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学期考试成绩合格者,发资学金五元;全勤者发全勤奖五元;评为优秀学员发优胜奖十元;班长对班级和点我工作负责,发补贴十元。
学期考试成绩不合格者,或到课率不到80者,不发奖。全学期缺课超过三分之一者,做除名处理。无故缺课者,除不发到课金外另加罚十元。
谁要是稍加认真地看一看这份制度,就会发现这四条当中的每一条都和钱有关,而且可以说是牢牢地有关。鲁冠球不去考虑这样做是不是金钱挂帅了还是什么金钱万能了。他只考虑在时下,在他们这样的一个厂里,什么样的办法最能有效地改变职工的低文化水平的状态。
鲁冠球的这一招,到底还是灵的。无论三十五岁以上的还是三十五岁以下的,再也没有一个人敢把甘蔗皮啃到车床边,再也没有人不会用卡尺,更不会把报废的万向节扔到池塘里去了。
他们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学习着文明,学习着某一种崭新的工业化时代的生活方式。他们在生产着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着全新的自己了。
除去在自己的土地上改变着自己之外,当然还包括着在别人的氛围中改变自己。许多人就这样被送出去了。
他曾经在各种各样的机会中送出去各种各样的年轻人,他们回来的时候,就这样地成了人才。1984年,他承包的第二年,他一口气就送出去四十四名年轻人。学费、路费、生活费,统统由厂里承担。那一年,鲁冠球因此而交了八万元钱。而从1984年到1989年,工厂花在这方面的钱,已达到了五十万元;从1989年到1997年初,在职工的教育投资上,经费已经达到了一千万元以上。
第二篇九十年代记忆
第14章王石:我的道路与梦想
【王石小传】
王石是创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九十年代起开始广为人知的、具有标杆意义的新型企业家。
1978年4月,在中国改革开放号角刚刚吹响时,这位拥有锡伯族血统的年轻人便来到了改革的最前沿阵地‐‐深圳,故事由此开始。
在当时百废待兴的特区之地,王石充分展现着他的商业天赋‐‐他做过标准的&ldo;倒爷&rdo;:依托父亲是郑州铁路局员工的背景,他先是倒卖玉米,掘到第一桶金后,在群雄并起的1984年,王石成立了&ldo;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rdo;开始倒汇,在完成了原始积累后,&ldo;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rdo;实行产权改革,摇身一变而成&ldo;万科&rdo;,王石也终成中国企业家中的风云人物。
但王石真正能被历史记住的,却并非是他的早期资本积累和后期财富之间的逻辑关系、抑或数字大小,而是王石从混沌中走来,却始终保持了阳光性格的真实。
当万科确定了房地产主业后,王石面临着一个充满暴利的行业:当时房地产业内有&ldo;低于40利润不做&rdo;的行规,而早期的房地产公司只要拿到一纸土地批文,转手便能获得100以上的利润。就在此种背景之下,王石却给万科提出了&ldo;高于25利润不做&rdo;的原则,在当时看来着实&ldo;冒天下之大不韪&rdo;。与此同时,王石还提出了&ldo;两个70原则&rdo;,即万科集团70的盈利必须来自房地产,而城市居民住宅项目又必须在房地产业务中占到70以上,这样一条原则无疑将万科框死在房地产业内,而当时深圳特区内95以上的企业都是多元化经营的。
回望三十年企业变革历程,无数公司如过眼云烟般消逝,惟有极少数的幸运儿能留存下来,这其中又有半数早已苟延残喘,好好活着的只是凤毛麟角,王石和他的万科便是这罕见的幸存着。与其他人相比,企业家王石并非没有犯过错误,正如与王石相熟的宁高宁所言:在成长的道路上,万科几乎犯过所有可能犯的错误,可是它是幸运的。幸存者的幸运在于,他们的错误还没有把他们毁灭的时候便醒悟了。
在关于王石的故事中还有一个也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次房地产会议上,主持人忽然为了一个问题‐‐&ldo;现场企业家中,没有行过贿的人请举手。&rdo;结果百余人的会场,所有的企业家大佬都面面相觑,只有一个王石颤巍巍地举起了手。
当然,后期的王石令人称道的还有他的登山,他的放权,他的慈善。
但在所有这些背后,其实是一个企业家超脱现实的睿智与眼光,王石的经历和所作所为,给了中国三十年改革一个阳光的模本。
下文是王石关于他早期的经历,以及他性格诞生历程的自述。
◆第一桶金:为正大贩玉米
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从军队转业后在郑州铁路局工作。
母亲是锡伯族。锡伯族历史上是个游牧民族,能征善战,其中一个分支跋涉两万里,大西迁军屯伊犁河谷,为保护西北边疆立下战功。我一直认为,自己的身上也延续了这种野性的精神和对生命行走的强烈渴求。
1983年5月7日,我乘广深铁路抵达深圳。
一辆破烂的日本轿车来车站接我。
轿车在坑坑洼洼的路基上颠簸着行驶,车门嘎吱嘎吱地晃荡,似乎随时可能掉下来。车门外,满目吊塔林立,头顶安全盔的施工队伍车水马龙;柴油发动机声震耳欲聋;土黄色的载重翻斗车一辆接一辆,烟尘滚滚遮天蔽日。鼻腔蒙上一层灰尘;舌头舔舔嘴唇,是涩涩的土腥味。
兴奋、狂喜、恐惧的感觉同时涌了出来,手心汗津津的,胰腺素猛增。
来深圳之前,我已经打定主意,到深圳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公司‐‐深圳市特区发展公司(简称:特发)谋求发展。
这是一家特别的企业,其前身是深圳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在初期的引资中,许多项目都是管委会负责谈判并签合同具体实施,另一方面还行使特区政府职能。特区政府正式成立后,管委会撤销,其原班人马组建成特发公司,行使政府审批进出口业务的权力仍然保留,只是,其掌管的进出口审批红色印章上有个(2)字,简称政府2号章,以视区别政府的(1)号章。一家公司有审批进出口的权力,其权力之大可想而知。
我带着省外经委的介绍信找到了特发的掌舵人孙凯峰先生。通过会面,达成了一个还算令人满意的结果:我作为省外经委派出的人员,同特发合作做生意,特发提供营业许可、银行账号,但不提供资金,赢利部分省外经委同特发五五分成。简单说,省外经委不提供资金,只提供一个人挂靠在深圳特发,赢利双方便可各拿一半。
翌日,我就到特发贸易部报到。同一天报到的还有一位名叫张西甫的转业军人,&ldo;文革&rdo;前他曾被选送到飞行航校学飞行,但&ldo;文革&rdo;时受父亲牵连转业当工人,父亲复出后他又穿回绿军装,现在是二次转业,自愿到特区闯荡。
接待我们两人的是特发贸易部总经理‐‐陆润灵先生,瘦瘦的、客家人,东江纵队老战士,来深圳之前在韶关某报纸任总编。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的陆总说起话来极具煽动性且言简意赅:&ldo;贸易部没有钱,但有&lso;三张皮,,那就是纸皮‐‐批文、地皮‐‐土地、牛皮‐‐鼓吹改革的特区优惠。要走正路,一不做违法的事,二靠大树‐‐依托北京各部委的资源,三傍大款‐‐把国际财团吸引到特区……&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