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祭文中,袁崇焕刻意强调了敌我双方力量上的悬殊,&ldo;以十八万而临数千之水卒&rdo;这多少有些不够准确,因为努尔哈赤当时并没有把全部部队都投在觉华岛战场上。但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情真意切,既表达了愤懑的同仇之情,也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坚守战场的决心,抛开华丽的词句不谈,这份忠勇还是让人非常敬佩的。
宁远大捷是明朝与努尔哈赤正面对敌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ldo;辽左铁佛郎机子铳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rdo;。八年来头一次打了个胜仗,虽然是守城之战,虽然后勤基地被对手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但战役的结果依然让明帝国的君臣大为高兴。朝野之间对于袁崇焕的赞誉也第一次达到了一个高峰。兵部尚书王永光向皇帝盛赞袁崇焕的功绩言:&ldo;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本官智勇兼全,宜优其职级,一切关外事权,悉以委之。&rdo;木匠皇帝朱由校龙颜大悦:&ldo;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rdo;
与明朝的集体亢奋不同,这一战对于努尔哈赤和他新兴的后金帝国来说却充满了灰色的意味,挥兵十余万,他绝不是只想烧了一个觉华岛这么简单,他真正的战略意图在于夺取山海关进而虎视中原。然而天不遂天命汗的愿,六十八岁的老油条努尔哈赤败给了他眼中的小青年、四十三岁的袁崇焕手里。不光没能打下山海关,连宁远都没攻下来。这一仗是努尔哈赤用兵四十四年来最惨的失败。
努尔哈赤败退之后,袁崇焕又遣特使备礼物致谢努尔哈赤说:&ldo;老将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岂其数耶!&rdo;这种羞辱让努尔哈赤&ldo;大怀忿恨而回&rdo;。天启六年八月十一日,纵横一生的努尔哈赤在离沈阳四十里的叆鸡堡一病不起,魂丧边疆,终年六十八岁。
宁远一战在表面上看是努尔哈赤战术运用不当,但究其深层原因,却不仅仅这么简单。从天启五年三月女真人定都沈阳开始,努尔哈赤的治国策略就发生了重大的偏移,这主要发生在对待其他民族的态度上。
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初,对于汉族民众可以说是恩养有加,从不轻易地滥杀无辜,但进据沈阳之后,他却改变了态度,他开始把汉族人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进行了全面血腥的镇压。这样的举动让他丧失了民心,使汉族人民对他的态度大为转变,从开始的依附变为逃亡进而是反抗。天启五年十月,努尔哈赤以汉人众多,不能放心用兵为理由下令在其领地内大杀汉人。这种残酷的民族屠杀政策使辽东的汉族军民对努尔哈赤彻底丧失了信心,纷纷迁往关内,这种迁徙直接导致大批土地荒芜,后金的后勤保障出现了巨大的缺口。同时更为可怕的是,大批辽东居民加入了反抗努尔哈赤暴政的行列之中,举家投入了明政府保卫辽东的军队。除了大肆捕杀普通百姓之外,努尔哈赤对汉族官员也采取了极不信任的态度,在他起兵之初,曾任用了不少汉族官员,但随着后金与明政府进入正面冲突之后,他开始时刻防备这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异族人。而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当时东北的情况,就可以发现,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初,汉族和女真人及蒙古人并没有太大的隔阂,在当地三个民族很大程度上处于一个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民族差异不是最关键的因素,生存才是最关键的。努尔哈赤的&ldo;防汉&rdo;政策,不光让他走到了汉族政权的对立面,也让他逐渐走到了汉族民众的对立面。这种民族仇恨一旦形成就很难消解,直到近代满清政权灭亡时,国父孙中山的口号也是&ldo;驱除鞑虏&rdo;,由此可见,民族之间的矛盾是多么的恐怖。
第60节:奈何江山唱晚(60)
除了民族政策的失误之外,女真民族内部的争斗也开始愈演愈烈,围绕着核心权力,努尔哈赤的子嗣和功臣之间内争迭起。对此努尔哈赤更多是采取了惩罚的措施,执掌八旗的四大贝勒中,大贝勒代善被废去太子之位,二大贝勒阿敏遭到汗伯父训斥,三大贝勒莽古尔泰之母大福晋无辜被休,四大贝勒皇太极受责罚银没收牛录。除此之外其他掌握实权的贝勒,诸如斋桑古、德格类、济尔哈朗、岳讬等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和申斥。高级将领中,如总兵官扈尔汉、阿敦、乌尔古岱、巴笃礼,甚至是创立女真文字的额尔德尼、达海也都或斩或囚或降职革任。一时之间,后金帝国的领导层风声鹤唳,年迈的努尔哈赤想确定自己的继承人都有些困难,只好宣布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这种制度无疑是给年轻的帝国埋下了分裂的种子,从这一点来说,努尔哈赤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后金帝国内部的混乱和努尔哈赤战场指挥的失误让袁崇焕获得了宁远之战的胜利,同时也把官做到了更大的辽东巡抚。但局部的胜利并不能决定整个辽东局势的变迁,从战略角度来讲,努尔哈赤的后金帝国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威慑力。面对边疆的严峻形势,宁远守将袁崇焕的心中依然不得片刻轻松,而与边疆局势一样让人挠头的还有大明帝国内部的腐败,身在官场之中,他深知自己的地位并不稳固。从帝国中枢北京传来的称赞让袁崇焕的内心感到了些许的轻松,他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朝中高官的赞许。在他看来这种赞扬既是对他本人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边官将士的回报。同时面对后金的强大军事压力,为了争取喘息的时间,在袁崇焕心中,一个大胆的策略也渐渐形成,那就是‐‐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