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听了,破口大骂卫律:&ldo;你忘恩负义,背叛朝廷,作为一个有骨气的人,我都不想搭理你,我决不会投降,要杀要剐都由你!&rdo;
卫律没辙,跑去向单于报告,单于看苏武百折不挠,心想这个人有志气,是条汉子,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征服他。这时候正好赶上下雪,单于就把苏武丢到了室外的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考验他的意志。苏武渴了吃点雪,饿了啃点地窖里的破皮带、羊皮片什么的。
过了几天,单于见苏武还活着,被他顽强的意志力感动了,立马要封苏武为王,苏武仍然拒绝。单于面子被拒很不爽,一怒之下把他送到了北海(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叫他在那边放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ldo;既然你不投降,就去放羊吧,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rdo;
于是可怜的苏武被流放到了气候恶劣、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在这冰天雪地里,陪伴苏武的只有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令和一群羊。苏武在西伯利亚接受了残酷的考验,每天看着使节令,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年又一年,十九年过去,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但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
公元前85年,匈奴内部又开始较劲,单于顾不上再跟汉朝作对,又安排使者出使汉朝要求和好。此时已经是汉昭帝即位,派出使者来到匈奴,要求放回苏武、常惠等人。匈奴挺坏的,来来去去那片不毛之地嫌麻烦,便骗使者说苏武早就死了。汉朝使者不相信,回来禀报汉昭帝,第二年汉昭帝又派使者去匈奴了,这次苏武的手下常惠抓住机会,买通了关系,私底下跟汉朝使者见上了面。使者知道了事实的真相,就诈单于说:&ldo;我们皇上在上林园射下了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拴着一条绸子,是苏武亲笔写的一封信,说他现在在北海放羊,您为什么不说实话?&rdo;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说:&ldo;苏武的忠义感动大雁了!&rdo;于是向使者道歉,答应一定送回苏武。当初苏武出使时,随从的有一百多人,等单于送他回国的时候只有常惠等几个人了;苏武出使时刚四十岁,回国的时候头发胡子全都白了。长安城里的百姓听说苏武回来,都出来迎接他。回国后,为了表彰他不辱汉节的功绩,昭帝封他为典属国(负责属国的官员),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宅一处。宣帝时,被赐爵关内侯,后复为右曹典属国。
唐朝时期,大诗人李白曾为苏武作诗一首:
&ldo;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rdo;
司马迁悲愤写《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因夏阳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又自称&ldo;迁生龙门&rdo;(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ldo;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rdo;。司马迁的童年生活贫苦而充实,受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并且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十岁,司马迁随父亲司马谈至京师长安,师从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名师教学效果肯定不一般,司马迁因此受益匪浅。这个时候正是汉王朝实力雄厚、经济繁荣的时候,张骞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征服匈奴,汉武帝扫平南越……司马迁每天听着这些新闻,感觉自己的内心快要燃起来,满腔壮志豪情期待做出点成绩来。
大概二十岁的时候,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ldo;南游江、淮,上会稽,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rdo;总之世界那么大,他到处看了看。回到长安以后,他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跟着汉武帝又到处跑,到过平凉、崆峒,又去过巴蜀,最南边还去过昆明。
俗话说,&ldo;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rdo;,司马迁这些年的游历拓展了他的视野,同时,因为身份的关系,他还能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从他们那里得到许多历史知识。周霸向跟他聊过项羽,公孙秀跟他讲过荆轲刺秦王的细节,朱建之子和他讨论过陆贾,至于卫青不肯招贤纳士的情况,则是苏武之父苏建向他介绍的。除此之外,司马迁还认识一大批朝廷大臣,曾亲眼见过名将李广、大侠郭解,并和李广之孙李陵当过同事。
公元前110年这一年,汉武帝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因为身体不好没办法参加。可能是感觉到自己身体撑不住了,司马谈赶紧召回了出使西南的司马迁,病重的司马谈表示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修史,希望司马迁能继续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心愿。他拉着司马迁的手泣不成声,鼓励司马迁说:&ldo;我死之后,你肯定会继承我的职位,成为太史。你不要忘了我交代给你的事情。&rdo;司马迁俯首流涕,接受了修史的嘱托,修史的决心从此下定。三年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一起定制&ldo;太初历&rdo;,同年,开始编写《太史公书》,即《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