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大唐贞观什么意思 > 第48章(第1页)

第48章(第1页)

在现实中,想要保全自己,要么势力强大,让别人对自己心生敬畏,不敢加害;要么夹着尾巴老实做人,不对别人构成威胁。

第二十一章房谋杜断

去吧,长江后浪推前浪,该走的总是要走,该来的也一定会来。追随李渊起兵的功臣中的大部分,在贞观初年的时候,随着裴寂退出政治舞台,都做了同样一件事‐‐&ldo;卒&rdo;,相继让出了自己的位置。政坛新秀,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等等,则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跻身权力核心的中央。

贞观初年,政治上的各项事务,几乎都是围绕着上面几位和李世民而开展的。

[杜如晦]

裴寂死后,杜如晦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房玄龄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两位都是自李家太原起兵不久即投入李世民帐下,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功劳赫赫。现在二人共同负责辅佐朝政,提拔人才,更难得的是彼此惺惺相惜,同心协力,没有出现常见的面和心不合,互相拆台的情况。

房玄龄善于出谋划策,杜如晦善于决断,史称&ldo;房谋杜断&rdo;。两位合作亲密无间,相得益彰,朝野上下也是好评如潮。

可惜天妒英才,贞观四年,蔡国公、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瞧瞧他有多少官职)病重不起。太宗十分关切,派皇太子李承乾前往问安,后来又亲自前往探望。

看着病榻上已经枯槁得不成人形的老伙计,李世民握着杜如晦的手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杜如晦也是感动的一塌糊涂,只是自己已无力说话,只有同样的泪水纵横以作回应。

太宗见杜如晦已经病入膏肓,无力回天,同为人父的他深知此刻杜如晦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儿子。为了了却爱臣的一桩心事,杜如晦之子杜构就在病榻前被破格提升为尚舍奉御。

然而人力终究无法抵抗病魔。贞观四年,三月十九日,唐朝名臣,久经考验却尚未大展宏图的杜如晦同志因病去逝,年仅46岁。

太宗&ldo;哭之甚恸&rdo;,追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文官正一品,非领导职务),下葬时,又再加封司空,谥号&ldo;成&rdo;。同时,命令书法家虞世南为杜如晦撰写碑文。

谥法曰:安民立政曰成。这个谥号,充分体现了朝廷对杜如晦所做贡献的肯定。任何官员。如果能得到这个称号的评价,也就意味着他为官为人的成功,可以前无愧于古人,后竖榜样待来者。&ldo;成&rdo;实在是一个足以令杜如晦安心离去的评价。

杜如晦走了,但他永远留在了李世民的心里。自那以后,李世民每次得到好东西,都要派人送一份到杜家,就连一次李世民吃到一个进贡的甜瓜,觉得味道很好,便立刻分出一半派人送到杜如晦的墓前,进行祭奠。

每每谈起杜如晦,他就忍不住伤心流泪,并对房玄龄说:&ldo;以前卿和如晦一起辅佐朕。如今朕只能看到你,却看不到如晦!&rdo;

节哀吧,世民老兄!虽然如晦走了,但玄龄还在,你还在,特别的是魏征这个乡巴佬还在,贞观长歌,还是在不断地奏出更强的音符!

[房玄龄]

房玄龄,在儒家看来,是个标标准准的正人君子。

他父亲病重,倍受折磨一百多天,房玄龄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孝子的标准:他父亲生多长时间的病,他就在床前伺候多长时间,尽心尽责,毫无怨言。

可惜孝子的父亲还是驾鹤西去了,房孝子自然是嚎啕痛哭,居然五天之内滴水不进,差点就追随先父而去。如此,可谓至孝!

然而,房玄龄却并不是一个只知道读死书,不问天下事的酸腐之人。

回忆那年深秋的一天。陕西关中渭北一带驻扎了一支军队。一个年近40的中年男子,不慌不忙地穿过重重警卫,走向军营的辕门:&ldo;我叫房玄龄,字乔,前来求见你们的统帅、二公子李世民,烦请你代为转达。&rdo;

听说有人要见自己,李世民匆匆穿过军营,走到辕门口,只看见一双细长的凤眼,湛然有神,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自己。那一年,李世民十九岁。

两人不见则已,&ldo;一见如旧&rdo;,相见恨晚。

贞观年间,兼修国史的宰相房玄龄,就是这样描述君臣之间的第一次碰面。

此后,李世民每次出征,阵中总能见到房玄龄的身影。他的每一次重大决策,都离不开房玄龄的缜密筹划和精心部署。

虽然好的谋臣不一定是治国的良相,但房玄龄却早早地展示出了他作为宰相候选人的绝佳素质。

那时候,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每当战斗胜利,这些枭雄和他们的手下们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到处去搜寻奇珍异宝,抓紧时间发战争财。

可房玄龄是个例外。他只专注于做两件事:一是抓紧时间考查刚刚加入本方的弃暗投明者,把他们中能力出类拔萃者送到李世民的麾下效力;二是积极主动地以老大李世民的名义与各位将领搞好关系,以至于各将领都愿意为李世民&ldo;效死力&rdo;。

在房玄龄之前,做过上述行为的我只知道有萧何一个,而且萧何主要做的是第一条,第二条很鲜有见到。

因此,对李世民来说,这样的手下不当宰相,真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说起房玄龄,还有段非常有趣的故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