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不敢点头,也不敢摇头。
邓安有些生气,说:&ldo;你咋一来就问人家这个!&rdo;
李红依然兴趣盎然,眼光不停地在他们脸上扫来扫去,说:&ldo;你们这么出类拔萃,看上你们的人一定不少,可不能轻举妄动,什么人都跟着走啊!&rdo;
李小虎有些反感,拿起筷子搅着碗里的粉条,说:&ldo;这么大个食堂,一共就两个菜,炒粉条、炒大葱也叫菜,连片肉也没有。&rdo;
田笑雨翻动着碗里的大葱段,说:&ldo;原来想,到了拉萨总比路上吃得好点吧,可是还是一样的。&rdo;
张浩天端着米饭说:&ldo;我觉得还行!&rdo;
邓安说:&ldo;你们现在条件好多了,还有肉吃!我们刚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知道那个打菜的师傅为什么叫&lso;李三丝&rso;吗?就因为他天天给我们炒粉条丝、土豆丝、萝卜丝!&rdo;
张浩天问:&ldo;你们那时有多苦?&rdo;
邓安说:&ldo;多苦?一年四季没有见过什么是绿色蔬菜,最好的菜是干盐菜,最好的肉是猪肉罐头。哪像你们都吃上冻猪肉了!&rdo;
李小虎翻着碗里的粉条:&ldo;哪有肉?&rdo;
李红立刻把自己碗中难以下咽的一块白灿灿肥肉挑给李小虎,说:&ldo;肉,吃吧!&rdo;
李小虎想吐更想扔掉,看看大家盯着自己,只好把肉埋在粉条里。
&ldo;在西藏缺菜不缺肉,你们要想法多吃绿色的蔬菜才会保证维生素啊!&rdo;李红对张浩天却是格外殷勤,始终笑盈盈地看着他,眼中是灼人的光。
张浩天不敢看她,低着头,把米饭吃得很响:&ldo;只要有白米饭,菜不菜的,就无所谓了。&rdo;又看了看李小虎手中的馒头,&ldo;你们没发现,这里的大米真香,馒头又白又大。&rdo;
李红说:&ldo;现在条件好多了,还有大米和富强粉吃,我们小时候吃得最多的就是糌粑糊糊!&rdo;
邓安说:&ldo;是啊,我父亲当兵进藏时,一边修路一边打仗,一天三顿都是黄豆,没有蔬菜没有粮食,走到拉萨腿都肿了。&rdo;
李红的脸沉下来,说:&ldo;所以,我……&rdo;
这时,洛桑安排好住宿走了进来,见他们几个坐在了一起,说:&ldo;既然你们都认识了,我就不介绍了。&rdo;又对张浩天说:&ldo;我已经把住处安排好了,行李就不要往楼上搬了,下午管理员来开门。&rdo;
李红放下筷子说:&ldo;洛桑,你忙你的,他们交给我!&rdo;
吃完饭没地方去,张浩天他们继续回到办公室翻看报纸。他打开一张&ldo;高原日报&rdo;,再次看见拖着长长蝌蚪尾巴的藏文布满整个版面。看不懂藏文,就看图片。他拿起报纸细细端详:穿着藏袍的牧区群众,载歌载舞的青年男女,抱着青稞微笑的农民……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他说:&ldo;西藏的报纸和内地真的不一样!&rdo;
这时,门突然推开,一个身影晃了一下退回去,又探头问:&ldo;我是不是走错了?&rdo;
张浩天站起来,说:&ldo;你是林江涛吧?我们是刚分来的大学生。&rdo;然后把李小虎和田笑雨介绍给他。
林江涛走进来把采访包放在桌上,看看大家笑着说:&ldo;早就听说记者部要来人,没想到一下来了三个,真是豪华阵容啊!&rdo;他的个子很高,听口音像是北方人,看到人人手中都拿着报纸,问:&ldo;这么快就对我们的报纸爱不释手了?&rdo;
张浩天说:&ldo;给我们介绍介绍呗!怎么都是藏文,我们看不懂!&rdo;
林江涛看三个人都满怀期待地看着自己,拉过凳子坐下来,慢慢讲起来:&ldo;高原日报是自治区一份重要报纸,五六年创刊,前身是一份油印小报。在此之前,西藏从来没有一份自己的报纸,可以说,我们的报纸改写了西藏的历史。现在《高原日报》改头换面,不断创新发展,已经有了汉、藏文两个版面……&rdo;
张浩天问:&ldo;全区群众都能看到我们的报纸?&rdo;
林江涛说:&ldo;当然,报纸以国家对西藏的政策、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报道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我们每年都调整版面和形式,越来越受农牧区群众欢迎了!&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