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上下5千年历史 > 第158章(第1页)

第158章(第1页)

到了嘉靖时期,东南沿海一带的官僚、豪富地主与倭寇勾结,为患一方。此时,出了一位抗倭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山东牟平人,曾用&ldo;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rdo;来表达自己决心消除倭寇的志向。为了消灭倭寇,他特地招募浙江义乌的矿夫和农民组成&ldo;戚家军&rdo;。这支队伍经过严格训练,勇敢善战,纪律严明,是抗倭斗争中的主力。

1561年,倭寇几千人焚掠浙江台州一带,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持下,戚继光率领精锐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扫除了浙东的倭寇。随后,在福建的倭寇重新猖狂起来。戚继光又奉命率戚家军入闽剿倭,连战皆捷。不久,戚继光和抗倭名将俞大猷一起,再次平定了在福建的倭寇。

戚继光成为后世人们敬仰的一位英雄。

张居正改革和万历中兴

世宗死后,穆宗即位,年号为隆庆。隆庆初年,高拱以东宫旧臣,受穆宗器重,与徐阶抗衡,终于取代徐阶。不久,高拱又被张居正取代。

由于宦官专权,明朝特务横行,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增加,农民负担剧增,不仅出现了大量流民,而且激发了大量农民起义。比如正统时,爆发了叶宗留、邓茂七起义,他们以矿工、农民为主,曾攻占了闽、浙、赣三省部分地区。天顺、成化时,在荆襄山区又爆发了刘通、李原领导的大规模流民起义。正德年间,在河北又出现了杨虎、刘六等领导的起义。起义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但社会矛盾并没有缓和。

另外,明中叶后,明政府财政危机逐渐严重。当时,全国田赋输京米400万石,而宗藩岁禄达853万石,&ldo;岁输亦不足供禄米之半&rdo;。加上皇室奢侈,冗官冗食,嘉靖一朝每年财政亏空多者近400万两,少者也有百余万两。到1567年(隆庆元年),太仓银仅存135万两,只够三个月的开支。明王朝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在穆宗统治时期,大臣张居正深切的认识到明王朝存在的严重积弊和危机,决心加以剔除。他向穆宗上《陈六事疏》,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与改革思想,包括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六项措施。但由于当时的首辅称皇帝不想有所作为为借口而不了了之。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他于1572年(隆庆六年)任首辅。

1572年,穆宗死后,神宗朱翊钧即位,年号为万历。在神宗的大力支持下,大权在握的首辅张居正开始了全面的改革,这就是万历新政。

首先,集中精力整顿吏治。一方面&ldo;用人唯才&rdo;,同时,裁减了许多冗官;一方面采取了一项措施&ldo;考成法&rdo;,防止官员渎职、腐败。

其次,为了革新政治,培养人才,张居正提出了整顿学政振兴人才的措施,规定各级学校的学官、儒生必须&ldo;著实讲求,躬行实践&rdo;,不许空谈废业;并下令把天下书院改成政府办公机构,意在提倡实学,防止空谈。

第三,在处理北部边防的问题上,张居正加强了与蒙古的政治经济联系。明政府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在大同、宣府、甘肃等地设立茶马互市,开展中原与蒙古族之间的贸易往来。他调抗倭名将戚继光北上守蓟门,派李成梁镇辽东,整饬边防。又在西起居庸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上,筑敌台(碉堡)三千,从而加强了边防。

第四,在经济方面,张居正针对政府财政困难的问题,也進行了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他认为,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隐占田地,逃避赋税。为了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他不顾官僚地主的反对,于1578年(万历六年)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凡勋戚庄田、民田、职田、军屯田等,一律丈量。到万历九年清查结果,全国总计田7013976顷,大大超过了明前期全国的税田总数。对改变&ldo;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rdo;的现象,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针对赋役制度存在的弊病,张居正又推广了&ldo;一条鞭法&rdo;。&ldo;一条鞭法&rdo;的内容较为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赋役合并。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在一起征收,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过去按户丁出办的徭役,现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至于摊派的比例,各地执行的情况不同。有的地方以田为主,以丁为助;有的地方以丁为主,以田为辅;有的地方丁田平均分配;个别地方也有全部摊入田亩的。但不管怎样,丁役摊入田赋的倾向是一致的。

其二,&ldo;一岁之役,官为佥募&rdo;。农民可以出钱代役,力差由官府雇人承应。

其三,田赋征银。田赋中除政府需要征收的米麦以外,其余所有实物都改为用银折纳。

其四,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ldo;丁粮毕输于官&rdo;,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办法。

可以说,&ldo;一条鞭法&rdo;的实行,简化了赋役的征收手续,改变了以前赋与役分开征收的办法,使两者合而为一,并出现&ldo;摊丁入亩&rdo;的趋势。时人评论说:&ldo;行一条鞭法,从此役无偏累,人始有种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买田,乡间贫民始不肯弃其田矣。至今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rdo;

万历新政的经济改革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明朝的财政赤字消失,史书称&ldo;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rdo;。这段时期是明王朝最为富庶的几十年,又称&ldo;万历中兴&rdo;。

从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的记载看,当时在耕耘、选种、灌溉、施肥、园艺等各方面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花生种植越来越普遍。番薯、玉蜀黍已从南洋引种進来。棉花&ldo;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rdo;。松江二百万亩耕地&ldo;大半植棉&rdo;,是当时主要的产棉区。福建、广东广种甘蔗。湖州地宜蚕桑,种桑养蚕者&ldo;在在有之&rdo;。烟草在明中叶从吕宋传入后,很快就从闽、广传到长江流域,至明末已&ldo;渐传至九边&rdo;。其它如茶叶、马兰草、漆等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种植面积都有所扩大,产量有所提高。

此外,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广东佛山、山西阳城、福建尤溪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冶铁、铸铁业。制瓷业中心景德镇,在明中叶时民窑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民窑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如官窑青瓷,每座容烧量,以小器计,仅有三百件;而民间的青瓷窑,每座烧制小器可达千余件。

丝纺织业中&ldo;花楼机&rdo;的构造比以往又改進了一步,能在绫绢上提织各色花纹。明末,苏州市场上有绫、绢、纱、绸、罗、布六种织机作为商品贩卖。所织成品,&ldo;巧变百出,花色日新&rdo;。印刷业中已经使用铜铅活版,这比宋代的胶泥活版又進了一步。

手工业的发展又促進了商业的发展。明中叶以后,商业资本十分活跃。全国各地有许多商人和商业资本集团。最著名的是徽商,其次是晋商、江右商。再其次是闽商、粤商、吴越商、关陕商。他们在各地设立会馆,组织了各种商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