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唐太宗注十分注重编修书籍和历史。他命令搜求民间死去学者的遗书。隋末,在洛阳的隋代藏书剩余的只有一万四千部,约九万卷,但到太宗成立弘文馆后,藏书达到二十多万卷。太宗认为南北朝时期经学分为南北两学,经学纷云,于是令孔颖达加以整理,颁为《五经定本》,是为《五经正义》的稿本,为科举考试提供了范本。
在史学方面,太宗下令成立了国史馆,编选南北朝及隋朝历史,一方面以示唐室正统,另一方面从中汲取历史教训。此外,他还募集名儒出任学官。因此,京师一时儒者云集,人才辈出,为大唐培养出无数国家栋梁。
唐太宗十分重视佛法的宏扬,他大力支持唐僧玄奘的取经、译经活动,并在洛阳亲自与其会面倾谈。这使佛教在唐中期达到了其鼎盛时期。
唐太宗的辉煌武功
贞观年间,唐太宗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太平盛世的局面,而且其天威直贯东南亚大片地域。他经略四夷,降东突厥,平薛延陀,征高丽,服吐蕃,平回纥。其武功彪炳,使唐之国威播于四方,远超秦汉。因为他罕世的辉煌武功,四方各地的族长、酋长、大汗、国王等共称太宗为&ldo;天可汗&rdo;,即&ldo;天下大帝&rdo;。(西北各族称其君主曰可汗)
平定突厥和薛延陀爱之如一
早在玄武门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就乘唐朝内乱,大举入侵。太宗派遣尉迟敬德出战,大败突厥。不久,颉利再次入侵,到达渭水便桥,并遣使臣到长安示威。太宗于是亲率六骑到渭水,与颉利隔河相会,数颉利背弃盟约,这时唐朝大军亦陆续到达。颉利见唐军强盛,认为无隙可乘,于是与太宗议和,随即北归,这就是&ldo;便桥会盟&rdo;。
贞观四年(630)三月,唐将李靖、李绩大败突厥,俘获了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原属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余投降唐朝的尚有十多万人。
如何处理这十多万突厥降众,唐太宗召集朝臣商议。大多数朝臣认为,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的严重边患,今天有幸将其灭亡,应该将他们全部迁到黄河以南的内地居住,打乱他们原来的部落组织和结构,分散杂居在各个州县,引导他们耕种纺织。这样,就可以使原来桀骜不驯的游牧民族变成易于制服的内地居民,使塞北之地永远空虚。亦有人提出,少数民族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向来如此。应该将他们驱赶到草原之上,不可留居内地,以绝心腹之患。
只有中书令温彦博力排众议,主张将突厥降众迁居到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居住,保全他们的原有部落,顺从他们的生活习俗,这样既可以充实空虚之地,又可以加强北边的边防力量。最后,他指出:&ldo;天子对万事万物,应该像天覆地载一样,无有遗漏。今天突厥在穷困潦倒之时归降于我,能将他们拒之于外而不予接受吗?&rdo;唐太宗十分赞成温彦博的建议,并补充说:&ldo;自古以来都是贵中华而贱夷狄,只有我对他们都是爱之如一的!&rdo;于是,太宗在河套地区设立了定襄和云中两个都督府,统领突厥降众。对于愿意归附的各级酋长,都拜为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数族官员就有一百多人,几乎占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继迁入长安居住的有将近万家。
唐太宗的这个政策,很快得到了周边很多民族的拥护和爱戴,他们纷纷将唐太宗尊为&ldo;天可汗&rdo;,敬若神明。
东突厥灭亡后,漠北薛延陀继续居于该地。644年,唐太宗趁薛延陀汗国发生内乱出兵,其战败而降唐。自此,唐朝北部边患暂时解除。
史书记载,当李靖消灭东突厥的消息传入京城时,太宗禁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说道:&ldo;当年太上皇为了百姓,向突厥屈服称臣。那时朕痛心疾首,誓灭突厥于有生之年。如今只劳一军出征,便生擒其首领入京,尽洗当年大唐耻辱。&rdo;所有大臣不禁高呼&ldo;万岁!&rdo;
东突厥亡后,唐政府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宁夏灵武县西南)一带,设置了顺、祐、长、化四个都督府,以安置内附的十多万突厥人。唐政府又把颉利可汗所统辖的今内蒙古地区,东面置定襄都督府,西面置云中都督府,下面设六个州,任用原来的突厥酋长为刺史,来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当时,突厥人迁居长安的近万家,突厥贵族被唐朝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达百余人。
平定西域之战
平定突厥之后,太宗继续经营西域,先后多次用兵。贞观八年(634),吐谷浑寇边,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击,次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太宗另立吐谷浑国王。
贞观十三年(639),太宗以高昌王曲文泰西域朝贡,遂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王病死,其子智盛继位,投降唐朝。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
征服高丽之战
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以高丽执政泉盖苏文弒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進,率兵攻打高丽。但东渡辽水以后,由于遭到高丽的顽强抵抗,唐军在安巿城(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气候转冷,草枯水冻,粮草不继,兵马难以久留,只得下诏班师。
与吐蕃和亲
西藏高原原来的居民称孟族。战国以后,有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部,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他们和当地人民相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
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动在雅隆河谷的牦牛部,统一牦牛部各部落的叫弃聂弃赞普。&ldo;赞普&rdo;是雄强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尊称。从弃聂弃开始,吐蕃确立了酋长世袭制度,第八世赞普布袋巩甲以后,吐蕃社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629年,年仅十三岁的松赞干布继赞普位,他削平了叛乱,统一了西藏。松赞干布还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迁都到逻些(拉萨),从此逻些成为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他参照唐朝的中央官制和府兵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为了适应经济和政治的需要,松赞干布时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
贞观十五年(641)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多次请求下,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公主入藏。松赞干布闻讯大喜,亲自从首都逻些来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礼接见李道宗。他看到中国的华丽服装和壮观的仪仗,十分羡慕。从此,吐蕃和唐朝结为甥舅关系,相互学习,友好相处。
文成公主進藏时,带去了大量物品,有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还有经史、诗文、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唐高宗时,吐蕃又从内地引進了蚕种,唐朝并派酿酒、制碾碓、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她带去的中原乐队丰富了藏族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