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上下五千年记录了什么时期到什么时期 > 第77章(第1页)

第77章(第1页)

在雕刻方面,技法也十分成熟。汉灵帝时铸有四大铜人立于关门外,又铸四大铜钟,各重二千斤,悬于宫殿之前。2004年在天津蓟县小毛庄墓群发掘的砖石结构的东汉大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具有极高考古价值的石刻和彩绘。墓室入口处均有石质门楣。门楣两侧都有图案,一侧系用减地浮雕的刻法,汉代&ldo;青龙&rdo;、&ldo;白虎&rdo;等依稀可辨;另一侧则用线刻手法雕刻出禽类动物图案,并涂有彩色涂料。

音乐

东汉时期的音乐风格承继于西汉。在河南南阳出土的汉画中,有乐舞百戏图,反映了当时的音乐舞蹈情况。

乐器方面,东汉保留了西汉的竽、瑟、琴。筝是东汉末发展起来的乐器。筝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的秦,但那时是种粗糙而不入耳的乐器,西汉时其地位并未改变。东汉末,筝的形制由半截音箱改为通体音箱,和琴一齐向瑟靠拢。改進了的筝立即成为重要乐器,因为它比瑟小,音区比瑟高,出音脆亮,演奏技巧又比瑟简单,于是逐渐替代了瑟。竽、瑟为主的乐队又变而为竹、笛、筝为主了。它为魏晋时期音乐的高度发展打下了基础。

东汉时期的舞蹈与西汉相仿,大多出现在宴饮场合这些舞蹈称为&ldo;杂舞&rdo;。为杂舞伴奏的乐队是黄门鼓吹。其主要乐器有建鼓、竽、瑟、箫(排箫)、埙,外加钟、磬。

西汉时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ldo;鼓吹乐&rdo;,在东汉时仍采用。&ldo;黄门鼓吹&rdo;也是一种鼓吹乐,演奏汉代皇帝飨宴群臣的&ldo;食举乐&rdo;,并奏杂舞曲。

服饰

西汉时冠服制度大都承袭了秦制,到东汉时,才正式确立下来。

汉朝的衣服,主要包括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因为汉代织绣业十分发达,所以有钱人家穿的是绫罗绸缎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妇女的衣裙是两件式,样式也很多,还有长袍,最有名的是&ldo;留仙裙&rdo;。

具体来说,男子的官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ldo;六冕&rdo;,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的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是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的。

长冠服:是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时穿的。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这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的,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到小吏也都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为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而女子的正式服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祎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是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拜谒祖庙时穿的服饰,颜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的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参加蚕礼时穿的。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科技

天文学

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并且著有《灵宪》和《算罔论》。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是一件震烁古今的伟大发明,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铸成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后汉书?张衡传》中留下了一段有关候风地动仪的简要记载。

地动仪内部结构精巧。仪器内底部中央,立有一根倒立惯性震摆,它的作用和现代地震仪的重锤一样。围绕都柱设有八组与仪体相连接的杠杆机械即&ldo;八道&rdo;,&ldo;八道&rdo;与在其上的八条垂龙龙头上颌接合,代表着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八个方位。遇有地震,震波传来,&ldo;都柱&rdo;偏侧就会触动龙头的杠杆,使该方位的龙嘴张开,铜球落入蟾蜍口中,发出响动声,告诉人们将要地震的方向。即谓&ldo;一龙发机,而匕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

张衡于元初三年(公元117年)发明并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它是一种演示浑天说的仪器。这台仪器是一个球形,用精铜铸造而成,直径4尺余,代表天球,可绕天轴转动,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黄道、赤道、南极、北极、二十四节气、恒显圈、恒隐圈等。张衡利用齿轮系统将浑象和漏壶相连,用漏壶滴出的水作为动力启动齿轮,浑象在其带动下绕轴转动,就这样,浑象便周而复始的自动转动起来。通过选择适当的齿轮个数和齿数,使浑象一昼夜与地球自转速度相一致,以演示星空的周日运动,如恒星的出没和中天等。人们通过对它的监测,可以知道日月星辰和节气的各种变化。它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叫做&ldo;瑞轮萤荚&rdo;,是一种机械日历,是用来显示阴历的日期和月亮的圆缺变化的。因为浑天仪是用刻漏流出的水推动的,所以可知张衡的刻漏技术也很高明。

从张衡开始,我国诞生了一个制造水运仪象的传统。由于直到二十世纪下半叶原子钟发明和采用之前,时间的计量都是以地球的自转,也即天球的转动为基础的,因此,张衡的发明实际上就成为后世机械钟表的原始鼻祖。

《灵宪》是一篇杰出的天文学著作。它对当时的天文学知识作了精要的概括和重大的发展。当时,中国并存着几种宇宙结构理论,而以盖天说和浑天说最为流行。张衡是主张浑天说的。在《灵宪》开篇就说,&ldo;昔在先王,将步天路,……先准之于浑体&rdo;,明指天是个球体。天这个球是从东向西不停转动的,地这个半球却在天内静止不动。张衡还认为天并不是整个物质世界的边界。《灵宪》说:&ldo;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字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rdo;在天之外还有无限广漠的宇宙世界,不过人们还不知道那些地方罢了。

在《灵宪》中,张衡还谈到了对宇宙演化、日月和五星的看法。他明确指出了朔望现象取决于月亮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形成月食的原因,并对行星运动的规律作出了自己的猜测,即他已经知道三外行星速度比太阳(实即地球)慢,而二内行星则比太阳快。他还观测到&ldo;行迟者觌于东&rdo;,即三行星都是先在早晨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比哥白尼早了14个世纪。张衡还观察到了陨石,并对恒星進行了观测、命名综合(其他前人所定的星官)和计数工作。张衡所定的星官体系甚至比后来三国时陈卓综合石氏、甘氏和巫咸三家星官而成的星官体系还要庞大。后者只有星官283官,星数1464星。

在历法上,东汉章帝时开始采用《四分历》,以纠正西汉时使用的《太初历》的疏误,《四分历》在天文数据和计算方法等方面都有许多改進。东汉末年刘洪的《乾象历》中出现了定朔概念。定朔概念的产生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大進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