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蒋介石与宋美龄在台湾 > 第123章(第1页)

第123章(第1页)

受到很大打击。为了帮助农业克服困难,&ot;政府&ot;果断采取降低肥料价格、直接拨

款以支持农业建设、高价收购农产品等措施使农业得以渡过难关。

第二,发展耐用消费品生产为中心的进口替代工业。

经过从1949年到1952年的三年重建,台湾经济基本上恢复到了战前最高水平。

但是由于物价上涨、失业严重、贸易逆差巨大等原因,在以农业作为稳固的经济基

础上,台湾当局适时采取了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策略。即一方面进口机器设备、原

料等生产资料,一方面在岛内发展关系民生、所需资金不多、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

密集型轻工业,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条件下,并争取大量出口,以挣得外汇,创

造就业机会。

进口替代工业是一种内向型经济发展策略,为促进其发展,当局制定了一系列

保护性政策,除了前面提到的进口管制、复式汇率外,还有以下几种政策:

税务方面,实行关税壁垒政策,从1948年到1955年,所有进口货的平均名义关

税率增加1倍以上,从20%上升为45%。1951年开始实施外销品退还原料进口税政

策,1955年颁布&ot;外销品退还税捐办法&ot;,将退税范围扩大到所有外销品,退税项

目也从原来的进口关税扩大到商港建设税、货物税及防卫税等。1955年,国民党政

权还颁布&ot;所得税减免办法&ot;,规定凡属&ot;政府&ot;鼓励之工业,新设或扩充设备达

到原有生产能力30%以上者,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3年。

资金方面,为弥补资金不足和高利率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当局对某些轻工业实

行低利融资补助办法,由台湾银行为之提供低惠贷款。

在&ot;政府&ot;有计划的指导和帮助下,台湾以电力、化肥、纺织三项为发展进口

替代工业的重点。此外,还鼓励私人投资那些加工过程简单、投资不多的其他非耐

久性消费品工业,满足岛内市场需要。到50年代末,台湾的纺织、化纤、塑胶、食

品、合板、自行车等以进口替代为目的的工业已经初具规模。

第三,官民企业并举,鼓励民营企业。

台湾光复后,原由日本把持的企业统统变成了公营企业。1949年,国民党政权

迁台后又从大陆带去一批官僚资本,同台湾原有的公营资本相结合,形成了公营事

业在台湾一统天下的局面。蒋介石到台之初,对公营企业采取优先发展政策。因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