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乾隆十四年十二月戊子谕。
[74]朝鲜使臣报告,《李朝英祖实录》,英祖十九年十月丙子(乾隆八年十月二十七日),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档案系合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中华书局,北京,1979,页3。
18尾声,不同角度的观察
乾隆十三年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首先,是关于清朝军事力量的强弱,在刘松龄看来,通过金川之役,可以看出满洲人的军事能力已经低落了;而在稍后一封关于平定准噶尔的信里,他都没有一句话夸赞清朝的军事力量。
大约同时,金川之役在天主教传教士安德列斯&iddot;雷(1692?~1772)的日记中被翔实地记录下来。雷的传教基地在成都,他叙述了清军高昂的阵亡损失:一些士兵被金川人砍成肉泥,一些士兵饥寒交迫成了残废,一些士兵为逃避敌军追击纵身跳下悬崖,许多将校在绝望中上吊自杀。冻疮严重削弱了清军的战斗力。清军阵亡士兵的遗孀在官府没有发给她们抚恤款项的情况下,到成都地方官的衙门门前示威抗议。在这种糟糕的形势下,谣言四起,甚至谣传乾隆帝已经驾崩。[1]亚历山大&iddot;伍德赛德(woodside)在《剑桥清代史》中写道,满洲旗人所向无敌和办事高效的声誉在金川宝塔形状的碉堡前完全破灭(
第五章《乾隆朝》)。这一件事,初传教士以外,当时还没有人道及。
第二个方面,是对金川这场战争的缘起,清朝一方的史料把过错都推在了对方身上,如说他们抢劫行旅(所谓&ldo;夹坝&rdo;),侵略友邻,威胁进藏道路塘讯等。而据刘松龄说,这次冲突发生的原因,本是为了争取&ldo;无限通商贸易的自由&rdo;,这就打破了单方面史料的限制。
中国学者很容易说,刘松龄&ldo;错了&rdo;。他们更相信官方的史料,好像清代官书上有的,才算是有,没有的,或不符合的,就不能证明似的。殊不知,那是靠不住的。原因之一就是清人一直在修改他们的史料,特别是档案史料。其结果,必然是几乎没有什么事能&ldo;考订&rdo;出来,无论怎样&ldo;考异&rdo;都没有办法证明。
汉人不够重视经济贸易,这不奇怪,但周边或内地的其他民族并不是这样的。读一读《大清高宗实录》,就可以知道与北方民族打交道时,&ldo;贸易&rdo;占有了多么重要的地位!金川难道是一个&ldo;例外&rdo;?那里岂不是以盛产黄金而闻名?[2]
据张慧剑校注《儒林外史》《前言》中说,作者吴敬梓&ldo;摄取的故事素材有发生在1748年(即乾隆十三年)的&rdo;,[3]可能即指
第三十九回所说,&ldo;过了半年,松潘卫边外生番与内地民人互市,因买卖不公,彼此吵闹起来,那番子性野,不知王法,就持了刀杖器械,大打一仗……又把清枫城一座强占了去&rdo;(页381)。
其后,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至四十一年发生了第二次金川之役,起因除了官书档案所记大小金川强横不驯外,据章嘉国师若必多吉说:附近一些汉人地方官吏敲诈欺压,故彼等倡乱反叛。[4]同样或类似的情况,是否可能也发生在第一次金川之役呢!
至于第一次金川之役,无论清军到底是输了,还是赢了,[5]刘松龄曾经希翼的&ldo;大起义&rdo;,自然也没有发生。
在以后的一些信件里,刘松龄终于承认,他的传教事业失败了,科学传播的事业也失败了。在任职钦天监二十七年之后,刘松龄奏请让出自己的职位,但为皇帝所拒绝。[6]
当代史学家多对&ldo;科学&rdo;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为一部&ldo;现代化&rdo;的历史,从表象上看,首先就是物质文明变革的历史。在中外历史上,也从没有一个时期,&ldo;经济发展&rdo;和有关的&ldo;制度变革&rdo;占据了这么重要的地位。&ldo;科学&rdo;(实际上很多都是&ldo;技术&rdo;,而非&ldo;科学&rdo;)传播和应用的作用,不言可喻。
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假设:假如把那些西方人带来的先进科学仪器好好利用起来,就会出现怎样怎样的结果;[7]或是在清朝掀起一个习学西学的&ldo;热潮&rdo;,甚至能够以科学来开科考试、选拔人才,又当如何如何。[8]须知,在这些&ldo;一厢情愿&rdo;的凭空想象之后(假定它能够照办),还需要一个连着一个的假设,一个假设的系列,或系列的假设,单向而无变化,这怎么可能呢?[9]
在这中间还存在很大的误解。其实,在所谓&ldo;资本主义&rdo;发展的早期阶段,&ldo;科学&rdo;并未曾起到这样大的作用(到较晚的阶段,科学和新发明的传播也就不是大的问题)。据弗兰克研究,在著名的十七世纪科学革命发生后的两个世纪里,科学实际对欧洲的技术和工业发展根本没作出任何贡献。还有学者提出,科学发现不是技术创新浪潮背后的唯一促动力量,它显然也不是必要条件。[10]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崇拜的不外就是&ldo;科学&rdo;和&ldo;民主&rdo;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刘松龄带给中国的,除了&ldo;科学&rdo;以外,还有什么&ldo;政治理念&rdo;和&ldo;组织建构&rdo;可以夸耀吗?
在整个十八世纪和它前后,刘松龄所属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都处于战争之中。其中包括同土耳其的几次战争(1683~1699、1716~1718、1737~1739、1788~1791);同法国的九年战争(1689~1697)、西班牙王位继承战(1701~1713);1740年以后针对普鲁士的长期战争(包括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及七年战争),以及十八世纪末反对波拿巴的同盟战争,等等。[11]这些有的是外线作战,有的则不是,如土耳其军队即曾兵临城下,包围帝国首都维也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