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乾隆三部曲分别是什么 > 第80章(第1页)

第80章(第1页)

乾隆初年,在政府权力扩张和追求新的努力目标之时,出现了对于土地制度和租佃制度的重大讨论,这可能也不是偶然的。

田制问题是中国最古老的问题之一。尽管从宋代以来政府已很少干预和更改田制。清代初年,黄宗羲等主张恢复井田,说:屯田之行,&ldo;知井田之必可复&rdo;;李塨主张&ldo;可井则井,难则均田,又难则限田&rdo;,并着重研究了从地主手中&ldo;收田&rdo;的具体方法等问题。[47]但似乎未能对实际政治发生直接影响。倒是满人在占领辽东以后,曾经计口分田(一男均给六晌),且对内地&ldo;富人多占土地&rdo;,穷人&ldo;没有土地&rdo;,&ldo;乞食身无一物&rdo;的现象颇有指摘。[48]

雍正年间,政府曾在旗地上设立井田。[49]乾隆初年,御史薛馧奏请限田额,王大臣等提出不同意见,说:

&ldo;……(限田之说)本之汉儒,而审时度势,万不可行。盖井田既废已久,田不在官而在民,民之贫富不可强而同。新莽以天下田为王田,禁民不得卖买,遂致民困思乱。西晋以降有行之者,而废坏相踵。他如柴世宗、宋太宗皆欲行均田之法,而田卒未尝均。凡此言之而不果,行之而不能久者,皆不得据为施行之证。故黄义刚问限田于苏轼,而轼以为戏论。前人岂无复古之意?正之夺富予贫为拂人情而违土俗,莫若听民自便之为得也。&rdo;

并指出实行限田的实际困难:

&ldo;况我朝承平日久,户口殷繁,州县田亩俱有定数,如江、浙等省地狭人稠,必令人各五十亩,安得如许之田?即川、陕等省似乎土满,而以人计地,亦不能各足五十亩。是以薛馧亦知均田之难,而但欲禁富民增置,令贫民各置五十亩之数。此无论田多之人花名诡寄,诸弊丛生,即使富者果皆奉法无违,而现在贫民未有置产之资,反失佃种之业,转致失所,势有必然,……为害甚大,决不可行。&rdo;[50]

有了二十世纪以来的经验,我们可以知道,土地制度的改变是一件多么艰巨的事情,而仅就限田而言,实行起来也确有很多问题难以解决。但高宗对王大臣等意见,并不以为然,谕:

&ldo;朕念切求言,若因此加以处分,恐阻人进言之路;且伊所敷陈者,尚有直赣之气、近理之语,……使此等之言,时闻朕耳,以补朕之遗忘,亦未为不可,……&rdo;[51]

对改变田制的议论,不但不愿处治,言下之意还颇为嘉许。因此在这之后,仍不断有议论田制的意见出现。直至乾隆八年,漕运总督顾琮奏请实行限田,&ldo;以均贫富,与用事大臣争于上前,无所挠挫&rdo;,高宗谕:

&ldo;朕深知此事,名虽正而难行,即去年盛安均田之说也。因示谕云:尔以三十顷为限,……已至三十顷者,分之兄弟子孙,则每人名下不过数顷,未尝不可置买。何损于富户,何益于贫民?……今辗转思维,即使限田之法,地方官勉强奉行,究于贫民无补,是不但无益而且有累也。……此事著停止,并令各督抚知之。&rdo;[52]

&ldo;名虽正而难行&rdo;一语,正道出了高宗的矛盾心情。于是也就像其他的众多问题一样,把它搁置、留给了后人。

其后湖南巡抚杨锡绂谈到这一问题说,米贵民贫,原因之一在&ldo;田归富民&rdo;,为求解决则&ldo;非均田不可&rdo;,但均田&ldo;行之开创之初,尚虞纷扰,今累叶承平之时,更难施行&rdo;。[53]表明清人仍把均田作为一种&ldo;理想&rdo;,但从此清代田制的讨论也就转移到了其他一些方面,如租佃制度等。

比较而言,二十世纪就俨然是一个&ldo;土地制度变革&rdo;的世纪。从孙中山的&ldo;耕者有其田&rdo;,到共产党的&ldo;土地改革&rdo;,再到&ldo;集体化&rdo;,和其后的&ldo;包产到户&rdo;,于二百年后,终于实现了传统的&ldo;田制&rdo;理想。[54]在那以后也终于发现,田是否一定要&ldo;均&rdo;,&ldo;均田&rdo;之后能否即实现农业的成长,以及土地的&ldo;出让&rdo;(租佃)、&ldo;转移&rdo;(买卖)等一系列的问题。

九、干预租佃关系

康熙年间,政府屡次蠲免田赋,也屡令田主照蠲免分数免征佃户田租。雍正十三年,高宗于免除历年积欠钱粮之时,再次&ldo;劝减佃租&rdo;:

&ldo;(蠲免积欠,佃户未被恩泽)若欲照所蠲之数,履亩除租,绳以官法,则势有不能,徒滋纷扰。……近闻江南已有向义乐输之业户,情愿蠲免佃户之租者,……朕实嘉悦。其令所在有司,善为劝谕各业户,酌量减彼佃户之租,不必限定分数,……&rdo;[55]

乾隆五年议定,旗地&ldo;若并未欠租而庄头土豪无故增租夺佃者,审实治罪&rdo;。同年,河南巡抚雅尔图请定豫省交租之例,改为按受灾分数减租,得旨允行。[56]寻因御史陈其凝奏,官为立法,强以必从,则挟制争夺,必滋扰累。议定仍照雍正十三年谕旨,实力奉行。[57]无疑问的,在所有政策制订中都存在着一个可行性问题,特别是对那些要在广大地区长时期中长期实施的政策来说,这一问题就更为突出。

乾隆十三年,高宗阅《山东通志》内载圣祖希望山东有身家者&ldo;减轻田租&rdo;、&ldo;赡养佃户&rdo;谕旨时,又提起这一问题,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