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战斗机有一定的了解,你就知道以前的螺旋桨战斗飞机在飞机前面没有射击口,只有螺旋桨,打敌人只能从飞机的侧面射出子弹。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如果从飞机前面射击的话,打到的首先是自己飞机高速旋转的螺旋桨,而不是敌人,那样的话,敌机没有打到,自己倒先坠毁了。
后来一位科学家发现高速旋转的螺旋桨桨叶之间存在瞬间空隙,它们存在的时间就是从第一片桨片离开后到第二片桨片来临前。只要在这段时间把子弹射出去,就是安全的。利用这段时间的关键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开枪,什么时候不能开枪。通过研究他做了一个同步系统,自动控制机枪的发射,只要第一片桨叶一离开,机枪就开始发射子弹,而下一片桨叶来之前就锁住机枪不发射子弹。因为螺旋桨速度快,因此子弹也可以发射很快,所以用这种方法发射子弹能完全满足实战需要。
结果是经过这些改进后的螺旋桨战斗机就把那些还是只能从侧面进行射击的飞机打了个措手不及。
原子的对外窗口如何掌握呢?飞机螺旋桨的窗口好掌握,同步系统与螺旋桨的转动轴建立物理联系就基本可以实现。而原子窗口的获得必须经过两道关卡,一是电子运动的阻挡,电子几乎以光速在原子核外运动,因而导致其窗口很小很小,二是质子的运动阻挡。而二者共同作用而留给我们窗口更是小的可怜。如果用机率来表示的话,假设电子层出现窗口的机率为a1,质子所在位置出现的窗口机率a2,则窗口出现的总机率为c=a1a2。
王学龙首先想到的方法就是海量攻击,因为不管机率有多么小,只要参与攻击的能量粒子多,总有一个会进去的。但不久王学龙就否定这个实际上行不通的办法,因为这个方法受到两个条件的制约,首先是能量的提供很困难,每个粒子都要有能量,海量的粒子当然需要较大的能量,相对来讲越是涉及到原子内部的改变,其需要的能量越多。以前就听说过,什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消耗的电量占到北京电消耗总量的10。那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要知道北京有多少人口、多少家企业。其次是能量粒子的控制问题,粒子越多,则对单个粒子的控制越难。此外还有设备体积问题等等。
哈里斯和王学龙都认为要解决能量粒子攻击的有效性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被攻击的原子选择问题,宏观来讲就是选择介质材料。材料选定,则对应的原子就定了,也就是将出现窗口的机率决定了。选择材料的目的就是选择具有大的窗口出现总机率c的物质,从哈里斯的选择看,透明或半透明、化学物理性质较稳定的物质出现窗口的机率c大。如金刚石、石英晶体等。
二是选择合适的能量粒子流,王学龙通过多次理论验证,也看了哈里斯先生做的无数次试验,发现845n和438n波长的光子同时攻击的时候,其穿透力最强。
三是能量粒子流的控制问题。王学龙从理论,哈里斯则通过试验都验证了如果仅仅将两种波长的光直接照射选定的介质将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攻击的时刻和时长都必须遵成一定的规律。而且王学龙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与介质窗口机率c、攻击脉冲时间长度t、开关频率f、环境温度t、攻击枪口与介质之间的距离l、介质厚度d、能量场强度e等有关的数学模型。
有了这个数学模型,最困难的问题就变成了怎么控制能量流的发射。拿螺旋桨战斗机透过螺旋桨发射子弹来说,在要求枪机与螺旋桨运转同步的情况下,还要求子弹速度要快,子弹的长度要短。同样地要能量流穿过原子窗口,也要求能量流的速度要快,长度要短。对于能量流的速度,因为光速是一定的,即每秒三十万公里,因此能量流的速度是没有改变的可能。那就只有对能量流的长度进行调整,能量流在开始产生的时候是连续的,是无穷长,要是它变短,就只有进行间断发射,发射的时间必须足够的短。
为了获得很短的能量流,哈里斯先生为此研究了整整五年时间,
哈里斯采取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做了一个镜面反射系统,该系统包括外围导光盘、内层电磁抖动镜片、微型步进电机、高速数字开关。外围导光盘按径向开了一个小孔,直到中央。当它在步进电机的驱动下旋转时,两种不同的光波异时进入,射到中央的小镜片上,镜片悬挂在电磁场中,在外加交叉的频率不同的电磁波的影响下高速抖动,在某一时刻有一短暂的光波被发射到介质上。
这样一来可以保证能量流的时间足够地短,攻击时(开的时候)能量流的能量也大,不攻击时(关的时候)也保证绝对没有这两种波长的光进入介质,可以说保证了攻击脉冲波形的整洁。
只要控制步进电机的运转状态,保证抖动电磁波高速正确地切换,就可以将能量流(光波)射入介质中,从而可以激化介质建立能量场。
同时王学龙也清楚了哈里斯为什么用一个能量场发射设备不能建立有序可控的能量场,这个能量场在三维空间里的作用一样,因为体现不出它的实际作用。只有二个或多个共同控制时才能体现其作用。
另外两人经过理论计算和哈里斯多年的试验,找到了控制能量场的扩散问题,在能量场的发射和散射张角由位于能量场起始点的一种稀土陶瓷的喇叭口张角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