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样子指望自己解决是不可能了,玄奘决定继续到佛教经典中去寻找答案。
不看不知道,佛法真奇妙。看了才知道,自己原来是个大傻冒!
玄奘的希望再一次被无情的事实所击破:佛经自己和自己打架,语焉不详不说,互相矛盾的地方也不在少数。
佛经本是外国来,译者各人有偏爱。若问佛祖是何意,还需梵文才明白。
中国的佛经,大多是历代佛学人士从梵文原著中翻译而来。翻译本身就是二次创作的过程,难免会带上译者自己的许多观念,进而使文字的意义表述发生偏移,经由一代代地流传下来,偏差难免加大。等到玄奘去查阅时,记载中的谬误之处更是不断显现,搞得玄奘是云里雾里,不明就里。
于是,玄奘作出了一个惊世的决定‐‐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研读原汁原味的佛经,去除心魔,以正本身。
这个志向很好,很远大,可惜不现实。
从洛阳,去往天竺,要通过河西走廊,经过西域,跨过帕米尔高原,穿过阿富汗,没有一个地方是坦途大道,就凭他一个普通的文弱和尚,啧啧啧,更是难上加难。
即使玄奘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突破自然界的一切困难,他的取经之路依然还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能否获得政府的通关文书?
当时唐和东突厥正处于紧张的战争状态,河西走廊和西域正是唐、突双方的边境区域,(地位可参照今天的韩朝军事分界线)不得随意穿过,除非手持政府颁发的特别通行证。
于是,心中只有佛祖而没有战争的玄奘恭恭敬敬地向官府递上了关于学术交流长期离境的申请。
可是,也不知是政府公务繁忙,还是根本没有对口部门负责此类申请(可见,限时答复是多么重要),总之,玄奘的申请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
法,在玄奘的眼中,俨然只有一个名字:佛法。但是现实中,还有一种法:王法。
两国交战的特别时期,为安全起见,政府颁布了禁止普通人员非政府派遣出国的法令。聪明的玄奘很快便了解到了自己的处境,他清楚地明白自己已不可能从官方获得离境的许可。
若想了却心愿,只能选择偷渡。
当时出国热还没有兴起,蛇头这一行业估计还没有萌芽,所以玄奘只能完全依靠自己。这就意味着他一路都得小心翼翼,避免引起他人的注意。即使遇到麻烦,也无法向驻外使领馆和其他官方机构申请并取得救助。
虽然前方可能凶险难测,但我佛苦行修炼,尝遍诸多劫难,乃至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方成正果。何况法无诸相,境由心生,佛祖心中常坐,不怕宏愿不成!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开始了西行之路。他通过凉州,偷渡出玉门关,躲过朝廷设在关外的数个烽火台,进入西域。其中艰险,对于一个从小只知吃斋念佛,打坐诵经之人来说,真是一言难尽。
诗云:&ldo;春风不度玉门关&rdo;,形象地描述出了玉门关外的自然风貌。举目望去,皆是沙漠,黄沙滚滚,狂风呼啸,直接地提醒着每一个站在自己面前的人,考验着他们的勇气和毅力。
玄奘法师口念佛号,坚定地走进沙漠,向西而去。
对于此次沙漠之旅,他是作了一番准备的:一个装满水的大皮囊,以及相应的干粮。
问题是人算不如天算,进入沙漠后不久,感觉口渴的玄奘拿起皮囊打算喝些水,不料一个不留神,已经打开的皮囊掉在了地上,宝贵的淡水迅速渗进了沙漠里。
怎么办?
自己孤身一人,只恨没有经过五指山时,收那只叫齐天大圣的猴子为徒。否则自己大可以不慌不忙地下得马来,盘腿坐好,再整整衣冠,慢条斯理的开口说道:&ldo;悟空,为师有些口渴了,你可去打些水来,顺便化些斋饭。&rdo;
神话中的唐僧除了一路被大大小小的妖精惦记之外,并无多少其他的麻烦,反正只要喊一嗓子:&ldo;悟空!&rdo;就可以闭上眼睛等待解放了。这也导致我们印象中的唐僧过于脓包,遇到问题除了哭鼻子喊救命就啥也不会了。
然而真正的玄奘是一个坚强的人。他先是本能地想到是否要回头再去准备些水,然而刚要回头,他就打住了。
不是前方出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而是他想起了自己的誓言:&ldo;此次西去,若不求得真经,绝不回头一步!&rdo;
这次意外,或许正是佛祖在考验自己向佛的诚心。
身边再无淡水的玄奘继续西进。
然而,很快他就意识到了现实的残酷。
狂风卷起黄沙铺天盖地袭来,空中的烈日肆意地蒸发着自己身体中的水分,身上携带的干粮此时看来就像沙石一样根本不能引起任何的食欲,更可怕的是沙漠一望无际,一个活着的动物都看不见,丝毫不给人以生的希望。终于,在这自然界的威力面前,口渴难忍的玄奘一阵眩晕,径直从马上栽了下来。
佛祖庇佑,昏厥过去的玄奘很快便恢复了神志。他清楚地意识到,摆在他前面的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坎坷之途。而往回走,用不了多久就能抵达边防军的烽火台,在那里即使被作为偷渡犯处置也绝不会有生命之忧。
然而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却并没有让他退缩半步。他静静地躺在光秃秃的沙漠地上,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口中默念着佛经。据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记载,他足有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实实在在走到了死亡的边缘。直到第五天夜里,凉风扑面,玄奘本已经模糊不清的神志突然清醒了起来,他跨上马,任由马凭着动物的本能,把他带到了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