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淡泊名利这一条,这是他们的&ldo;传家宝&rdo;。阳明的六祖王纲,字性常。与俩个弟弟在元末小有名气。有文武全才,但避世乱,往来于山水之间,时人莫知,从终南山隐士赵缘督学筮法,还会相面‐‐旧称&ldo;识鉴&rdo;,像看风水叫&ldo;地理&rdo;一样。他与未成诚意伯时的刘伯温是朋友,他对刘说:&ldo;老夫性在丘壑,异时(你)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rdo;后来他70岁时还是被刘推荐到朝中当了兵部郎中。最后在广东征苗时死于增城。淡泊不到头,遂未能正寝。但在群虎逐鹿的年头,身怀文武艺能,而甘居林壑,也够淡泊的。好养身这一点,也遗传了下去。朱元璋见他年七十&ldo;而齿发精神如少壮&rdo;颇为惊奇。他的儿子王彦达年16,用羊皮裹其父尸体背回老家。&ldo;痛父以忠死&rdo;,而朝廷待之太薄,遂终生隐居,躬耕养母,读书自娱。给他的儿子与准留下先世传下来的书,说:&ldo;但勿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rdo;与准&ldo;闭门力学,尽读所遗书。&rdo;信奉儒家&ldo;遁世无闷&rdo;的信条,既不去参加科考,也逃避认可引荐。因他会打卦,知县总找他算卦,他的倔脾气发作,对着知县派来的人,把卦书烧毁,并说了难听的话:&ldo;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豪门,谈祸富。&rdo;县令怀恨在心。王与准逃遁到四明山的石室中。当时朝廷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装点大一统气象,&ldo;督有司访求遗逸甚严&rdo;,这不是多吸附人才而是为争取更多的不合作者。县令&ldo;举报&rdo;了他:&ldo;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之心。&rdo;朝廷的派员大怒,拘留与准的三个儿子,作为人质,在再上山追与准。与准&ldo;益深遁,坠崖伤足。求者得之以出。&rdo;部使见王的确伤的很重,又见他&ldo;言貌坦直无他&rdo;,不像个&ldo;反革命&rdo;。王又向部使讲了烧卦书逃遁的原因。部使放了他一家人,见他的二儿子世杰有出息,便对他说:&ldo;足下不仕,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rdo;不得已,世杰当了领取&ldo;助学金&rdo;的秀才。他为了感谢伤了他脚的石头,遂自号&ldo;遁石翁&rdo;。
王世杰即阳明的曾祖。到他这儿,三代人已&ldo;隐&rdo;出名气了,所谓&ldo;祖秘湖渔隐彦达,父遁石翁与准,皆以德学为世隐儒。&rdo;他勉强当了秀才后,赶上大考之年,按规定,考生须散发脱衣接受检查,以免夹带作弊的东西。世杰觉得是侮辱,未进考场而返。其气节如此,真有黄叔度之雅致,是蒲松龄辈可望不可即的。后来又有两次当贡生的机会,他都让给了别人。理由先是双亲老,后来父死又以母老。但是不当官的日子是难过的,以养老母亲为名不出仕,单靠种地教书,常常&ldo;饔食不继&rdo;。他母亲临死时说:&ldo;尔贫日益甚,吾死,尔必仕。勿忘吾言!&rdo;等到他想出山,终于有人举荐了他时,他却死了。
扣除古人谀墓的美化成分,也考虑到我们读到的是王氏后人编辑的《世德记》,说不定还可能经过王门弟子的加工。我也直觉到这三代人所谓不出仕,实乃没出了仕的好听的说法。尽管如此,三代人耕读养气,不失&ldo;江左望族&rdo;的余风,已殊为可观。在明代流氓政治的旋涡外,在世风日替的龌龊声浪之外,保持着&ldo;隐儒&rdo;风范,真有腐败权贵世家或单纯农商家族所不具备的文化力量。
世杰因先世在门前&ldo;植三槐&rdo;而号槐里子。&ldo;年十四,尽通《四书》《五经》宋大儒之说。&rdo;平时&ldo;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尝谓其门人曰:&lso;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洒然无入而不自得,爵禄之无动于中,不足言也&rso;&rdo;。这种风度传给了儿孙。这个人命不好,被举贡到南雍(南京),没当成官还客死身亡,自著的《易春秋说》《周礼考正》的手稿,&ldo;为其同舍生所取&rdo;,散失不知所终,仅存《槐里杂稿》数卷。
他的儿子就是一手带大阳明的王天叙,名伦,以字行,号竹轩,&ldo;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rdo;,看样子靠教书就过得能穷自在起来。自幼受槐里庭训,德业夙成。刚成年,浙东浙西的大家族就争着聘请他当塾师。&ldo;凡及门经指教者,德业率多可观。&rdo;槐里先生只给他留下几箱书,他每开书箱,都伤感地说:&ldo;此吾先世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rdo;看来,很想中兴这个老牌书香传家的家族。但他本人是否去应科考,诸传状均不书。不书不等于没考。没做成官是个事实。&ldo;雅善鼓琴,每风清月朗,则焚香操弄数曲。弄罢,复歌以诗词,而使子弟和之。&rdo;他教育出个状元郎和新建伯来,够辉煌的了。可以说,阳明办书院会点拨人,是家传也是遗传。已酉年(1489年),阳明18岁时,竹轩公这位和乐又严肃能吃暗亏的可爱老人谢世。
他遗传给了阳明&ldo;细目美髯&rdo;的相貌特征,还有仁义和乐、与人交际亲切蔼然而尊严不可侵犯的个性,还有敏捷练达的才智。他为文好简古而厌浮靡,作诗则援笔立就,若不介意,却合格律。他母亲性格严厉,又偏爱她娘家的孩子和天叙的弟弟,但他象舜一样照样孝敬母亲、爱护弟弟。这种以仁义之道处不公正之境的涵养也熏陶了阳明处逆心顺的作风。
阳明的状元父亲,因曾读书龙泉山中,人称龙山先生,晚号海日翁。生而警敏,读书过目不忘,天叙口授的诗歌,经耳成诵。他六岁的时候在水边玩,有人丢掉一袋。金子,他知道那人必来找,又怕别人拿走,就将袋子放在水中。一会儿,那个人边哭边找的过来了。他告诉了他,那个人取出一锭来谢他,他扭头走了。他气质醇厚,坦坦自信,不立边幅,议论风生,由衷而发,广庭之论,入对妻子无异语。常面斥人恶,因而得罪人;但人们也知道他无深意,也结不下深怨。他有定力,组织能力强,百务纷陈,应之如流;在危疑震荡之际,能卓然屹立。阳明起兵平宁王时,家乡人荒乱,怕宁王派兵来,王华应付裕如。他家的楼房失火,亲朋齐惊,他款语如常。这些也遗传给了他儿子。反正无非凡的素质难有非凡的功业。
他们遗传给了阳明些什么,是一言难尽的。是需要用阳明的一生来回答的。自然,没有王阳明,大概没人来收寻重温这套家谱。
2古越阳明子
阳明为人作序记,落款常是&ldo;古越阳明子&rdo;&ldo;阳明山人&rdo;&ldo;余姚王阳明&rdo;,自然也有用新建伯之类荣誉头衔的时候。这个人对这类名号细节是极重视极有感觉的。用出生地或官衔是惯例,而说&ldo;古越&rdo;便感情系之了。他是以生为越人为荣的。越地也的确是个神奇的地方,直到民国时代越人还保留着古越遗风。
阳明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亥时出生于余姚。余姚在明代属于绍兴府,绍兴即大禹时代的&ldo;大越&rdo;,越地越人的特色要从大禹说起。鲁迅视大禹为&ldo;中国脊梁&rdo;的原型样板,即是平实之论,亦包含着同乡的自豪之情。大禹治水,功铸九鼎;阳明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