舟山的定海,并大肆劫掠。林则徐早就将英军即将犯华的传闻禀告道光帝,但后者不屑一顾。除了林则徐在广东和调任闽浙总督的邓廷桢在福建做了一些战备部署外,其他沿海地区对英军毫无防范。定海之陷和英军的船坚炮利震动了清廷,道光帝下令严加剿堵,但不久即倾向于息事宁人。他告诉直隶总督琦善,如果夷船進抵津门,应相机处理和接受所递文书,不可骤然开炮。英军于8月抵达大沽口,通过琦善向清廷递交了帕麦斯顿的照会。道光帝以为英人兴兵全因对林则徐等人的愤懑,遂令琦善转告英方,将查办林则徐和派遣钦差前往广州&ldo;代伸冤抑&rdo;,但英军须退回南方。对于照会中的其他要求,他未予应允,大概糟糕的中文译文也妨碍了他的理解,英方则在琦善面前坚持不让。琦善极力敷衍应付,使英方以为清廷愿意积极考虑所有条件,加之北方气候渐冷,占据定海的英军中又流行疫病,英军于是南撤,在广州等待继续谈判。道光帝不明缘由,以为他既已答应惩办林则徐等人,&ldo;英夷&rdo;自然撤兵以示恭顺(有奏报称英船撤离时&ldo;向岸罗拜&rdo;)。9月,他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林则徐、邓廷桢则被撤职查办。
12月,琦善在广州与义律展开谈判,后者已接替因病离华的懿律担任全权代表。义律坚称,中国政府须接受照会中的全部要求,或以增开口岸换取割地,否则不仅不还定海,还要再启战端。道光帝颇感意外和愤怒,求战意愿又强烈起来。琦善不敢接受英方的要求,失去耐性的英军遂于1841年1月初攻占大角和沙角炮台,進逼虎门,琦善急忙再与义律商谈。20日,义律单方面公布了所谓的初步协定,即所谓的穿鼻草约。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割让香港岛、赔偿600万元(西班牙银元)、同意两国平等往来和恢复广州贸易,英方归还两炮台和定海。26日,英军進占香港,并张贴告示,称琦善已将此地让给英国,该地居民皆为英国臣民。其实,琦善未与英方达成明确一致,更谈不上签约。在割地问题上,他只是同意奏请朝廷允准英人借居香港一隅。道光帝获知英军進攻的消息后,决定&ldo;痛加剿洗&rdo;。1月30日,他任命御前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和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派他们率大军赴粤。在广东,琦善也拒绝与义律签约。2月下旬,英军恢复军事行动。26日,虎门各炮台失守。英军继续推進,广州告急。3月5日,杨芳到达广州主持军务。此前,道光帝已收到广东巡抚怡良的密奏,其中提及了英军在香港的公告。他怒责琦善割地辱国,下令将其革职拿问并抄家。
有名将之誉的杨芳也无法抵御英军的進攻。他见英舰在波涛之中仍能发炮中的,认为其中必有邪术,竟令搜集妇女所用马桶陈于河边&ldo;镇邪&rdo;。考虑到兵力不足等因素,义律建议停战和恢复贸易,被杨芳接受。4月14日,奕山、隆文率军到达广州。奕山无心抗敌,反而认为广东商民与外人交往密切,防民甚于防寇。道光帝指责杨芳剿伐不力,要求奕山积极進兵。5月21日晚,清军突袭英军,但战果甚微,一些商馆也遭劫掠和破坏。次日,英军2000多人大举反击。清军溃败,近两万人退入广州城内,该城遂遭英军包围。奕山树起白旗,派人出城求和。义律鉴于情势,觉得不如先获得一些现实利益,然后再图進取。27日,双方签订广州和约。奕山同意在六日内将外省军队撤至广州城60英里以外地区,在一周内缴纳&ldo;赎城费&rdo;600万元,并赔偿英国商馆的损失,英方则同意在款项结清后从虎门撤军和交还各炮台(但在中英交涉未决之前不得重新武装)。英军在广州周边无恶不作,导致民愤极大。29日,三元里的村民打死了数名前来骚扰的英军,该地103乡的民众随即迅速组织起来。他们与从四方炮台出动的大量英军发生了战斗,并会合来自其他地区的大量民众包围了该炮台。英军请出清朝官员向民众施压,才摆脱窘境。6月初,英军撤出虎门等地。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奕山无耻的慌称取胜,把自己乞降说成英人哀求归还商欠和恢复通商,把赔款说成偿欠说清军退出城外是为了弹压土匪和躲避湿热。道光帝不明情况,以为&ldo;夷乱已平&rdo;,遂准许恢复贸易,下令撤兵裁防,对于香港则欲另行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