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就是云顶天宫壁画上所描绘的最后一战,当时对于东夏这样的小国,承载的是整个民族最后的尊严,必然是全国死战,可以想像当时如日中天的蒙古人和死战不留的女真人会有多么惨烈的交锋,这段血腥的记忆必然深深地留在了幸存的女真人的心里。
七、政权仍存
过去都认为东夏随万奴的被擒而灭亡,但自康熙二十五年(1686)发现刻有「大同」年款的官印以来,对东夏国的存亡又有新说。据王国维的考证:「《高丽史》多记东真即大真与高丽交涉事,自太宗癸巳(1233)以后,至世祖至元之末(1294),凡二十见。意万奴既擒之后,蒙古仍用之,以镇抚其地,其子孙承袭如藩国然,故尚有东真之称」(《黑鞑事略笺证》)。另外在《高丽史》和《元史》1233年后多年的记载中仍使用「贵国」、「东夏万奴国」的称谓。1234年2月,「蒙古留百余骑于东真,余皆引还」(《高丽史》)。1235年设开元、南京二万户府,后者总管可能即东夏国王兼任。东夏的旧属继续维持管理着该地区的政务,而使用的年号就是「大同」,于当地出土了多颗不同年份的大同年号官印,足以证明。作为藩国的东夏,自此对蒙古一直归顺服从,并协助蒙军镇压高丽的反叛。
注:汪藏海生活在明末,显然这个政权在逐步萎缩的过程中并没有消失,而是从国逐渐消减成城邦,又从城邦消减成部落。
1235年蒙古三伐高丽,东夏军即作为前导,攻下了龙津镇、镇溟城等地(《高丽史》)1236年蒙军再入高丽,曾派援兵百余骑,侵入高丽东北境,自耀德、静边趋永兴仓(《高丽史》)。到了蒙哥统治时期,蒙古再度大规模用兵高丽,东夏又成为蒙军进兵的通路。
据《高丽史》记载,自1249年至1259年,每年都有东夏的兵马入境侵扰。1257年,入登州的一次多至三千余骑,1258年还出舟师围攻高城县的松岛。直至蒙古出面干预,才停止。元世祖即位后,开始逐步加强对东夏的控制。至元三年(1266)二月,曾设立过东京、开元、恤品、合懒、婆速等路宣抚司。至元二十年(1283)五月,又增设海西辽东提刑按察司。恤品、合懒两路是东夏的领地,海西当谓包括东夏在内,可见已一律与国内地区统治管辖。至1287年后,似不再有「东真」、「东夏」之名,想东夏藩国当撤于前。
注:可怜的高丽,此时东夏的国的残余必然已经退入长白山,进入了隐蔽的生活。
八、历史遗迹
1、城子山山城
为了防范蒙古的东侵,针对该地区多山地的特点,东夏国城市多建在山上,成为山城。位于延吉市东郊延吉市与图们市交界处。城内有少量渤海国遗迹和大量东夏国遗迹。城垣依山势以石材修筑,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4454米。有门址?4处,其中3处有瓮城。城内地势开阔,中央有宫殿基址,呈阶梯状,共9阶,每阶宽10米,长17米,其上础石排列有序。殿址周围散布有大量的建筑瓦件。城内出土有玉带饰,玉鸳鸯佩饰、玛瑙佩饰、东夏国官印、铜镜、占卜器、磕码、母子小铜造像以及数百枚唐、宋、金铜钱。该城是东夏国的南京,东夏国王蒲鲜万奴曾一度居于城中,公元1233年蒲鲜万奴在城中被蒙古军兵俘虏,东夏国灭亡。是研究东夏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最为重要的文化遗存,具有较高的独特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2、浴池山
位于延吉市东约10公里,隔一山谷与城子山相对。山顶有一圆形水池,山峦山有一烽火台。水池据传为东夏国国王蒲鲜万奴洗浴之处。
3、克拉斯诺雅尔山城
位于绥芬河南岸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附近的克拉斯诺雅尔山上,周长16华里,呈环形,依山随势而建。从山脚至山顶共三层城墙,高5米,城墙附近还有壕堑等辅助设施。最高处是一座「禁城」,四周隔一道内墙,城内有许多豪华的宫殿式建筑遗迹。
4、延边古长城
延边古长城处于八道沟的双峰山和延吉市北的平峰山山脊上,它西起和龙县土山乡东山村二道沟的山坡上,蜿蜒经过于河龙市的西城、龙门乡、龙井市的细鳞河、桃园、铜佛、延吉市的八道、烟集、长安乡等的崇山峻岭中,消失在东距延吉市15公里的磨盘山附近。长城多为土筑,也有石筑,全长约150公里,已发现烽火台17座。最长的一段是从细鳞河至老头沟镇的一段,约长10公里;保存最好的一段在老头沟的官船村,尚存高约3米左右。
古长城无文献记载。据研究认为是东夏国的江城。也有认为始建于渤海,其与珲春的「边壕」一起是渤海中京和东京的拱卫之城,后为东夏国利用并改建为防御工程。还有认为它是金代长城或高句丽时期长城。
5、镜泊边墙
它位于镜泊湖中南段的东岸上,在江山娇林场施业区内。土石结构,依山向东南走向而蜿蜓,发现长度为45公里。西段湖岸段有堆石外,其余多为土筑或土石混筑,每隔50--80米有马面突出墙体。高2米左右,基阔15米,顶宽08米,石筑段落保存较好。群众反映:此边墙可达吉林。初步考查认定为金末东夏国的遗存,即为金代小长城,是防蒙古军南下的军事工程。1990年经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斐优城
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图们江畔之左岸,位于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所在地的东城,隔江相望即是朝鲜的塞别尔郡市。该城周长2023米,墙高3-4米,基宽9米,东西南北各一门,具有角楼、马面等辽金古城的典型特点,是辽金古城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该城内曾出土过十枚铜印,其中一枚为金代晚期的铜印,一枚无年号的铜印和两枚纽小铜印外,其余均为蒲鲜万奴建立东夏国的铜印。铜印为两种:一种是东夏国「天泰」年号的铜印;另一种为东夏国「大同」年号的铜印。因此认为,该城为金代晚期和东夏国的城址。有人考证,该城为东夏国的「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