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西北风东南雨是什么文体 > 第6章(第1页)

第6章(第1页)

不是南方人反对统一,而是认为那统一应该是&ot;多样的统一&ot;。再说大家都是炎黄子孙,一样地中华民族,何况咱们南方的&ot;炎&ot;还排在你们北方的&ot;黄&ot;前面,干嘛非得由北方来统一南方,连说话都得学北方话不可?说起来南方人心里也是有点不平衡。八大方言七个在南方,八大菜系也是七个在南方。南方人贡献多大?可一说起民族,汉满蒙回藏,倒都成北方的了,南方连五分之一都没有,有这么做事的吗?

这里面确实有些历史的恩恩怨怨。历史上南北之间是很有些战争的,而打起仗来也差不多总是南方受北方欺负。楚,是被北方的秦灭掉的。吴,是被北方的晋灭掉的。陈,是被北方的隋灭掉的。也曾灭过南唐、南汉的宋,则被更北方的元所灭。元人灭宋,把臣民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南方人成了&ot;四等臣民&ot;。

南方低人一等,从炎黄时代就开始了。黄帝大约是北方人,北方一马平川,最适合车马奔走,发明了车子的黄帝便号称&ot;轩辕氏&ot;。炎帝大约是南方人。南方糙木繁茂,最适合作物生长,尝遍了百糙的炎帝便号称&ot;神农氏&ot;。当时更南边的还有九黎族,统率九黎的是蚩尤氏。炎黄联手打败了蚩尤,被俘的九黎族人便成了&ot;三等臣民&ot;,叫&ot;黎民&ot;。我们现在老是说&ot;黎民百姓&ot;,其实&ot;黎民&ot;和&ot;百姓&ot;不一回事。黎民是贱民,百姓是贵族,后来才混为一谈。

镇压了九黎族的炎黄二族后来又&ot;窝里反&ot;。南方来的、会煮汤药的炎帝终于打不过武装到牙齿、又有&ot;坦克&ot;的黄帝。于是,打赢了的黄帝坐北朝南,成了华夏正统,战败了的炎帝不知去向,其散兵游勇大约流窜到南方蛮荒之地,成为&ot;南蛮&ot;。

从此但凡有战争,便是&ot;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ot;,而且都是从北方跑到南方。从南方往北方跑的,没怎么听说过。因为战争总是从北往南打。所以哪怕是黄帝家的&ot;凤子龙孙&ot;,碰到了更北边来的&ot;虎狼之师&ot;,也只好往炎帝家跑。比如&ot;五胡乱华&ot;时,就有大约六分之一的中原汉人跑到了南方。南宋时,连皇帝也跑来了。客家,也是从中原地区南迁的。近的跑到了江西,远的跑到了广东、福建。赣语、闽语、客家话,就是这些从北方跑到南方的人&ot;创造&ot;出来的。

离乡背井,从北方跑到南方的人,虽说是&ot;败军之将不敢言勇&ot;,心里却是不服。不服,才不肯就地求和认输,俯首称臣,才要往南边跑,一心琢磨着东山再起。即便不是什么残兵败将、遗老遗少,南迁也是不得已。因此心里憋着一口气,发誓要让祖宗开创的文化薪尽火传。至少,那话音不能变了。这就叫:&ot;宁卖祖宗田,不改祖宗言。&ot;

所以,你别看南方方言不咋的,土,听起来有股子地瓜味儿,认真说来,不少是咱们老祖宗的话,正宗的华夏&ot;雅言&ot;。隋唐以前,今天声母是d、t的,和一部分声母是zh、ch的,都混为一谈,全都读成d和t,也没有唇齿清擦音f。中古以后,就分开了,也有了f。只有闽方言,依然故我,d、t和zh、ch不分,也没f。比如饭,闽南话声母读b;凤,则读h。又比如&ot;猪&ot;,福州话读du,厦门话读di,都是以d为声母。这就是古音了。因为上古时,&ot;者&ot;也是读du的。所以那些以&ot;者&ot;为偏旁的,比如都、堵、睹、睹,现在仍读du;另一些则和&ot;猪&ot;一样,改读成zhu,比如诸、褚、渚、槠、煮、著。改了的新cháo,没改的古朴。闽方言没改,因此闽方言古朴。

南方方言中的词汇往往也很典雅古朴。比如面(脸)、目(眼)、食(吃)、饮(喝)、行(走)、曝(晒)、索(绳子)、翼(翅膀)。有些词汇或说法,简直就跟&ot;出土文物&ot;似的,比如&ot;锅&ot;叫&ot;鼎&ot;,&ot;一瓶酒&ot;叫&ot;一樽酒&ot;,&ot;一窝老鼠&ot;叫&ot;一窦老鼠&ot;。这些古色古香的语言主要出现在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因为这三个方言区的先民,不是南下的&ot;难民&ot;,就是南下的&ot;移民&ot;。其所移居之地,又&ot;天高皇帝远&ot;。结果他们的语言,也就跟不上&ot;时代的变化&ot;。虽说并非&ot;不知有汉,无论魏晋&ot;,至少也是唐宋遗韵,充满着文采风流。当然,同时也难免沾染了壮侗,杂糅了蛮僚(读如老),更不大容易听得懂了。

七、再说北方

北方就两样了。

北方从来就是汉胡杂处之地,北京更是如此。在历史上,它是汉民族王朝的&ot;北京&ot;,也是北方少数民族王朝的&ot;南京&ot;。南人和北人,汉人和胡人,龙争虎斗,舌剑唇枪,城头变幻大王旗。这一拨来了,那一拨去了,各自的文化积淀了下来,融会成一种多元共存又浑然一体的东西。人也变了。尽管五族共和,天下一家,爱国不分先后,大家都是&ot;炎黄子孙&ot;,但认真说来,却并不都是&ot;炎黄嫡系&ot;。北方那边,鲜卑、契丹、吐蕃、突厥、女真,什么人都有。他们也要通婚、联姻。娶的娶了,嫁的嫁了,血统都变了,还说什么语言?就算都说汉语吧,说出来也不再是原来那么回事。少数民族说汉语总是有点&ot;洋泾浜&ot;的。但如果大家都洋泾浜,洋泾浜也就成了正宗和正统。

所以,北方方言不但不古朴、纯正,而且简直就是&ot;八国联军&ot;。今天的北方话,可不是当年&ot;华夏雅言&ot;一脉相传直线发展的产物,甚至不是纯粹的&ot;汉语&ot;,里面还有北方游牧民族阿尔泰语的成分。什么满语、蒙古语、朝鲜语,都有。没准还有突厥语。就说北京话,虽说是当今咱们汉民族的&ot;官话&ot;,或官话的基础,其实是个&ot;联合国&ot;。胡同是蒙语,埋汰是满语,尕儿是陕西话,嘎子是上海话。陕西人管钱叫尕儿,北京人也跟着这么说。上海人说&ot;戒指&ot;,北京人听起来像是&ot;嘎子&ot;,结果戒指便变成了嘎子。

北方方言为什么是&ot;八国联军&ot;呢,因为北方趋向于统一呀!这就多少得付出点&ot;代价&ot;。统一中国并不容易。中国地太大,人太多,东西南北,七嘴八舌,谁也甭想一口就&ot;通吃&ot;了。你要别人将就你,你也得将就将就别人。不能将就,就只好打。打到最后,也只好妥协。你让一点,我让一点,或者你多让一点,我少让一点。

何况统一也不光是靠打仗,更要靠文化上的磨合和整合。你磨磨我的棱角,我改改你的脾气,两下里这么一磨合,共同的和认同的就留存了下来,差异太大的,也就渐次消亡。就算留了下来,也得变味儿。所以文化整合的结果,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而是你变成我,我变成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北方话就是五湖四海东西南北相互磨合将就的产物。所以北方话内部分歧小,语法结构差别不大,词汇方面比较一致,语音系统也比较简易。这也不奇怪,彼此之间要妥协将就嘛!既然要相互迁就,就不能太固执,得尽量靠拢才行;也不能太复杂,得尽量简便才行。什么浊塞音、浊塞擦音,发音太困难,都改成清塞音、清塞擦音算了。吴人不改,就随他说去。辅音搞两套,一套b、d、g收尾,一套、n、ng收尾,太啰唆,有n和ng两个也就凑合。粤人、闽人不嫌麻烦,也悉听尊便。至于声调,就别弄那么多了,七个八个的,谁记得住?四个足矣!也别再弄什么入声字,别别扭扭。再说平、上、去、入,仄声占了三个,也忒多了点,还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为好。平仄各半,平起平坐,谁也没意见。南方人要保留入声,也好,诵读起古典诗词来更有味道。咱们北方,就简单点吧!要统一,就不能斤斤计较,得大而化之才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