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历史中的那些事 > 第40章(第1页)

第40章(第1页)

被罢斥后肃顺逐渐受到皇帝的重用。肃顺虽然办事干练,极有成效,但性格骄狂、锋芒太露,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他看不起满朝亲贵,唯独对恭亲王奕■不敢掉以轻心。奕■

地位显赫,精明强干,对肃顺是个极大的威胁,两人之间矛盾重重。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50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50)

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携妃后子臣逃往热河,留下奕■

在北京负责与联军议和。通过签订《北京条约》以及处理一系列善后事项,奕■渐渐笼络了留守北京的王公大臣,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并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博得了外国人的好感。英法撤军后,奕■等一再奏请皇上回京,肃顺等人却极力阻扰。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逝,年仅6岁的皇子载淳继位,改年号为&ldo;祺祥&rdo;。咸丰遗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总摄朝政,辅佐幼帝。咸丰帝将奕■摒于

辅政大臣的行列之外,加深了奕■与肃顺的矛盾。

幼帝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原因生载淳而被封为懿贵妃,载淳继位后被尊为慈禧太后。时年26岁的慈禧有着极强的权势欲,很想个人把持朝政大权。咸丰在位时,那拉氏曾帮咸丰帝批阅奏折,这给她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按照清朝家法,太后可以垂询国事,此所谓&ldo;听政&rdo;。慈禧利用此规矩,在先帝驾崩后就向东宫慈安太后提出应废除&ldo;顾命体制&rdo;,而改为垂帘听政之制。慈安太后宽厚和平,不懂朝政,一切听慈禧的安排。贸然提出垂帘主张,必然会招致大臣的反对和清议的不满,慈禧于是开始拉拢恭亲王奕■共商计策,两人一拍即合。

1861年10月,皇室护送咸丰灵柩回京,两宫太后偕幼帝载淳先到北京。11月2日,慈禧发动政变,以幼帝之命发布上谕,解除载垣、端华、肃顺的职务,并处以死刑。同时宣布两太后垂帘听政,命奕■

为议政王,入军机处,改年号为&ldo;同治&rdo;。虽然垂帘听政的是两个皇太后,但实际上实权只掌握在慈禧一人之手。由于得到多数文武大臣的支持,又采取了不事诛连的明智政策,所以政局没有发生重大动荡。这次政变因发生在辛酉年,因此被称为辛酉政变。

&ldo;辛酉政变&rdo;成功后,奕■

授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其他有功之臣莫不加官进爵,至于慈禧,&ldo;垂帘听政&rdo;,从此跃上权力的塔尖,控制清政府最高权力达40年之久。

中法战争

19世纪中叶,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侵略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这一奇耻大辱,使许多官僚士大夫深受刺激,于是一股向西方学习、改弦更张、谋求富强的社会思潮应运而兴,洋务运动便由此应运而生。

当时所谓洋务指的是牵连到外国的一切事情,提倡和主持洋务的人自然就成了洋务派,在洋务派刚刚产生之时,由顽固守旧派占主导地位的清廷对之所抱的是敌视的态度,许多洋务派的创始人例如林则徐等都遭到了悲惨的下场。

到了19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太平天国、捻军、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以总理衙门大臣奕■、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应当抛弃陈腐的&ldo;祖宗之法&rdo;,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ldo;中学为体,西学为用&rdo;。于是一场影响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洋务运动在举国上下&ldo;办洋务&rdo;的热潮中开始了,史称&ldo;同光新政&rdo;。

1861年是洋务运动兴起的第一年。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巩固国防创办&ldo;自强新政&rdo;以&ldo;求强&rdo;,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新式武器。1862年清廷下令都司以下军官一律开始学习西洋武操,各省防军开始更换新式武器。同年曾国藩在安庆设军械所,李鸿章在上海设制炮所,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的建设由此拉开序幕。短短几年间在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基本建成,火枪、大炮、弹药、蒸汽战舰都已能够在国内建造,其决心之大、动作之快令中外为之震惊,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次大飞跃,从此中国大地上有了自己的资本主义工业。

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ldo;百方罗掘&rdo;但仍&ldo;不足用&rdo;,洋务派领导人李鸿章认为西方各国是以工商致富,由富而强,认为&ldo;求富&rdo;是&ldo;求强&rdo;的先决条件。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ldo;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rdo;。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始了&ldo;求富&rdo;之路,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煤矿、铁厂、缫丝厂、电厂、自来水厂、织布厂、电报、铁路相继建设,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办打破了西方资本在中国的垄断,为国家回收了大量的白银,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51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51)

在兴办近代工业的同时,中国的军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开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必须要有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此,1864年李鸿章奏请清廷改革科举制度,在他的坚持下,清廷陆续开办了外文、军事、西医、电报等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并于1872年开始向海外派出留学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