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关系的是,过分突出所谓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斗争(或光复会与同盟会的分裂),用外在的政治行动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抹煞章太炎思想的深刻性与复杂性,使得历史人物一下子平面化了。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上下求索,许多见解既空泛又深刻,一时难断是非曲直。只因为辛亥革命成功,就断言&ldo;革命&rdo;是好&ldo;立宪&rdo;是坏,未免过于草率。史学家吕思勉曾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君主和民主比较,自然君主较旧而民主较新;可将革命和立宪比较,&ldo;革命是吾家旧物,而立宪的观念则来自西洋&rdo;(或者说革命是旧而立宪是新)。主君主立宪的康、梁与主民主革命的孙、章,都不是&ldo;新旧‐中西&rdo;(更不要说&ldo;进步‐落后&rdo;)这样简单的模式所能概括的。
章太炎自述思想变迁,有一句话很精辟:&ldo;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rdo;(《菿汉微言》)这话常被研究者引用,可具体阐释五花八门,尤其是关于&ldo;真&rdo;、&ldo;俗&rdo;的界定。比如,随顺众生为俗,破除迷妄为真;具体事物为俗,抽象哲理为真;史学为俗,哲理为真;学以致用为俗,实事求是为真;儒学是俗,佛学是真;经验现象是俗,心灵本体为真……等等。章氏既持真俗之辨,又主&ldo;真妄同源&rdo;,颇多精彩之论。不过,倘以这假定性的&ldo;真俗&rdo;说衡量章氏一生,其&ldo;转俗成真&rdo;与&ldo;回真向俗&rdo;恰好落实在两次系狱。&ldo;遭世衰微,不忘经国,寻求政术,历览前史&rdo;‐‐此乃未经&ldo;真&rdo;洗涤的&ldo;俗&rdo;;&ldo;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解此以还,乃达大乘深趣&rdo;‐‐此即&ldo;转俗成真&rdo;;&ldo;癸甲之际,厄于龙泉,始玩爻象,重籀《论语》&rdo;‐‐此乃&ldo;回真向俗&rdo;。三年系狱,三年幽禁,前后两次被囚,精神状态大不一样,可都促使章氏深思熟虑,重新反省其政治理想及学术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思想转变。这种转变当然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和《太炎先生自述学术次第》对此也含糊其辞;为了论说方便,只能作如下大致划分:第一次转变以1906年出狱东渡日本为界;第二次转变为1915年幽禁中作《菿汉微言》自述&ldo;回真向俗&rdo;为标志。以此二变三段来把握章太炎的思想变迁,相对强调内在思路而不是外在行动,价值追求而不是政治倾向。
二
谈论章太炎的学术思想不容易,因其糅合百家而又自成宗派,思想资料和学术渊源颇为复杂,不同时期所吸收、所推崇的又很不一致。不过,大致而言,章氏学术思想的形成,依其先后可分为古今文之争、中西学之辨和儒道释的调适三个层次。值得注意的是,章太炎不是在一种平静状态下接受某一思想(或学术观念),而始终是坚持&ldo;依自不依他&rdo;的独立意识,在争辩中、对抗中选择取舍,融会贯通的。
章氏治学讲求自得,既反泥古,也反媚外。评判历代学术,其重要标尺就是能否&ldo;独立自得&rdo;。而对西方学术,章氏从来都是以我为主,不为所拘,有时甚至故显倨傲,言辞刻薄。可另一方面,章太炎其实颇为善于向学术上的对手学习,借助论争激发灵感,完善自家学说。20年代章太炎有一段自白,很能表明他这种治学风格:&ldo;我们更可知学术的进步,是靠着争辩,双方反对愈激烈,收效愈增大。我在日本主《民报》笔政,梁启超主《新民丛报》笔政,双方为国体问题辩论得很激烈,很有声色;后来《新民丛报》停版,我们也就搁笔。&rdo;(《国学概论》)
至于为了匡正时论,故作惊人之语,在章太炎也不稀奇。1906年,章太炎写下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甚大的《诸子学略说》,批评儒家&ldo;以富贵利禄为心&rdo;;十六年后表示忏悔此&ldo;狂妄逆诈之论&rdo;,并解释当时立论乃因&ldo;深恶长素孔教之说,遂至激而诋孔&rdo;(《致柳翼谋书》)。这种解释并非无稽之谈,章氏好多轰动一时的惊人之论是服务于其时的政治论争的。李泽厚称其为&ldo;半政治半学术的广阔评述&rdo;(《章太炎剖析》),不无道理。正因为如此,对其分析评判,不能限于字面所述事实或所依学理,更得考虑其特定语境和潜在的对话者。
章太炎对康有为借公羊学倡改制的良苦用心其实颇有领悟,只是对其论学诡怪恣肆主观武断始终不以为然。早年为了&ldo;以革政挽革命&rdo;,章氏曾应邀与康门弟子共事,可&ldo;论及学派,辄如冰炭&rdo;;只因考虑到其时政治斗争形势,才没有公开批评康氏学说。戊戌政变后,他甚至针对世人对康有为的攻击,挺身而出为其辩护,并自认与康氏&ldo;论学虽殊,而行谊、政术自合也&rdo;(《〈康氏复书〉识语》)。只是到1900年解辫发主排满以后,政治上与康梁等君主立宪分道扬镳,章氏才多次著文痛诋康有为的今文经学。康有为立说过于武断,弟子梁启超也承认其师&ldo;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rdo;(《清代学术概论》)。这种治学方法,与作为古文经学大师的章太炎所标榜的求是精神大相径庭。再加上政见歧异,故章太炎对之热讽冷嘲不遗余力。这么一来,章氏也就难得平心体会康氏立说的长处,&ldo;门户之见,时不能免&rdo;(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