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名言 > 第15章(第1页)

第15章(第1页)

自然,他白干的事情比他没白干的事情要多得多。令人佩服的是他上手就是个老油子。既非杜甫式的&ldo;高而不切&rdo;,也无李白式的华而不实;也不像李梦阳,唐伯虎那么赖兮兮的不着边际。当然,也没有进步到康有为,谭嗣同那样出手就与现行的行政机制不能合辙。在这点上他是个明白的现实主义者,切合实际的合理主义者。对政治这一经,他很&ldo;入&rdo;。既无书生之天真,更无学究之迂腐,我们几乎可以说他是个天生的政治家。兵学给了他实用智慧。

他&ldo;观政&rdo;观得很地道。初登政坛的人,均须学&ldo;规矩&rdo;,学圣贤书之外的&ldo;不成文法&rdo;,学一种摸不着看不见又确实存在或者说尤其存在的&ldo;道道&rdo;。官场学是中国所有学问中最&ldo;值钱&rdo;的学问。学不好它,即是废物,哪怕你学富五车;学好了它,哪怕你目不识丁,也是能员干才。若除去宦官这特种官,明代的情况还算好的,基本上以科举正途出身的文官为主。但这也只是使官场学的和档次显得高而险而已。这是一种对官场游戏规则的实战性把握,是实践性很强的规则不确定的&ldo;学科&rdo;。可以言传的是&ldo;掌故&rdo;,不可言传的是各种&ldo;故事&rdo;中包含的意味,把握它要靠&ldo;悟&rdo;。阳明自然是悟性极高的天才。

他在一篇与政治没什么关系的序文中坦白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基本态度:既不能&ldo;丧性&rdo;,也不能&ldo;失天&rdo;。尽管孔夫子罕言&ldo;性&rdo;与&ldo;天&rdo;,但每一个人都背着这个&ldo;二元论&rdo;。王阳明的&ldo;心学&rdo;打通了这个二元论是以后的事情,现在他能做的是坦然走上去。他说:&ldo;夫知而弗以告,谓之不仁;告之而蹋其等,谓之诬;知而不为者,谓之惑。吾不敢自陷于诬与不仁。&rdo;(《性天卷诗序》)至于知而不为之惑,是每个人都须为克服它而进行不歇的努力。他后来拈出&ldo;知行合一&rdo;之旨就是针对这一难题。

观政通过观&ldo;心&rdo;而得之是一以统万。若挨个儿去积累,今日观一事明日学一样,那是&ldo;逐物&rdo;,大明帝国的衙门成千上万,若按宋朝或清朝的章法,沿着六部的门楼罗旋式往上转,诚如龚自珍所讽刺的等成了宰相已到老耄之年,哪里还有精力和事业心?用阳明的话说就是:&ldo;铢铢而积之,皓首而无成者,加半焉。幸而有成,得及其当盛之年,以自奋于崇赫之地者几人?是几人者之中,方起而踬,半途而废,垂成而毁者,又往往有之。可不谓之难乎?&rdo;(《贺监察御史姚应隆考绩推恩序》)阳明很世故地看透了官道难于蜀道的特点,李白也是借蜀道来象征官道或再抽象一步象征成功之道的艰难。但阳明擅长孟子标举的&ot;反手而治&ot;的辩证法,也信奉孔子&ldo;先难后获&rdo;的过程论,他说:&ldo;予谓惟天下之事,其得之也不难,则其失之也必易;其积之也不久,则其发之也必不宏。&rdo;(《……封知州序》)丙辰年他落榜,他的朋友李邦辅派到柳州当知府,别人替李委屈,阳明却说:&ldo;夫所处冒艰险之名,而节操有相形之美,以不满人之望,加之以不自满之心,吾于邦辅之行,所以独欣然而私喜也。&rdo;(《送李柳州序》)。其识量过人,翻过一层去抓好转的契机,以此!在官场斡旋有个&ldo;老&rdo;其才的过程,火候不够,就会半途而废或垂成而毁,差点,差不多比差很多更遗憾罢了。这个观察是阳明年轻轻就告病还乡的另一方面的原因。

观政工部而上边务书,是他根本就不想按步就班往上&ldo;挨&rdo;的表现。在言官权重而活跃的明朝,以阳明现成的才具他适合大约也希望走这条路。他的朋友以礼科都给事中擢少尹京丞,他很感慨地为之&ldo;序&rdo;:&ldo;给事,谏官也。京兆,三辅之首也。以给事试京兆,是以谏官试三辅也。&rdo;&ldo;声光在人,公道在天下。圣天子询事考言,方欲致股肱之良,以希唐虞之盛,耳目之司,顾独不重哉?然则公京兆之擢,固将以信其夙所言者于今日,而又须大用于他时也。&rdo;阳明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自不待言。有深意的是,他将言官与实职的关系看成&ldo;知&rdo;与&ldo;行&rdo;的关系。既然能言之在道,则应该行道有成。&ldo;大用&rdo;,不只是个升迁的问题,更是个建立不朽功业的问题,&ldo;公卿大夫士倾耳维新之政,以券其所言,&rdo;这是&ldo;哲学王&rdo;的思路。

4刑部里的名士

他观政工部期间被委派以钦差的身份去督造威宁王越的坟墓。他预演了一下自己的统御之才,将前些时读的兵书运用了一番。他切实感到御众之术关键是怎样编队,他用&ldo;什五法&rdo;来组织民工,让他们及时休息按时吃喝,一副仁将的派头。效果很好。休息时组织他们演练&ldo;八阵图&rdo;。他平生没掌过这么大的权,没管过这么多的人,现在,他能统帅这么多的人,让他们实地摆八阵图,比用果核摆,那情形与感受不可同日而语。

他直感到权力的作用,能运用权力才可能用众,能用众才能做大事情。

这个短短监工期结束后,循惯例,他担任实职,29岁这年「弘治十三年」六月,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明朝各部的司前都冠以&ot;清吏&ot;字样,云南和另外一两个地区特别,是边民生事的多发点。他并不去云南,只是在北京的刑部分管来自云南的案件。但既然是部里的人,也有临时的差遣。他在《送方寿卿广东佥宪序》中这样描述刑部部属的工作:

士大夫之仕于京者,其繁剧难为,惟部属为甚。而刑曹典司狱讼,朝夕恒窘于簿书案牍,口决耳辩,目证心求,身不离于公座,而手不停挥于铅椠,盖部属之尤甚者也。而刑曹十有三司之中,惟云南以职在京畿,广东以事当权贵,其剧且难,尤有甚于诸司者,若是而得以行其志,无愧其职焉。则固有志者之所以愿为,而多才者之所以愿为也。

也是只要难而能获便算得其所哉。这个人好强,总怀着不遇盘根安别利器的胜利意欲,像曹操征乌桓闻敌增而益喜一样,想脱颖而出的人总是把难题当机遇。但越是英雄越怕内耗。庸人以耗为业,在耗中占够他们小算盘能算出来的最大便宜。因为他们那条弱智低能的下等生命,除了能耗别无能为,或者说只有在耗时,他们才算个人数儿。王接着说:

然而纷揉杂沓之中,又从而拂抑之,牵制之。言未出于口,而辱已加于身;事未解于倒悬,而机已发于陷阱……然吾以为一有惕于祸败,则理法未免有时而或扰。苟惟理法之求伸,而欲不必罹于祸败,吾恐圣人以下,或有所不能也。

这虽在论政,也是在论学:执法人的良知直接关乎执法的质量,但不顾关系网、不怕倒霉的大概只有圣人;一考虑个人祸败就得损害理法。这个&ldo;惕&rdo;字就是心念一动。人生所有问题都系于这心念一动。这是区别海燕和企鹅、鱼龙变化的关键点。身心之学就是要解决心念怎么动的问题。

这年「庚申」十月,他被派去提督狱事,他在《重修提牢厅司狱记》大诉其苦:所谓提牢厅是全国的总监狱,每个月都要一名主事去当值。1500年十月,正好轮到他。我们看到这个能干也肯干的人另有其名士派的一面,差不多象袁宏道诉县令之苦一样。这时,他一点也不象诸葛亮。他自言是天下最笨拙的人,平居无恙,一遇纷扰,且支离厌倦,不能应付酬酢,况且来让干这种多是非的工作,真感到疲顿憔悴,麻烦透了。秋绝之时,人怀疑惧,多变故不测之事。--他在面对不想干的事儿时,他也是个怕事的。他感到这份皇差是天下&ldo;至繁、至猥、至重&rdo;的苦差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