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南京10个朝代 > 第85章(第1页)

第85章(第1页)

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并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代表人物就是郑和,郑和曾七下西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的新篇章。

话说,明成祖算得上是一代枭雄,他用武力从侄儿手里夺得了皇位,有一件事总使他很不踏实。当年皇宫大火扑灭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里传说很多,有的说建文帝并没有死,趁宫里起火混乱的时候,带着几个侍从太监从地道里逃出城外去了,使明成祖不得不怀疑。他最担心的就是建文帝在别的地方重新召集人马,用朝廷的名义讨伐他。于是他派心腹大臣,到各地去秘密查问建文帝的下落,并以求神仙的名义去找。这一找,就找了二、三十年。明成祖又想,建文帝会不会跑到海外去呢?于是派郑和七下西洋,一来到国外宣扬国威;二来顺便打听建文帝的下落。此外,还有几件事值得一说:

第一,生死之谜。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ldo;靖难之役&rdo;。燕兵攻陷了京师(今江苏南京),朱棣杀入皇城时,宫内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其实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并不重要也无关紧要,因为第一历史永远无法重现,只要说得有理,符合逻辑,更多人能够接受就可以了。

建文帝本人是自焚而死,还是由地道出逃,至今其下落仍是尚未破解的历史之谜。建文帝的生死之说,版本颇多:

(一)自焚说。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朱棣从金川门攻入京师(南京),建文帝在宫中举火自焚。《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ldo;我何面目相见耶!&rdo;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朱棣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前来抢救,可惜没有来得及。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烧焦的尸体,燕王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的,你又何必自寻死路呢?事后,朱棣备礼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对于这一说法,导游不赞成。原因有二:第一,《太宗实录》肯定是朱棣的臣子所记,他们只会标榜主子,而不会贬低主子,同时又要在真相面前说得过去,所以让建文帝死最能让朱棣开脱篡夺皇位之罪。第二,礼葬建文帝。既然是礼葬,得给死者些称号、名誉。在古代一是要追封谥号,二是要有一定的安葬规格和程序。当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中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为掩饰他杀兄害弟的罪名,遂决定礼葬李建成、李元吉,并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曰&lso;隐&rso;,元吉为海陵王,谥曰&lso;剌。&rso;&rdo;据说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而死,曾作有祭文,并说按照皇帝规格下葬。但是建文帝的坟墓在什么地方,却没有人知道。导游认为,当时建文帝出逃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二)出逃说。建文帝下令纵火后,自己与少数随从从地道中逃出,乘船潜往云南,削去头发,改换僧装,自号应文,浪迹天涯。朱棣闻讯后,一直怀疑建文帝仍活在世上,可能逃亡海外,将成后患,便命太监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寻找,同时借以宣扬国威,交通各国,结果仍然未找到他的踪迹。有人说,建文帝离宫后出家为僧,云游四方。有诗云:&ldo;阅罢楞言磐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嶂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rdo;此诗说的似乎就是建文帝。《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说: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ldo;不如出亡。&rdo;少监王钺跪进曰:&ldo;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qiè),曰:&lso;临大难,当发。&rso;谨收藏奉先殿之左。&rdo;群臣齐言:&ldo;急出之!&rdo;俄而舁(yú)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ldo;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rdo;帝曰:&ldo;数也!&rdo;程济为帝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ldo;臣名贤,应贤无疑。&rdo;亦祝发。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随亡,帝曰:&ldo;多人不能无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势必穷诘;有等妻子在任,心必萦系,宜各从便。&rdo;御史曾凤韶曰:&ldo;愿即以死报陛下!&rdo;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yi)岸,为神乐观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ldo;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rdo;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导游认为,这一段记述比较细致,如没有事实依据,恐怕很难记得如此全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