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中国人还像中国人的日本人
以日本首先占领的中国东北来看,日本侨民的确是在迅速地中国化。所谓和、满(汉)、蒙、朝、俄&ldo;五族共和&rdo;,且不论实行得如何,至少是一种冠冕堂皇的政治主张。比元朝的人分四等,比清朝的满汉不通婚,要好得多。日本控制东北才十几年,到它投降之际,日本侨民绝大多数都会说中国话,适应了大陆生活,除了还保留一些民族服饰及饮食习惯外,与一般中国人已无二致。平民之间的民族矛盾也远不及元、清初年那样激烈,中日联姻比比皆是,日本战败后,许多日侨宁可选择继续留在中国而不愿回日本,大量的日本遗孤被中国家庭收养,都说明这一点。
历代侵略者以武力征服中国,自身则为中国的文化所征服。这就是所谓&ldo;汉化&rdo;。中国文化的优劣与否,是另外的论题;它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同化力,却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同化当然也包括融合外来文化,有时甚至是大量融合外来文化,大量接纳外族的血统。与其说是单向的同化力,毋宁说是一种巨大的包容力。这种力量在中国本土尤为厉害,海外也可以感受到它的能量。华洋杂处的香港、澳门,是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较量、交流最为激烈的地方,中国内地通过这两扇窗口,吸收了多少西方的东西!遍布国外各主要都市的中国城、唐人街,又将多少中国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渗透到那些陌生的土地上!一种足以抵抗外来文化的文化是强大的,如印度文化;一种能迅速接受外来文化的文化是充满活力的,如日本文化。中国属于哪一种呢?
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景仰,几乎不加掩饰。日本侵略军在中国杀人、强奸、抢掠,干尽了坏事,唯独对中国的文化不故意破坏和毁灭,有的还悉心保护。电影《霸王别姬》里,有一位酷爱京剧的日本军官青木,没有人会怀疑这个角色的真实性(据说其原型为高级文化军官长谷川)。日本占领军尊重梅兰芳、齐白石、周作人等文化名人,请他们出来做官,不愿合作的也不加伤害。沦陷区的文学创作十分活跃,出现了张爱玲这样优秀的作家。有的小说写到主人公出走参加抗日游击队,也居然能够在上海正式出版。相较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及雍正乾隆的大兴文字狱,显然&ldo;开明&rdo;得多了。
景仰是同化的第一步。日本人往往以对中国文化的熟知为自豪,在数不如果日本战胜中国清的电影、文学作品中,许多日本军官满嘴中国话,自诩为&ldo;中国通&rdo;,不是没有事实根据的。《红灯记》里的日宪兵队队长鸠山,原是一个日本医师,并不专门研究中国学,却精通中国的语言与人情世故,搞一份密电码懂得要先&ldo;设宴交朋友&rdo;。可以想见,一旦日本征服中国成功,这些侵略者会比中国人还要中国人。至少,普通话就说得要比绝大多数的南方人要溜。
日本自古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甚巨,视汉学为&ldo;上国之学&rdo;,以为论政治国的根本。明治维新以后,固然引进了西方的政治、经济体制,但加固皇权,群士号召&ldo;尊王攘夷&rdo;、&ldo;神州不灭&rdo;却更加中国化。甲午战争前,日本比较严肃的文学作品大都用汉文出版,这是为了向读者保证,该书不是写给无知识的妇女或儿童看的。
日本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巨大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都是这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中国文化,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中国文化,深受日本的影响。中日两国的文化交融,是相互的而不是单向的,是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的。这当然不是指中国人从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模仿了几句&ldo;大大的&rdo;、&ldo;统统的&rdo;、&ldo;米西米西&rdo;、&ldo;死了死了的&rdo;之类洋泾浜鬼子话。绝非那样简单可笑。中国的语言文字、政治军事、改革革命、科学教育……乃至风俗礼仪,无一不受日本的巨大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能超过日本。
早在1915年,一位署名&ldo;将来小律师&rdo;的作者在一本《盲人瞎马之新名词》的书中说,自戊戌变法以后,日文行于中土,列举流行的新名词59个。有少数除了历史题材的作品中还能见到,如支那、哀啼每吞书(哀地美敦书)之类,现在已不大使用。但绝大部分我们至今还广泛地使用着,并且早已成为现代汉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取缔、取消、引渡、样、手续、的、积极的、消极的、具体的、抽象的、目的、宗旨、权力、义务、当事者、所为、意思表示、强制执行、第三者、场合、又、若、打消、动员令、无某某之必要、律、大律师、代价、让渡、亲属、继承、债权人、债务人、原素、要素、偶素、常素、损害赔偿、各各、法人、重婚罪、经济、条件付之契约、从而如何如何、卫生、文凭、盲从、同化。
试想,如果我们像&ldo;抵制日货&rdo;那样,拒绝使用这些日本词语,中文将会是一种什么样子?这还是民国初年的粗略统计,实际远不止59个。如果现在再来做这项工作,结果会更令我们惊叹。如:干部、代表、压力、排外、野蛮、公敌、发起、旨趣、什么什么族、派出所、警察、宪兵、检察官、写真……简直俯拾皆是。&ldo;经济学&rdo;、&ldo;哲学&rdo;和&ldo;社会学&rdo;,中国以前叫&ldo;资生学&rdo;、&ldo;智学&rdo;和&ldo;群学&rdo;‐‐听起来这倒是像&ldo;日文&rdo;,但它们却是地地道道的中文。这些&ldo;日&rdo;常用语,有些其实是中国古代既有的名词,日本人将之赋予新意使用,遂成规范。而中国拿来,也易如反掌。孙中山发动反清起义,初始自称&ldo;造反&rdo;,陈少白拿了一份日本报纸给他看,云&ldo;支那革命党孙文&rdo;,孙抚掌曰:&ldo;好,好!自今以后,但言&lso;革命&rso;,勿言&lso;造反&rso;。&rdo;还有&ldo;经济&rdo;一词,原意为治理国家;如今谁还用&ldo;经济&rdo;来&ldo;治理国家&rdo;呢?早就专门用&ldo;政治&rdo;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