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延陀方面对诏书表示服从。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新的东突厥汗国宣告成立,新可汗为阿史那思摩。为保护新新政权,李世民还任命两位突厥将领‐‐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和阿史那泥孰为左右贤王,辅佐阿史那思摩。
然而,对这个政治新生儿的威胁却依然存在。
虽然薛延陀口头承诺与东突厥和平共处,但是背地里擦得锃亮的刀子已经出鞘,就等着什么时候逮个机会,给东突厥来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薛延陀之所以对东突厥必欲除之而后快,不仅仅是由于先前被东突厥统治时留下的阶级仇恨,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东突厥被李靖消灭后,其故土部分被薛延陀趁机吞并,其余基本上都成了唐朝的领土。然而这些土地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草原和戈壁,而当时汉人最基本的生计还是男耕女织,自然不能指望在草原和戈壁间发展种植业。所以,这片广袤的土地在唐地方官员看来,便是可有可无的&ldo;城乡结合部&rdo;,主权的行使问题压根儿就没怎么关注过。
可是在薛延陀看来却完全不是这样的。
东突厥挂了,长安城里的皇帝是天可汗,咱还是薛延陀可汗。不过,嘿嘿,突厥人全都被迁到长城之内了,这南边的地天天长草没人管太可惜了。本着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大家把那些马呀羊呀都赶到南面去吃点荒草吧,我们自家的草还要留着防备风雪天气呢。这样从不时地南下吃点,发展到经常南下吃些,最后这块地事实上不也就成了我们的吗?
可是,突然晴天一声霹雳响‐‐天可汗要重建东突厥,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大帐边上的草,自然只许我自己的羊来吃。现在东突厥居然想紧挨着我们住下,还要跟我分草地,那万万不行!
况且,我薛延陀从突厥统领下的一个部落发展壮大,在大唐的支持下翻身闹革命,好不容易当家作主,不少原先归附东突厥的部落没了大哥,都来投奔我。现在他们的大哥回来了,还扛着大唐的金字招牌,两厢一比,吸引力比我还要大上不少。万一他们再倒戈去抱东突厥的大腿,对我可是大大的不利!
哼,东突厥,你休想咸鱼翻身!
先下手为强。薛延陀可汗乙失夷男集结大量骑兵,准备对渡过黄河来到北方的东突厥人来个下马威。不巧的是,这个计划很快被亲自过问东突厥重建的唐太宗李世民获悉。为和平计,他再次派人向薛延陀发出了警告:大唐刑法对擅自互相攻击的小弟有明确的处理规定。轻举妄动者,后果自负!
如意算盘落空了。为了替自己的行为辩护,也为了日后&ldo;便宜行事&rdo;方便,乙失夷男特上疏一封,写得是言词切切,貌似颇有几分道理:
至尊大人明鉴:
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告诫我等子民不要互相侵掠,我等自然是诚惶诚恐,不敢不奉诏!不过呢,小人薛延陀一向说话算话,可是突厥那帮家伙却如同吕布一样反复无常,实在是令人难以相信。
至尊大人您忘了么,当年东突厥倚仗势力强大,每年都要来中原对大唐百姓们烧杀掳掠,一杀便是成千上万,这是多么大的仇恨啊!后来至尊一举拿下东突厥,这帮人本该全部罚作奴隶,分配给大唐百姓们,世代为奴才是。由于至尊宽大为怀,没有追究他们的罪过,反而还将他们迁到中原繁华之地居住,待遇优厚,仿佛自己的子民般爱护。然而就是这样的宽容和爱护,还有阿史那结社这样的人渣居然这么快就敢造反,这正是此辈人面兽心的真实写照。这些人,万不可信!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等深受国家大恩,无以为报,特此恳求,让我们出兵,为至尊除去这些败类!
小人乙失夷男率全国子民叩上
话说得很漂亮,但是背后包藏的利益之心昭然若揭:东突厥重建,其土地便不再是唐朝的直接管辖范围,若是薛延陀灭了东突厥,这块土地天经地义将归胜利者所有。或许乙失夷男已经打好了这样的算盘:顶多到时磕头认错,献上大量财宝,再把抢来的地盘割出一部分送给李世民,总归自己是赚的。
对于这份奏疏,唐政府的态度是不置可否,这多少让乙失夷男产生了误解,认为唐朝方面也对东突厥抱有疑虑,倘若自己采取行动,很可能长安方面会采取默许的态度。
虽说是这么打算,但考虑到在东突厥新可汗阿史那思摩的背后,唐朝国防军在北方边境驻有重兵,乙失夷男一时还是不敢向东突厥开刀。新生的东突厥汗国就这样在唐朝的庇护下,在敌国的虎视眈眈下胆战心惊地建立了起来。
正所谓尴尬人难免尴尬事,薛延陀汗国终于等来了机会。东突厥汗国即将面临一场巨大的浩劫。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定于明年二月前往泰山封禅。
听到这个消息,薛延陀可汗乙失夷男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真是天助我也!机会终于来了!
他立刻召集部下,向他们宣布说:&ldo;东突厥是我们薛延陀不共戴天之仇敌,本该早日进兵消灭他们。无奈天子有诏书,令我们不得轻举妄动,加之大唐军队又一直在他们背后撑腰,我们才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动手。如今天子将要东巡封禅,势必会从各地驻军中抽调精锐力量,随从保护。大唐边境的军力肯定会因此而减弱,将不足以对我们形成有力的威胁。如果趁现在这个机会去攻打阿史那思摩那小子,一定摧枯拉朽,马到功成!&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