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并入德国或预定将并入德国的地区,主要是重195工业区,它们的工业产品对于德国的作战具有直接的重要性,而为了实现使德国成为欧洲工业中心这一长期计划,把这些重工业区并入德国版图也是必要的。德国对这些地方的政策是,把它们完全并入德国的工业体系,因此其他被占领国家所遭到的大规模掠夺,它们大多得以幸免。戈林于1946年3月14日在纽伦堡受审之际、对德国在合并区推行的政策作了个说明,他当时概述了德军进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所采取的步骤:战前,捷克斯洛伐克没有发生过没收产业的事,也就是说,始终没有把经济货物拿走。相反,捷克斯洛伐克的巨大而充沛的经济能力同德国的经济能力完全配合一致。这就是说,我们特别重视这一事实:既然我们已经宣布成立保护国,从而结束了一场战事,那么,什科达工厂和布尔诺军备厂‐‐这是很重要的兵工厂‐‐自然应该包括在德国的军备潜力之内。这意味着,有相当数量的定货单暂时给送到了那里。此外,我们甚至在那里建立了新工业,并在这方面给予支持。……在保护国成立后,保护国的全部经济能力自然就同德国的全部经济能力合并到一起了。在战争期间成为大力发展工业的对象的另一个地区,是上西里西亚(属于德国的部分和以前属于波兰的部分全,合成石油厂建造了起来,重型工程和军备的生产能力全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因此在俄国人征服该地区时,它已成为整个德国东部和对俄前线的一个最最重要的中心了。
德国对于&ldo;殖民&rdo;地区工业的政策则大不相同。1939年10月19日,戈林发布了一道关于在波兰各个地区所应采取的政策的指令,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处理各个行政区域的经济事务的目的,按照该区域在政治上将并入德意志帝国,或者仅成为总督辖区‐‐它大致不会并入德意志帝国‐‐而有所不同。在提到的前一类地区中,经济的重建与扩展,生产与供应的维护,都必196须予以促进,目的在于尽快将其完全并入德国的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在总督辖区,凡是能够用于德国战时经济的原料、废铁、机器等等,都必须从该地运走。对于维持居民仅足糊口的低生活水平并非绝对必要的企业,必须迁移到德国去,除非这样迁移要花上异乎寻常的长时间,因而不如在工厂原来所在地完成德国的定货更为实际。
上两里西业在战争末期的重要性,可以从1944年12月15日施佩尔呈给希特勒的一份备忘录中青出。该备忘录说,由于上西甲西亚军备生产的重要性,那个地方的失陷将使战斗在仅仅几星期之后就无法进行下去(《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第16卷,第491页)。
同上书,第36卷,第482页(410‐ec);英译文载《文件,1939‐1946年》(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第2卷:《希特勒的欧洲》,第242页;参阅《纳粹的阴谋与侵略》,第7卷,第467页。
在整个德国占领期间,德国以东各被占领国家的工业仅限于取得、加工和运输原料,限于生产那些为维持行政机构和供应武装部队所必需的商品,限于生产军备。以及供应当地居民最低的生活需要。关于这一点,有许多文件可以为证,其甲有一份是最高统帅部军备采购局的联络参谋处于1941年11月25日提出的关于在东方占领区所应采取的经济政策的一般原则的报告,该报告说:
东方占领区的生产只有在下列这种绝对必要的情况下才应予以考虑:
(1)为了减少运输量(即制成钢块或铝块前的生产工序),(2)为了照管在该地区进行紧急修理的需要, (3)为了在战时利用军工部门的全部设备。
剩下来尚待决定的是:鉴于欧洲工业能力的负担已经过重,卡车和拖拉机的生产在战争期间可以考虑恢复到何种程度。
不准在东方占领区发展相当规模的消费品和制成品的工业。加工处理东方占领区出产的原料和半成品,并且照管这些东方地区‐‐它们将象殖民地那样遭到掠夺‐‐对工业消费品的最为迫切的需要,以及它们的生产资料,凡此都是欧洲工业,尤其是德国工业的任务。德国对西欧被占领国家的工业政策,多少介乎它在合并区和&ldo;殖民&rdo;地区所采取的两种政策之间。西欧国家工业化的程度比德国以东各国要高出许多,但是另一方面,就我们所知道的情况来说,德国并没有计划把它们全部并入版图。德国在西线发动的进攻得手以后,接着就197是一个大肆掠夺储存的商品和设备的时期,不过这只延续到1940年夏天和初秋。这一时期的目标,从下面这段有关法国的叙述中就显示出来了:&ldo;任务主要是收集战利品。在这一阶段,有关陆战的海牙法规的法律概念,还没有严格地获得遵守。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没收或通过以极其微小的代价收购,从法国得到对德国军备有用的物资&rdo;。
可是,早在1940年9月,德国人已经看清楚,至少使用一部分西欧的庞大工业资源是有好处的,他们于是以一个利用原有的工业能力来进行剥削的阶段替代了掠夺的阶段。9月14日,陆军军械部门向其下属机构发出了下列指示:我极其重视下述提议,郎西方占领区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工厂,应尽可能加以利用,以减轻对德国军备生产的压力并增加战争的潜力。丹麦境内的企业也将日益用以承关于西欧已经并入或打算并入德国的地方,见上文,原着第9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