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南京10个朝代 > 第89章(第1页)

第89章(第1页)

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将重新矗立南京城南地区,再现昔日恢弘壮丽的景象。南京市目前已着手重建这座消失了近150年的五彩琉璃塔。

承建此项工程的南京市国资集团负责人介绍说,大报恩寺为明初南京三大佛寺之一。据文献记载,大报恩寺塔总高78.02米,9层8面,该塔高耸入云,异常壮观。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作为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称为&ldo;天下第一塔&rdo;,更有&ldo;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rdo;之誉。

第十,孝心工程。朱棣在南京还有一个巨大的、尚未完成的作秀工程,开凿绝世碑材,又称阳山碑材或孝陵碑材,位于南京城东约25公里处江宁县汤山镇西北的阳山,此处为古代采石场。碑材系明成祖为其父朱元璋树碑而开凿的巨型石材。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得他侄儿的帝位,一方面为了笼络人心,稳定政局;另一方面,为了显示自己是个孝子,就决定要立一巨型石碑以表其父朱元璋的功德。于是,他征集了全国万余工匠依阳山南麓开凿碑材三块。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石材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8700吨左右;碑额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左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3米,重31万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这三块石材都已成形,其中碑额已与山体分开,碑身、碑座也仅有一端相连。此石材又为何遗弃不用?说法有二:一说明朝国势渐衰,朱棣又迁都北京,故不用;一说因体积太大无法运输而弃之山间。如今这些碑材已经在阳山上足足睡了602年,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最近出版的一本书上说,阳山碑材是朱棣的&ldo;孝心工程&rdo;,也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图虚名的做秀之作。

朱棣共有三子,五女。朱棣死后由长子朱高炽(1377--1425年)继位,成为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洪熙皇帝,在位时间1424年9月至-1425年5月,为期八个月,终年四十九岁。

为便于读者了解朱棣的基本情况,现将朱棣个人简历摘要如下:

朱棣,元至正二十年四月十七(1360年4月17日),生于应天(今南京)吴王府。自幼习练兵事,渐通经史兵法。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宋龙凤九年,4岁。三月,刘福通战死,朱元璋挟小明王居滁州。七月,朱元璋败陈友谅兵于鄱阳湖。八月,陈友谅死,子陈理于武昌称帝。九月,张士诚据平江称吴王。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吴元年,8岁。朱元璋为诸子命名,始名朱棣。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9岁。

明洪武三年(1370年)11岁。四月,封皇子九人为王,四子棣为燕王。

明洪武九年(1376年)17岁。二月,定亲王岁供禄米之数。正月二十七日,朱棣订亲,册徐达长女为燕王妃。秦、晋、燕王受命赴中都。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21岁。燕王就藩,拥有重兵,镇守北平(今北京)。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23岁。马皇后病逝,燕王奔丧京师。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31岁。三月,督率颍国公傅友德等出古北口(今密云东北),乘大雪昼夜兼程趋迤都山,直捣北元大营,获丞相咬住和太尉乃儿不花等而还。此后,屡率诸将出征,并受命节制沿边兵马。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33岁。四月,皇太子朱标卒。九月,立皇第三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正月,晋、燕、周、楚、湘诸王进京朝见。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39岁。四月,敕燕王备边方略。五月,敕燕王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及燕、宁、谷王府兵,辽东都司及辽府兵备御开平。闰五月,朱元璋病卒。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皇太孙朱允炆嗣帝位后开始削藩。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自感危机,七月,打着《祖训》的幌子,以&ldo;清君侧&rdo;为名举兵反叛,号称&ldo;靖难&rdo;之师。

明建文四年(1402年,洪武三十五年)43岁。燕军下徐州,不克,趋宿州,朱棣率师破平安军于淝河。徐辉祖败燕师于齐眉山,四月又败官军于灵璧,俘平安。渡淮,趋扬州,六月,陈瑄以舟师降。燕师渡江,破盛庸官军于瓜州,镇江守军降。五月,诏天下勤王。召唤齐泰、黄子澄。命庆城郡主如燕师。割地请和不成,谷王、李景隆开金川门纳燕师。七月,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帝时的朝臣,并株连亲朋,史称&ldo;壬午之难&rdo;。建文帝下落不明。同时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改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五年,改明年为永乐元年。

至此,43岁的永乐大帝终于登上了大明帝国第三位皇帝的宝座,开始了他22年的皇帝使命。对于朱棣本人历史上的评价颇多,说好的、说坏的都有;称暴君的、称明君的也不在少数。还是前面说过的那句话:读史明志,不管正史野史,一切借鉴在自己。关键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来评价,当权者赞同的,百姓未必赞同;反过来,百姓普遍称赞的,当权者往往不以为然,甚至加以反对。当权者和百姓同时都看好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古往今来实不多见,这里就是一个角度问题。除了角度问题,还有一个层次问题,同样一件事情,例如打仗:在基层百姓来看,是个死伤了多少人的问题;在部队首长来看,是这一仗谁打得好谁打得不好的问题;在更高层次领导来看,只是一个目标实现了还是未实现的问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