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名言 > 第75章(第1页)

第75章(第1页)

但是,这回是在家赋闲的前大学士扬一清把他阻止在芜湖,不准他晋见。皇帝南巡在杨家住过之后,杨就随着皇帝一起活动。阳明这样的地方大员到了阁臣面前又什么也不是了。因为阁臣可以假传圣旨。

舆论自然多为阳明报不平,但舆论如果对掌权的人没有利用价值,舆论便一钱不值。尤其是当素称正直的人与本来就邪恶的人连起手来对付高超的人时,高超的人便无法招架了。杨一清的能力和品质都是官僚队伍中的上乘人物,但他怕阳明取代他的位置,也不欣赏阳明的风格,当他也参与到排挤阳明的大合唱中时,阳明取得的举世闻名的大功,便被&ldo;瓦盆&rdo;盖起来了,而且一盖就是六年。而且不仅是个盖住的问题,还要把他打成个叛党,如果可能的话。

皇帝继续在南京潇洒,阳明则悬着、吊着,品尝效忠皇上的罪过,还是怕皇上有个三长两短,终日忧心忡忡,还在想办法感动皇上早日回京。向皇上进言,皇上看不到。跟皇上谈谈,见不着。他内心里的痛苦又不能逢人说项。他真觉得人与人之间如若没有了良知,便还不如狗。那些得尽了权力便宜的人怎么个个人情似鬼?反而不如野人容易接受圣贤的道理。

他无可奈何,一气之下,上了九华山。

&ldo;五旬三过九华山,一度晴寒一度雨。&rdo;他第一次游九华山是在弘治十五年壬戌,现存诗《弘治壬戌尝游九华值时阴雾竟无所睹至是正德庚辰复往游之……》同时说明了他两次上九华的时间,第二次是正德十五年庚辰,另现有他的《赠周经偈》,此偈原刻在东崖禅寺的岩壁上,现在寺毁刻石尚存,偈文《全书》未载,不妨抄出:&ldo;不向少林面壁,却来九华看山。锡杖打翻龙虎,只履踏破羼岩。这个泼皮和尚,如何容在世间。呵呵!会得时与你一棒,会不得,且放在黑漆筒里偷闲。正德庚辰三月八日,阳明山人王守仁书。&rdo;不难看出他玩禅宗那一套是多麽娴熟,落款居然是山人。这第三次便是正德十六年辛巳。

说不得情愿不情愿,说不得是被迫还是自愿,既是率性而行又有苦说不出。说情愿,他更情愿见皇帝。说不情愿,他又是冒着违反纪律的危险,故意上来的。他是赌气,是软抗议。他不会象后来的海瑞那样抬着棺材去见皇帝的。

他性本爱山水,常说&ldo;生平山水是课程&rdo;,与山水亲融是他的内心生活。这次,不管前提怎样,他一旦重返大自然,便又恢复了早期经验中养成的&ldo;道家&rdo;调门的生命意识,他真后悔误入歧途--当什么鸟官!尽管前不久,他听说湛甘泉等几个人在闭关修道,还说他们在浪费大好时光,是嫌他们不出来做名垂青史的功业。现在,他受了捉弄,又后悔自己步入了昏浊狭隘的仕途。--这种变化显得这个人很单纯。而且他居然明确的说:&ldo;莫谓中丞喜忘世,前途风浪苦难行。&rdo;这个人不矫情,实话实说。

这次上九华山留诗很多,但总觉得他事实上是没找到感觉,几乎没有显示他境界的篇章。他毕竟心不静。一些拐弯抹角的牢骚,既显得无聊又显得可怜。这个报国无门的&ldo;豪杰&rdo;除了一再表示&ldo;初心终不负灵均「屈原」&rdo;外,就是大喊&ldo;平生忠赤有天知,便欲欺人肯自欺?&rdo;对着九华山说这些,过去是不好意思的,现在心头的郁结实在难平了,大自然拯救不了他了,也安慰不了他那么多念头了。

唯一能体现他一点高度的是《江上望九华不见》,情绪主线还像个心学家的样儿,因为他没望见九华,与他的此刻的生命情景吻合了,经一番&ldo;精神胜利&rdo;的鼓捣,有了&ldo;驾风骑气揽八极,视此琐屑成浮沤&rdo;的超越气派。美感从摆脱压抑中来。快感,有时就是美感。&ldo;逢山未惬意,落日更移船。&rdo;尽管&ldo;世途浊隘不可居&rdo;,但,他还是得回来,还不如挪拉走得远。

此番上山是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艺术呢?大约是,又未必全是。据《年谱》所说,他此举是为了向皇上和抢功的人证明他不是要造反的人,只是个学道之人。还说,皇帝派人来暗中监视他,见他&ldo;每日宴坐草庵中&rdo;,才对他放了心。这种说法有点过于政治化的玄。他赌气上山,气平了就下来了,要有上述效果,也是意外的收获。他固然不会造反,但脱职上山也是王法不容的,要不然,他何必九上请假条,自己跑回去不就得了?他死前,等不到圣旨,提前往家里走了几天,还要处分他呢。

但这次这样上山,他有理。他等着皇上来怪罪呢,那样就可以彻底理论一番了,即使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也可以将心迹向皇上剖白了。他无权,有理也白搭。九华山哪样都好,就是没有政治舞台,阳明生命中更强的指向是政治,他有隐逸气,但无隐逸心,他还得去安顿江西百姓呢。

他在九华山上住过的地方都成了&ldo;文物&rdo;,别的地方不必说了,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寺,其西在嘉靖初年由青原县令祝增按老师的意图建成了阳明书院,入清后改为阳明祠,祠前有&ldo;高山仰止&rdo;石牌坊。祠与牌坊均毁于文革时期。止存一阳明石刻像,高70公分,宽三十五公分,像为便服方巾,端坐太师椅上。

9我亦爱山仍恋官

他从山上下来,就到了九江。他要加强武备,以防再度变乱。他认定一条:中国不能乱,一乱百姓就遭殃。哪里乱哪里的百姓遭殃。他没说过,但以他的智力和个性,他深知正德不足以治天下,但任何推翻现行政权的行动都是祸害一通百姓拉倒。他在九江检阅了军队。别看在皇帝和阁臣面前,他狗都不如,但在下僚和士兵面前,他神气着呢。这也是他公开说:&ldo;尚为妻孥守俸钱,至今未得休官去&rdo;「《重游开先寺戏题》」的原因之一罢。

军歌过后是文化。他登上庐山,游东林寺。东林是我国净土宗的发源地,东晋慧远在此建寺。自比学佛却援儒的远公、嗜酒不入社的陶渊明,自己的两栖性是&ldo;我亦爱山仍恋官&rdo;,在&ldo;同是乾坤避人者&rdo;这一点上是异代相同的哥儿们「《庐山东林寺此韵》」。在远公讲经台,感叹&ldo;台上久无狮子吼&rdo;,大概是觉得文化界太沉闷了,更何况政治上更让人窒息呢。

他虽然讲究心体本乐之类,但他个人是个有悲剧敏感性的人,他说九华是奇观,庐山更耐看,但&ldo;风尘已觉再来难&rdo;。一次性的生命,使任何活动都充满了一次的悲凉。他身体一直不好,又热脸贴在冷屁股上,功成受谤,实在有点心灰意冷了。整个《江西诗》都写得找不着感觉,大凡以此。

10人人有个原圈在

阳明曾感慨&ldo;世史掩覆多失真&rdo;「p778」,他自己都有不愿明说的时候,更何况别人的记录了。他此时的诗歌透露了他真实的处境和心情。这个已经是教主的人物,在热脸贴到冷屁股的挫伤面前依然要悲观、并且流露出什么也不相信了的凡人心态。而此时用他自己的话说:良知二字已含在他舌下,快要迸出来了。而且过了没多少时候就迸出来。他后来自己说一直是靠着良知度过这次空前的灾难的。这次的罪名有一项成立,就得满门抄斩:&ldo;暗结宸濠&rdo;,&ldo;目无君上&rdo;,&ldo;必反&rdo;。事实上他已处在最危险的&ldo;君疑&rdo;境地。他当然知道个中利害,才莫名的空前的悲观绝望。他的心学智慧大约是被压抑住了,把他压成了一个才子文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