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1850年是道光 > 第10章(第1页)

第10章(第1页)

倭仁字艮峰,乌齐格里氏,蒙古正红旗人。嘉庆九年(1804)生于河南。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后,一直在翰林院任职。他最笃信唐的教学方法,&ldo;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皆记出&rdo;,[3]用作自我反省的借鉴,导向道德的最高境界。他认为&ldo;研几工夫最紧要&rdo;,若失此不察,&ldo;则心放而难收矣[4]正因为他力图把修身养性和读书结合起来,经年不辍,成了咸同时期的著名理学家和同治的帝师。

唐、倭仁等人,面对国运日蹙、文人无行的严峻形势,力图通过诚意修身达到道德的自我完善,把学术、心术、治术联为一体,这较之那些苟且偷生和士林中的卑劣者,无疑有着较高的德行和操守,不失为都门士大夫中难得的一群。但他们太注重自我修养,拘泥于闭门思过,空谈性理,不免流于疏阔迂腐。结果,&ldo;言经不适于用,言史又无裨于身[5]&ldo;询以家国天下治安之计,则茫然无所得&rdo;,[6]完全是脱离实际的一套,距离他们期望的修、齐、治、平目标实在太远了。

与理学家的空疏不同,汉学家们则埋首古纸堆中,皓首穷经,潜心考据,虽说对整理文化遗产作出了不少贡献,但因为仅仅&ldo;疏剔字句小节,不能旁通其大义&rdo;,结果是正己则失要,治人则无功,同样对国计民生没有多大裨益。

对于每况愈下的国势和厌厌无生气的政局,最敏感而力图有所作为的,是一批以经世致用自励的文人士夫。他们大都是出生在乾隆朝末期50岁上下的知识分子。有的是有功名无实职的士子,有的是朝内供职的中下级官员,也有在朝外身居要职的地方大员。虽然身份地位不同,却有着大体一致的政治抱负,即主张&ldo;明道救世&rdo;,通经致用。

&ldo;明道救世&rdo;的主张,原是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揭橥的。他认为通经硕儒必须注意&ldo;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rdo;,为学的目的即在于探索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国计民生问题,&ldo;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求太平,此吾辈之任也[7]他表明自己为文的宗旨是&ldo;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rdo;,[8]所以极力主张:&ldo;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rdo;。[9]把&ldo;明道救世&rdo;解释为先儒经典中原有之义,作为通经致用的目的和手段,以实践儒者&ldo;救民于水火之心&rdo;。嘉道年间的经世论者,对此无不大加弘扬,并以此自励。如龚自珍提出了&ldo;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rdo;的说法,指出:&ldo;是道也,是学也,是治也,则一而已矣[10]把道、学、治三者结合了起来。包世臣认为:&ldo;士者,事也,士无专事,凡民事皆士事也。&rdo;[11]因而自少即&ldo;慨然深究天下利病&rdo;。汤鹏鉴于社会日趋贫乏,主张&ldo;医贫&rdo;、&ldo;尚变&rdo;,所作《浮邱子》一书都四十万言,&ldo;大抵言军国利病,吏治要最,人事情伪,开张形势[12]集中表达了他的经济主张。魏源则善于以史为鉴,对军屯、漕运、盐政、水利等尤为注意。道光五年曾协助时任江苏布政使的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一书,成为清代著名的经世论者。徐松注意于西域水道及新疆建置、钱粮,兵籍的研究;他的学生沈垚则精于山川地学,所撰《西游记金山以东释》一书,被时人誉为&ldo;遐荒万里在目前矣[13]梁廷枬对海防事务及粤海关沿革的研究,成了当时知夷情的主要代表者。此外,黄爵滋、姚莹、张际亮、张穆、何秋涛、张维屏、鲁一同等等,莫不在自己的著作中阐述经世致用的思想和主张。因此,嘉道年间的经世论者,大都是力图挽救清王朝困境,倡言变法图治以拯民于水火的改革家。他们虽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无共同商定的政治纲领,但在学术上相互探求,政治上相互奥援,思想上灵犀相通,无形中形成为社会上的一股力量,代表着社会的良知。

这些主张改革、提倡明道救世的士大夫,因其身份、地位、境遇的不同,大体而论,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属政治家型,如湖广总督林则徐、福建巡抚吴文镕、广西巡抚梁章钜、贵州巡抚贺长龄和前两江总督陶澍等,他们虽也研讨学问,且有所发挥,但侧重点在行不在言,往往以其地方大员的身份推行其关心国计民生的主张,躬亲实行,取得了良好的官声和政绩。另一种属学者型,如上举姚莹、包世臣、张际亮、徐松、沈垚、汤鹏、张穆、何秋涛、龚自珍、魏源等等,这类人物虽有匡时济世的抱负,且有改革方案,但或因官卑职小,或因仕途失意,无法实现所持主张,因而侧重于言论文章,著书立说,影响着思想界风气的转移。前一类型,以林则徐、陶澍为翘楚;后一类型,实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其中,尤以时任礼部主客司主事的龚自珍,最为京师士大夫推重。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乾隆五十七年(1792)生于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世代书香的官宦世家。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有《吟臞山房诗》传世。父亲龚丽正,官至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攻古文经学,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词名物考》诸书。母亲段驯,是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之女,工诗能文,著有《绿华吟榭诗草》。龚自珍自小受母亲文学熏陶,七岁时已熟读吴梅村诗、方百川遗文、宋左彝《学古集》,尤对吴梅村诗心不能舍。吴梅村名伟业,字骏公,梅村是其号,江苏太仓人。他是明末遗民,参加过复社,以诗文名于世。因与权臣马士英、阮大铖政见不合,辞官归隐。清初,在顺治帝福临的胁迫利诱下,降清出仕,授秘书院(翰林院前身之一)侍讲,充任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圣训》纂修官。两年后,他借口母病还乡,就此不再回京,终老故里。降清的经历虽非出自自愿,时间也不长,但他始终深引为耻,曾在诗作中不无痛悔地写道:&ldo;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rdo;;又道:&ldo;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rdo;。充满了艾怨和怀旧的凄凉郁结。他的诗取法盛唐诸大家及稍后的元稹、白居易,号称&ldo;娄东派&rdo;。诗作中常反映民生疾苦、吏治昏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感。龚自珍的母亲以吴梅村诗,作为儿子的文学启蒙,一首首口授,一句句讲解,使童年的龚自珍在学习平仄音韵之余,渐渐懂得了诗与生活的相互关联,对他长成后关心民瘼,讽议时政,影响至大。他一生鲠直豪迈,不忌时讳,或许就是儿时对吴梅村那种痛悔失节的愤恨之情,从相反方面悟性的结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