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赵无眠工作室 > 第17章(第1页)

第17章(第1页)

&ldo;汉奸&rdo;一词在中国十分流行,因其词义的模糊,常常造成滥用之势。结果到处是汉奸,一不小心就可能当了汉奸──乒乓球运动员何智丽自嫁到日本,随俗改为日本姓氏再与中国球员交手,因其仍奋力拼搏毫不手软,被中国观众大骂为汉奸;同样是从国家队退下来的乒乓球运动员陈静,代表台湾在百年奥运会上力战前队友,差点夺走中国队计划稳拿的女单金牌,也被骂为汉奸;外国公司驻中国的代理,以前上海滩称作&ldo;买办&rdo;,只要他们在与中方洽谈生意时一心维护本公司的利益,就被指为汉奸;外资或合资企业内部发生涉外纠纷,中方高级主管批评、惩罚中国职员,也叫汉奸;偷越国境,尤其是偷越到与中国关系紧张的国家;在海外发表言论,批评中国,揭露中国的黑暗面,有损国家的&ldo;整体形象&rdo;;因各种原因要求得到外国的政治庇护;被敌国军队生俘;不喜欢中国,或者喜欢外国超过喜欢中国……

还可以列举许多。有人会说,他们被骂为汉奸,可能带有戏谑的成分,当不得真。那么好,在这些可能的戏谑后面,隐藏着一种怎样脆弱的情感和心理?而戏谑过后,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看出了其中包含的荒诞?

关于&ldo;汉奸发生学&rdo;

1995年7月号的《读书》杂志,发表了陈建功、王蒙、李辉的一篇三人谈《时代变化与感觉调整》,提到&ldo;汉奸&rdo;一词,王蒙认为:&ldo;在洋场上我们的一些同胞也有丢人现眼的,一味地迎合人家,或做出一些很不得体的事情,失格失态……我们的一些朋友就大骂&lso;汉奸&rso;,我相信这种情绪和态度是非常正义的,但&lso;汉奸&rso;这个词还是有特定含义的,如果不是处在被侵略占领的情况下,即使我们说这个人有点儿奴颜婢膝,有点儿丢份儿,有点儿失格,但与&lso;汉奸&rso;的罪名距离还是很大的。&rdo;李辉认为:&ldo;对那些到中国来工作生活的外国朋友我们抱有好感,他们对中国越亲近,我们越感到他们可爱;遗憾的是我们不能以同样的思路对待那些出国谋职谋生或求学的同胞,以致轻率地斥之为&lso;汉奸&rso;,要按这种逻辑,那些来华的外国人不就变成&lso;美奸&rso;、&lso;英奸&rso;了吗?&rdo;

《读书》是中国文化界享有声誉的杂志,以敢于发表有胆有识的文字著称,这三位作家也都以思想和文笔活跃见长。然而直到接近20世纪末的时候,才由他们出面在这样的刊物上,代表中国的思想界为长期以来蒙受&ldo;汉奸&rdo;罪的数十万&ldo;出国谋职谋生或求学的同胞&rdo;平反。

同样是这家杂志,同年的10月号又发表了一篇李零的《汉奸发生学》,专门讨论&ldo;汉奸机制&rdo;,即汉奸是怎样被逼无奈而产生的。他举了历史上几个著名汉奸的例子:伍子胥引吴兵灭楚,申包胥请秦军复楚,越王勾践尝吴王夫差之粪,李陵兵败而降匈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这几个人除了吴三桂,都是历史上的&ldo;正面形象&rdo;。伍子胥灭楚,是因为楚王无道,听信谗言,夺媳杀子,株连忠臣伍子胥的父兄,逼得他出逃吴国,引兵灭楚,掘墓鞭尸。他连夜过昭关的故事,早已改编为名满京城的京剧剧目。

申包胥是伍子胥的好友,为了实现&ldo;子能覆楚,我必兴楚&rdo;的诺言,竟如秦乞师。

人家不答应,便倚廷而哭,七天不吃不喝,终于哭来了救兵,完成了复国的大业。幸好秦军功成即退,没问他要土地要劳务费。越王勾践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他屈膝求生、恭谦事敌、丧权辱国,乃至尝仇人的大便以取媚,如此&ldo;卧薪尝胆&rdo;其实是恶心丧胆,都成了&ldo;笑得最后&rdo;的必要代价与铺垫。伍子胥、申包胥、勾践都是汉以前的人物,严格地讲不能算&ldo;汉奸&rdo;,那时还没&ldo;汉&rdo;呢。拿他们举例,是为了说明&ldo;汉奸&rdo;发生的原理,即动机的正义性:讨伐暴君、光复祖国、忍辱复仇。

第一个真正的汉奸是李陵,他身为汉朝将军,被俘,投降,娶匈奴公主为妻,终身不归汉。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崇高的、正义的动机,作为人们往后为他翻案的借口。他走上这条不归路,是被逼出来的:武帝任人唯亲重用无能、发给的兵马太少而不得不以步卒5000对抗匈奴主力80000、友军拒不救援坐视其全军覆没、公孙敖谎言其叛致使李陵全家被诛……。

所谓&ldo;汉奸机制&rdo;,李陵一案最为典型。虽然没人说他不是汉奸,但总觉得情有可原。加之李陵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的嫡孙,又有太史公司马迁为他讲公道话而惨遭腐刑,而且他只老老实实做人家的驸马,并没领兵前来攻汉,因而还能获得相当大的同情。如作家张承志在散文《杭盖怀李陵》中评说:&ldo;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rdo;(据《汉书?匈奴传》,公元前96年,即汉武帝太始元年,亦即李陵全家被诛不过两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领兵3万余骑追击汉军,在浚稽山转战九日。此役以&ldo;伤奴甚众&rdo;,匈奴退兵告终。)

吴三桂是导致清朝入主中原的关键人物。历史学家对他大都是贬,也就是&ldo;反面形象&rdo;。同样是当汉奸,动机一点都不崇高:&ldo;冲冠一怒为红颜&rdo;;脑袋也不清楚:说好了只是联清平闯,打到后来却变成了投清灭明;操守则更谈不上了:投了一次就算了,好好地当你的汉奸,还能做成个洪承畴、范文程一类人物,也不失为一种功名,偏又要再反,叛了再叛。近年有李治亭著《吴三桂大传》,将这个人们印象中&ldo;贪生怕死、寡廉鲜耻的末流汉奸&rdo;作全面、公正的分析,发现以前的很多误解。他引清兵入关,本想当申包胥,不料却当了个伍子胥。不论是什么胥,总之他这汉奸当得也是事出有因,身不由己,甚至还有些悲壮和负责任,不能简单归为&ldo;反面人物&rdo;一类。何况今日之中国,早已是胡汉一家,当年的&ldo;汉奸&rdo;,其实是站在&ldo;历史的正确选择&rdo;(余秋雨语)一边,为优秀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取代昏庸无道、腐败无能的汉族统治者贡献力量。拿吴三桂来说,如果不是他引狼入室,充当侵略军的马前卒,领着中国人打中国人,一个有史以来最好的朝代怎么可能那样迅速地建立在中国的土地上?这到底是他的功还是他的过?硬要以&ldo;功过&rdo;来评定,那他最大的过应该是最后对侵略者的背叛,即反叛清朝,破坏新秩序下的安定团结,而绝非当汉奸这档子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