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ldo;独行孤见&rdo;、&ldo;勇于怀疑&rdo;、&ldo;抗议&rdo;、&ldo;否定&rdo;为思维特征的章太炎,在清末民初这一场思想文化震荡中,其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一点也不奇怪‐‐这本来就是一个拆散(破坏旧世界)的时代。时过境迁,章太炎许多当年传诵一时的&ldo;妙语&rdo;与&ldo;怪论&rdo;,都可能被人遗忘,但其&ldo;特立独行&rdo;的气势,至今仍令人神往。
1992年1月于京西畅春园
(原刊《文学自由谈》1992年2期)
《当年游侠人》 第三部分激烈的好处与坏处(1)
‐‐也谈刘师培的失节
激烈的好处与坏处 当年游侠人晚清多奇才,刘师培(1884‐1919)便是其中不可不提的一位。翻阅《刘申叔先生遗书》,你会惊讶,一个三十六岁便英年早逝的学者兼政治家,竟能有如此丰富的著述!单是《遗书》所收,便有论群经及小学者二十二种,论学术及文辞者十三种,群书校释二十四种,诗文集四种,读书记五种,教科书六种,合计七十四种。今人很难不认同黎锦熙的感慨:&ldo;以三十六龄而遽谢世,而著述之勤,贡献之富,殆未有如刘君者也。&rdo;[1]
仪征刘氏治经,传至刘师培,已是第四代,《遗书》所收著述,包含若干先辈的思路乃至成果。但申叔治学兴趣广泛,对新出现的课题反应极为敏捷,再加上讲求旁推与会通,不汲汲于笺释字句,与祖辈治学风格迥异,分辨起来不是很难。故学界对于申叔先生的&ldo;著作权&rdo;及学术成就,一般没有异议;争论的重点在于,如此天纵之才,为何一再失节?
短短十六年间,由热心仕进的举子,转为力倡&ldo;光复汉族&rdo;的反清义士,再充当搜捕革命党人的密探,继而列名拥戴袁世凯恢复帝制的筹安会六君子,终领衔《国故》月刊对抗新文化运动……如此连续急转弯,刘师培的政治立场及入世方式,在讲求&ldo;气节&rdo;的中国文人眼中,自是不可饶恕。&ldo;语云:&lso;一失足成千古恨&rso;,刘光汉一之而再,殆扬雄华歆之流亚欤!&rdo;[2]冯氏此语,不只表达了批评者的共同愤怒,而且上挂下联,建构起令人侧目的&ldo;失节者&rdo;谱系。
只是刘师培之一再&ldo;失节&rdo;,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历史现象,其蕴涵的意义,不仅仅是古人早就感慨过的&ldo;有才无德&rdo;。
一、&ldo;委身学术&rdo;的假设
钱玄同曾将清末民初五十余年作为&ldo;中国学术思想之革新时代&rdo;,并称:&ldo;其中对于国故研究之新运动,进步最速,贡献最多,影响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者亦最巨。&rdo;这一革新运动,在钱氏看来,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始于1884年而止于1916年,其特点是众多仁人志士崛起于清政不纲、丧权辱国的危机时刻:于是好学深思之硕彦,慷慨倜傥之奇材,嫉政治之腐败,痛学术之将沦,皆思出其邃密之旧学,与夫深沉之新知,以启牖颛蒙,拯救危亡。在此黎明运动中最为卓特者,以余所论,得十二人。[3]这十二英杰,按发表著述先后为序,分别是康有为、宋衡、谭嗣同、梁启超、严复、夏曾佑、章太炎、孙诒让、蔡元培、刘师培、王国维、崔适等。十二人中,年龄最小,治学条件最为优越的,是刘师培;可惜的是,个人品格最为人疵议的,也是刘师培。
&ldo;家传朴学,奕世载德,蕴蓄既富,思力又锐&rdo;的刘君,著述所及,方面甚多,钱玄同将其&ldo;最精要者&rdo;概括为四事:&ldo;一为论古今学术思想,二为论小学,三为论经学,四为校释群书。&rdo;[4]其实,刘师培的文学史及文论,同样成绩斐然。眼界甚高的鲁迅,在论及国人的文学史著时,唯一推崇的,便是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另外,刘君对于无政府主义思潮以及《共产党宣言》的介绍,既是思想,也是学术,同样不可漠视。以今日学科分类而言,刘师培几乎涉及人文研究领域的各个侧面,且大都有所建树。可就这么一个不世出的大学者,生前身后,备受世人唾骂,怎不令人扼腕?
这就难怪刘君的好友蔡元培,在为《刘申叔先生遗书》所撰的《刘君申叔事略》中,为其略作辩解,称其失节乃受小人蛊惑,晚年讲学北大如何受学生欢迎,平生著述如此丰富&ldo;勤敏可惊&rdo;。可所有这些,又都无法抹杀刘氏&ldo;气节有亏&rdo;这一铁的事实。故文章只能以无可奈何的感叹结尾:向使君委身学术,不为外缘所扰,以康强其身而尽瘁于著述,其所成就宁可限量?惜哉![5]这大概是许多钦佩刘君学问者的共同心愿。也正因如此,会有若干虚拟的轶事流传。一不小心,祈使句成了陈述句,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蔡君的&ldo;感慨&rdo;,转眼间成了刘君的&ldo;自述&rdo;。
我这里指的是近年出版的《刘师培评传》(方光华著),其中关于刘师培临终忏悔的精彩描述,我以为是出于作者的虚构:1919年11月20日(阴历九月二十八日),刘师培的生命到了最后一刻。他派人把黄侃叫来,并吃力地对他说:&ldo;我一生应当论学而不问政,只因早年一念之差,误了先人清德,而今悔之已晚。&rdo;并希望黄侃将他的学术继承下来,把它再传给后代。是日刘师培气绝身死,年仅36岁。[6]方书本来近专著而远小说,绝大部分材料注明出处,唯独我最关注的这一戏剧性场面,没有给出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