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最初目的,仍是&ldo;回向原典&rdo;,[27]以期恢复儒学的原始精神。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云:自汉代郑康成殁后,经学衰而清谈出,清谈盛而佛教行,禅学盛而道学兴,心学盛而天主教出,源流远近,一线可寻,国家之所以不亡,而中夏之所以不胥化为夷者,正以高宗纯皇帝昌明正学,大阐群经,士子服教畏神,一切新奇曼衍荒忽杳冥之说,不能徧浃于人心。而世之妄人,尚谓近日之乱,由汉学太盛不讲心性之故,何其愚而无忌惮哉![28]
过去人们以为经学(汉学)的兴起,乃是朝廷&ldo;压迫&rdo;的结果,现在看来,不如说是&ldo;提倡&rdo;的结果,事在乾隆初年。嗣后,四库馆臣多为&ldo;反理学&rdo;之&ldo;考据派&rdo;巨子,可为一证。
同时,于乾隆五年十月,以&ldo;治统原于道统,学不正,则道不明&rdo;,训诸臣研精理学,谕:
朕命翰詹科道诸臣每日进呈经史讲义,……而两年来诸臣条举经史,各就所见为说,而未有将宋儒性理诸书切实敷陈,与儒先相表里者。
有宋周程张朱子,于天人性命大本大原之所在,与夫用功节目之详,得孔孟之心传。而于理欲、公私、义利之界,辨之至明。循之则为君子,悖之则为小人。为国家者,由之则治,失之则乱。实有裨于化民成俗、修己治人之要。所谓入圣之阶梯,求道之涂辙也。……此宋儒之书所以有功后学,不可不讲明而切究之也。
又针对汉学兴盛之弊端,或谓调和汉宋,曰:
今之议经者,间或援引汉唐笺疏之说,夫典章制度,汉唐诸儒,有所传述考据,固不可废。而经术之精微,必得宋儒参考而阐发之,然后圣人之微言大义,如揭日月而行也。
《郎潜纪闻》:乾隆初年,上方嚮用儒术,尚书杨名时、孙嘉淦、大学士赵国麟,咸以耆寿名德领太学事,相与倡明正学,陶植邦彦。[29]
另一方面,&ldo;经世之学&rdo;已蔚然而起。乾隆十三年四月,策试天下贡士,其第一问,为&ldo;农政&rdo;:
农桑,王政之本也。列圣重熙累洽,休养蕃滋,思所以裕其衣食,亦既屡申劝课之令矣。而人不能无遗力,地不能无遗利。果……大吏惟以簿书期会为急,即著之功令,用以为殿最,率具文从事欤?
第二问为&ldo;粮政&rdo;,当时重点考虑的一大问题(详见后文):
迩年米价之贵徧天下,朕多方筹划,税免矣,而腾涌如故;仓发矣,而市值仍昂,岂皆有司之奉行未善欤?或且欲停采买以纾其急,严囤户以畅其流,禁富民之射利,以裕其所出,果皆切中事情欤?采买停,则所在仓庾,不数年而告匮,缓急将何以济?青黄不接之时,市无现粮,贫民翘首官仓,使粒米无存,有司能坐视而不为补救欤?生谷止有此数,积于官必亏于民,其较然者;然积之害,与散之利,当熟筹之。而非明著其由,何以使官民两利?
其三为&ldo;荒政&rdo;:
至水旱偏灾,朕不惜帑藏,广为赈恤。而实惠之未能下逮者,其弊安在?……古荒政之切于时事,可行者有几?……此外或有裨于实用,可入告者否欤?
第四为&ldo;治水&rdo;:
治河转漕,以饷京师。黄河之由豫入徐,奋迅急疾,大溜横趋,堤工在在危险,……舍加高培厚之外,别有长策,可一劳而永逸者否欤?
所言涉及垦政、农政、粮政、荒政、赋税、矿政、河工、漕政等等,直可视为一篇经世派的宣言了。[30]
在以往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中,一向最受重视的就是&ldo;考据学&rdo;了,于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之外,并不认为十八世纪存在一个&ldo;经世学派&rdo;。
这与清人的看法有所不同,相对于孔门的&ldo;德行之科&rdo;(义理之学)、&ldo;言语之科&rdo;(辞章之学)、&ldo;文学之科&rdo;(考据、汉学),曾国藩特增&ldo;经济之学&rdo;(&ldo;政事之科&rdo;),为儒学四要项,&ldo;缺一不可&rdo;。[31]张之洞亦称&ldo;理学家&rdo;外,尚有&ldo;经济家&rdo;一名目,&ldo;其奏议公牍即是著述,或在文集,或在《切问斋文钞》及《经世文编》中&rdo;;&ldo;不惟读其书,并当师其人耳&rdo;。
儒家《大学》八条目,虽说修、齐、治、平&ldo;壹是皆以修身为本&rdo;,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在&ldo;治国&rdo;、&ldo;平天下&rdo;之上。于此立定脚跟,超越宋明,回到先秦儒家,企图建立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的,正是清代十八世纪&ldo;经世学者&rdo;的志向。
其实,&ldo;经世之学&rdo;不仅存在于十七世纪(胜朝遗老),及十九世纪(所谓改革派),也存在于十八世纪,不过内容有所不同罢了。魏源《皇朝经世文编》中收集的,主要就是十八世纪的作品。
如曾国藩把陈宏谋奉为讲&ldo;经济之学&rdo;的楷模,&ldo;立意崇尚之&rdo;;[32]张之洞所说的&ldo;经济家&rdo;,有名臣孙嘉淦、李绂、陈宏谋、朱轼、鄂尔泰、舒赫德、方观承、刘统勋,&ldo;诸家皆经济显著者&rdo;。[33]何一不是十八世纪的经世派人物?
此外,见于《清史稿》的有:陈宏谋(数省)、陈大受(安徽)、塞楞额(江西)、杨永斌(广东)、潘思榘(安徽)、斐宗锡(安徽)、阿尔泰(四川)、沈善富(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