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送君千里路一去不回乡两眼垂珠泪何时得见郎 > 第102章(第1页)

第102章(第1页)

叶鸿生的眼睛被点亮,眸子里闪动着一种缠绵而痛苦的情绪。

阮君烈无声地念了一个名字,用尽全部力气,安心地闭上眼睛。冥色笼罩下来。

宾卿。

第86章后记…

大家好,感谢阅读这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写作中,有朋友对其中的准确性提出疑问,例如军统改名&ldo;保密局&rdo;应当写出来。

作者认为,读者朋友都明白&ldo;军统&rdo;是什么,不影响文章理解,所以没有提到军统改名的事情。鉴于有读者朋友十分关切为&ldo;军统&rdo;正名的细节问题,作者已经加上这句话。

在闲聊中,作者曾经说过&ldo;瞿秋白枪决前,中统去劝降&rdo;的话,有朋友提出&ldo;那个时候中统还没正式成立&rdo;,确实,当时&ldo;中统&rdo;还没有正式挂牌,去劝他的人是陈立夫。陈氏兄弟乃中统首领是常识。中统的前身是1927年由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当然早就存在了。

作者不能保证文章中发生过的所有事情在民国时期都有迹可循。

小说是虚构的,在这篇文章的创作中,作者参阅了史料,但是不可能写史料知识百科,不会每一个细节准确到位,文章是遵循主角的人生轨迹与性格展开,遵循便于读者理解的通俗方式写作。

作者参阅的材料大多为学者著作,佐以回忆录,并非网络内容,网络上谣言众多,不怎么可信。主人公均没有原型,跟现实中的历史人物经历不会重叠。

文学创作不是新闻,应当有想象力,更要有自己独特的人物创作。历史知识可以做路标,没必要做拐杖,没有必要搬运史料拼凑。国民党中众多派系,如著名的系政学系,作者都没有单独描写,小说不是给国军或者共军做党史。因此,对两党党史有兴趣的读者还请参阅正史。

在这里,对本文中尚未写出来的一些历史背景,作者做一点补充说明。

孙中山提出&ldo;以俄为师&rdo;,在此之前,国民党是个封闭的组织,缺乏组织性,搞不起来社会活动。直到苏共帮忙改组国民党,中共同时加入他们,国民党才开始迅猛发展。改组后,国民党跟发馒头似的,发旺到上百万人。倘若共产党有毒,岂能发这么大?养这么壮?

在抗日这个问题上,1915年因为&ldo;二十一条&rdo;而引起的全国反日运动,国民党人内部意见分歧,基本置身事外。一直到&ldo;护国运动&rdo;,在抗日问题上唱主角的都是进步党。亲们不知道国内除了两党,还有其他党吧?国民党怎么有能力把抗日的功劳给包揽呢?1923年,国民党号称二十万,实际数目包涵10万雇佣兵,登记数目水分也大,其实就几万人罢了,如何抗得了日?

孙中山不厌其烦地讲&ldo;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rdo;,要&ldo;扶助工农&rdo;,可见他的思想中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一面。苏联共产党是国民党的一位老师,中共是国民党的小同学,有点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国共怎么可能水火不容?国民党发家跟共产党有密切关系。辛亥革命并没有让国民党发家,得势的是北洋政府,直到接受共党改组之后,他们才猛然壮大。

经过苏共改组,中共与国民党融合在一起发展,几年内蒸馒头似的,给国民党蒸到一百多万人。孙中山一死,国民党感觉差不多了,开始清党,一口气杀掉30万党众。为了清除共党的&ldo;余毒&rdo;,即使中共实际人数不过2-3万人,杀自己人也是在所不惜的。

脱胎换骨后,国军就是这么看重&ldo;血统&rdo;。

为何阮君烈一开始就对叶鸿生的身份那么敏感,老实讲还不是主义的问题,跟历史背景有关系。真的是会死人啊,不是开玩笑的。看陈立夫的回忆录,为了找出共产党,他们叫党员全部站出来打斗,因为打起来,国共自然就分出阵营了嘛。

这个蠢法子不知道打死多少国民党自己人,场面很可怕。正常人都不会想去经历。

阮君烈的思想是排外的,所以他紧跟这种趋势。

叶鸿生为什么待阮君烈那么好,不去消灭他。

除了爱情的关系,还有后期成熟的党派思想的关系。叶鸿生是一个共党,不管他身在庙堂,还是身在江湖,还是被贬斥,都是一样的。否则wg被打倒的中共干部都不算中共了。

抗战的时候,发布&ldo;来过中国的日本军人一律枪毙&rdo;命令的是国民党将军孙立人,不是共产党。共军的做法是优待俘虏,没有犯罪、情节较轻的人好好对他们。共军曾经俘虏过一些日军后勤人员,包括医护人员,一直带着他们,优待他们。日军的医护、技术人员跟随共军南征北战,一直打到淮海战役。解放后,为了让日军俘虏返回原籍,共军给他们修改档案,方便他们重新回日本生活。

这是共军和国军的思想差别,所以叶鸿生是不会伤害阮君烈的。阮君烈肯定比日军更值得珍惜,是不是?解放战争后期,大量国军士兵充入共军队伍,上百万人。&ldo;解放军&rdo;是对共军和国军的统称,并非单指共军,这个时候大家已经合二为一。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国军的事迹。

在自绝后路方面,国军独树一帜。不管在淞沪战场,南京战场,还是后来的淮海战场。每一次都能在史料中看到某支国军队伍率先把桥炸断,或者跳上船,把友军远远丢在后面的事情。所以阮君烈在战场上也被人丢下了,这是常事,谁遇到谁倒霉。叶鸿生去救他,是他好命。

在南京战场,唐生智失败后慌慌张张丢下南京,把官员家属带跑,然后叫士兵不同方向突围。结果下关的士兵们跑到江边,发现没有船。不会游泳的士兵抱着木板扑进江水,淹死不少,没有死在南京战场上,不幸死在江里。国军军事失策的时刻很多,1944年日军从北打到南,打通铁路线,有爱国心的将领都很着急,国军还是一盘散沙。

沈醉的回忆录记载了一件趣事:

撤离大陆之前,毛人凤是军统当家。很多投奔国民党的共方人士曾经为他辛苦效力,希望跟他一起去台湾。毛人凤恶狠狠地拒绝了。这些人下跪,哭着求他。毛人凤心如铁石,发大招无影脚把他们踹飞,丢给共军。将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彻底抛弃后,毛人凤感觉这一手玩得漂亮,作为功劳汇报给蒋。

看到这里,有见识的读者朋友要笑了:这种三流小说恶毒女配的风范怎么能帮助国军统一中国呢?国军天天痛骂共军统战他们,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其实这事是蒋公点拨的,他完成得很好。到了台湾,毛人凤依然做官,身居要职。

在中共历史上,wg时期,一部分国军过去的人遭到不公正的对待。在毛活着的时候,1972年起开始,错判的国军将领纷纷恢复名誉和地位。在毛死之前,这些人已经官复原职。很多人的子孙直到现在都享有特权(未免也太久了)。

在国军历史上,所有得罪蒋的人,是不会被宽释的。大家喜爱的张学良将军一直被软禁到他儿子死。上文提到的孙立人将军试图反蒋,实施兵谏,被软禁在台湾几十年,直到他儿子死。

不是等到蒋死,是到他儿子死。如果孙子争气,还要世世代代关下去的。

国军有卸磨杀驴的传统,对共军如此,对共军投敌人员如此,对血不够&ldo;蓝&rdo;、心不够&ldo;忠&rdo;的自己人也是如此。在这里,考虑到一些同胞出于反共的心理需求,已经在精神上加入国军,作者不再多做赘述。容作者提醒一句:目前,大陆生源在台湾尚未取得医保资格。毛人凤的大招在前,亲们要注意安全。

历史小说自然是以历史为脉络,历史演变到今天,很多事情都在变化发展。中共当年承诺&ldo;为人民服务&rdo;,中途抽风,现在服务的力度变弱,越来越像国军。谁受了委屈,冤有头债有主,给纪委写信,给报社打电话,该上街的上街。不用把气娇嗔到他家爷爷辈头上。叶鸿生好讲话,不代表他没立功,没有为你现在的生活付出。

热爱国军抗日名将的一些人似乎选择性失明,对他一点也不尊重。

叶鸿生不介意,他不求回报。但是亲们这种态度还是尽量不要带到生活中,容易留下不知好歹、见识短浅的愣头青形象。事实上,黄埔学生百分之八十是左派,就算被划给国共两家,他们的关系还是很复杂,没你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国共将领之间互相认识,时不时有来往。国军干部眼里只有共军干部值得重视,因为英雄惜英雄,对没头没脑、哈巴狗一样的玩意,他们通常没啥耐心。国军养尊处优,不可能像共军那样乐意和脏的蠢的偎在一起,如果你没有一技之长、又不会跳宫廷舞,最大的可能是被派去抬土。国军那边建设工作量大,需要很多民夫。

国军更早就变了,子孙后代对&ldo;汪精卫的是忠是jian&rdo;存在异议,自称不是台独的台独分子很多,亲日政客层出不穷。就算孙中山在世,也定然认不得这是谁的子孙。蒋介石爬起来,也要重新气死过去。想当年,汪精卫葬身梅花山,国军无论如何也要把他的坟炸开,把他从孙中山身边铲除。这样不尊重人权、尸权的事情,国军曾经做过,俱往矣。国军早已风流云散,现在的&ldo;国军&rdo;就是个转基因产品。阮君烈跟这些人在一起,哪会有什么开心的生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