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的父母只读了中学,父亲为人养马、教马,收入属于贫穷阶层,不必缴收入税,勉强维持他夫妇俩和四个子女的温饱生活。paul在爱荷华州的雪松川(cedarrapids)读小学时就打工,一直到大学,都没停止。我离开中国三十年后,1978年,和paul、两个女儿一起回乡。那时中美还没建交,他第一次到中国,不知中国人对他这个美帝如何反应。但是,他那个美国佬比我这个湖北人还受欢迎。他们看到他一大把年纪,将装满礼物的大箱子呼──的一下从火车上铺拎下来,啧啧称赞,叫他&ldo;劳动模范&rdo;,说他粗糙的手是&ldo;劳动人民的手&rdo;。
小paul的第一份工作,是为一家犹太人点火。犹太人的安息日是礼拜六。犹太教徒不能在那天点火。小paul每个礼拜六早上,到犹太人家里,拧开煤气炉,用火柴点燃炉子。然后,到地下室,那儿有个火炉。他先清理炉灰,在炉子里摆一堆玉米棒子、柴火和煤,最后点燃。一毛五分钱就到手了。
后来他每天为当地的《雪松川报》送报。paul最喜欢讲的,是他八岁时如何在街头叫卖《雪松川报》的号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6年7月1日,法国东北部一场战役,在日出和日落之间,六万英国志愿军牺牲了。《雪松川报》发出号外。小paul在街头挥着报纸大叫:法境最大血战!英军死亡六万!快买快看!两分钱!小paul一分钱买进,两分钱卖出。1933年,paul走上牛津大学墨藤学院的螺旋楼梯,去会他的导师──诗人卜仑登(edundbnden)。诗人就是那场血战的幸存者。街头卖报可真热闹,男男女女,孩子呀,狗呀,马呀,汽车呀,熙熙攘攘,兜里铜板叮叮当当,整个世界的大事都在小paul手中。大人和他谈话,他可以侃侃而谈,他会神气活现地说:&ldo;你知道吗?比利时的外普斯又打仗啦。第三次战役呀!&rdo;他也喜欢骑着自行车挨家送报的工作。送报比较有人情味。他小小的年纪,就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寄居廉价旅馆卖身的&ldo;贵妇&rdo;、送他全套《朗费罗诗集》的退休教师、对小paul朗诵艾略特的诗人:走吧,你和我,当黄昏在穹苍展开,宛如手术台上麻醉的病人……
paul上中学时,在一家卖药物、饮料、雪茄、香水等的小杂货店打工。每天放学后就到店里去,一直工作到晚上打烊。没有生意的时候,他就在账单背面写诗。小小一个店,反映了人性各种姿态。有妇之夫买了一打避孕套,要他开账单时写牙膏。老头儿喝女人的补药,只为药里有酒精(那正是美国禁酒的年代)。诅咒烟酒是罪恶的牧师,一毛钱买一支雪茄,偷偷走到后面的小房间,坐在椅子里吞云吐雾。每个月初,老太太来买一百颗阿司匹林,必坐下来絮絮叨叨说一会儿话。男人呀,像小狗,摸摸,哄哄,他就乖了。
我和paul第一次在台湾相见合照的相片,他转头望着我,仿佛是一见钟情。后来我发现他照相,必照侧面。原来他的鼻子,正面看是歪的。小时踢足球,一球打歪了。他的侧影的确好看,线条分明,细致而刚劲。他那个歪鼻子喜欢强烈的气味。他喜欢闻父亲马房的马粪、上了油的马鞍、仓房里干草混和稻草发酵的霉味、土地犁过的泥土香、母亲烤的刚出炉的面包、她为丈夫孩子熨过的衬衫的浆香、她在后园种的玫瑰香、德文圣经沉旧皮面的霉味,那圣经是祖先从德国黑森林带来的。
paul在杂货店打工的时候,歪鼻子可是有福了,可以享受雪茄的烟草香(难怪他后来抽雪茄!),还有各种各样奇妙的香水。odeur
fatale、parfud&rso;aour、essencedelanuit。多么挑逗的异国情调!有个女人常来逛香水柜台,一瓶又一瓶闻一下,挑她喜欢的香水,在衣领上抹一点,对paul说:试试,看它能待多久。她每次来穿一件不同的衣服,抹香了她所有的服装。paul有个中学同班女孩,深沉棕色的眼?常来店里,似乎是买杂志、饮料,总会走过来,挨着他说说话。如果店里没有其他顾客,他就打开一瓶香水,抹在她一头长长的黑发上。paul兴奋得心跳。那是他平生第一件艳事。
店里还卖报纸杂志。他已开始写诗。老板很得意有个写诗的年轻伙计,额外订了几份杂志,明知不好销,但paul贪婪地读了每一页。他在巴黎出版的《转化》杂志上,第一次读到乔伊思,在美国《诗刊》上,读到艾略特、桑德堡、庞德。老板给他一间小房,放了一张小桌和一张旧椅子,那就是他写诗的地方。他在那儿写的诗,许多收集在他第一本诗集《旧土》中。
《三生影像》从玉米田来的人(2)
paul在雪松川的华盛顿中学读书的时候,有位英文女老师蔻克小姐。她头脑非常好,知人论事,明智果断。在芝加哥大学读完硕士,便回雪松川的中学教书。她常常把诗写在黑板上,逐字逐句和学生们讨论。她的数学也好。她很喜欢paul,认为他是班上最好的学生。放学后,她也许看看他写的诗,也许和他一起做算术题。
蔻克老师个头修长,一头好看抹了点银灰的头发。她有两个嗜好:一个是收集莎士比亚的戏剧,另一个是做银首饰。她有时候邀paul到她家去,给他看她收藏的书,看她做银首饰:银手镯、银戒指、银项链。她也评论莎士比亚。她的《莎士比亚全集》装帧非常精美。她家窗台上永远摆满了小小的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