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腾讯的互联网帝国 > 第14章 转折 3Q大战(第1页)

第14章 转折 3Q大战(第1页)

有时从空气中能发现重大的事件。

——司马辽太郎(日本小说家)

在南极圈里,只有企鹅能够生存。

——中国互联网的流言

暴风雨来袭的气息

到2009年前后,几乎所有来中国考察互联网的美国人,往往最后一站都会南下,飞到深圳考察腾讯公司。这是因为,在一开始的行程安排中并没有这家企业,然而,在每个站点的访问中,都会不断地有人对他们提及腾讯、腾讯、腾讯。于是,深圳便戏剧性地成为最后的、计划外的一站。

从数据和影响力来看,腾讯也从2009年起扮演了征服者的角色,正是从此时开始,腾讯站在了暴风雨的中央,而它自己并未察觉。

2009年第二季度,腾讯游戏的营收首次超过盛大,成为新晋的“游戏之王”。该年腾讯游戏营收为53。9亿元,市场份额由2007年的6%猛增到20。9%。在业绩增长的刺激下,腾讯的股价在2010年1月突破176。5港元(拆股前的价格),市值达到2500亿港元,一举超越雅虎,成为继谷歌、亚马逊之后的全球第三大互联网公司。

在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一份年度“全球互联网趋势”报告中,腾讯成为唯一一家被屡次提及的中国企业。在创新能力一项上,腾讯排在苹果、谷歌和亚马逊之后,位列第四,超过了微软、索尼和PayPal。腾讯入选的原因是“在虚拟物品销售和管理能力上的巨大成功”。摩根士丹利中国区的董事总经理季卫东对腾讯的商业模式十分赞赏,在他看来,以社区为中心的腾讯模式是赢家通吃的最好例子。他说:“我们都在给腾讯打工。”

2010年3月5日晚上,腾讯大厦的底层大厅人头攒动。

19点52分58秒,大屏幕显示,QQ同时在线用户达到1亿人,现场掌声雷动,此刻距离QQ上线的1999年2月10日,过去了整整11年。2006年7月,当QQ同时在线用户数超过2000万时,联席CTO熊明华曾经问马化腾:“你估计什么时候可以超过一个亿?”马化腾回答说:“也许在我有生之年看不到。”然而,奇迹竟然不期而至。

2010年4月22日,在珠海海泉湾,腾讯召开由400多人参加的战略管理大会,主题为“平台互融,专业创新”。马化腾在主题发言中阐述了自己对互联网的看法以及腾讯的策略。

根据他的判断,中国互联网已经告别门户时代,进入新的竞争阶段,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谷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百度成为最大获益者,而阿里巴巴在过去的两年多里,成功地实行了战略重点的转移,淘宝网替代以往的B2B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由此,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分别把住了最重要的三个应用性入口。

在马化腾看来,中国互联网的第二次“圈地运动”即将结束,圈完之后怎样耕耘是下一步的战略重点,腾讯必须在圈到的地上布局建设,开始深层次竞争。

在这种新环境之下,马化腾提出了两个战略要求:

第一,围绕“一站式在线生活”,迅猛拓展业务范围,加大在搜索、安全、移动互联网以及微博上的投入,争取在乱局中夺取更多的份额。

第二,腾讯内部各业务单元需建立新的协作机制,灵活机动打破“部门墙”。

在发言中,马化腾一再表达了对“大企业病”的担忧,在他看来,腾讯此时正处在最有利的发展通道中,因此,最大的危机不在外部竞争,而在内部协调。他说,在未来的一年里,所有管理者都要思考“如何通过自身业务将平台间的优势整合在一起,并实现各自所在领域中的专业深度和前瞻创新,最终迸发出公司整体实力的成长”。

马化腾的讲话,概括而言就是“出外抢地盘,对内重协调”,这是一个充满了攻击性的战略布局,表明腾讯将继续“以天下为敌”。这一积极、乐观的情绪,传染到了整个腾讯管理层,所有人都沉浸在创世纪般的喜悦中,没有一个人嗅到了暴风雨来袭的气息。

这场暴风雨的确不容易察觉,因为它首先表现为一种弥漫中的情绪。

在互联网丛林里,日渐强大、无远弗届的腾讯正膨胀为一个巨型动物,它的存在方式对其他的生物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2010年的中报里,腾讯的半年度利润是37亿元,百度约13亿元,阿里巴巴约10亿元,搜狐约6亿元,新浪约3。5亿元,腾讯的利润比其他4家互联网大佬的总和还要多。

种种对腾讯的不满如同带刺的荆棘四处疯长,如同风暴在无形中危险地酝酿,它所造成的行业性不安及情绪对抗,在一开始并不能对腾讯构成任何的伤害,可是,聚气成势,众口铄金,危机就会在最意料不到的地方被引爆。

企鹅帝国的“三宗罪”

对腾讯的不满,归结为三宗罪:“一直在模仿从来不创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垄断平台拒绝开放”。

自从在2006年被讥嘲为“全民公敌”之后,腾讯的“抄袭者”名声便如江湖耳语一般四处流传。在很多人看来,腾讯QQ拥有大量的黏性用户,所以它完全不在乎与其他网络产品在内容形式上撞车;而相反,其他产品商却需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尽量与腾讯的产品区别开来。

在风险投资界甚至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法:当一位创业者向投资人解说自己的项目的时候,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腾讯会不会做这个项目?或者,如果腾讯进入,你如何保证不被“干掉”?如果这两个问题无法回答,那么,投资风险就很大。一位投资人唏嘘道:“很多人想要知道在马化腾的笔记本上,下一步做什么,以避免与他在半途相遇。”

在业界领袖中,第一个公开把马化腾叫作“抄袭大王”的是“中文之星”的开发者、新浪网创始人王志东。在中国互联网早期,王志东是最著名的产品经理和创业者之一。2001年因业绩不佳被迫离开新浪之后,他创办点击科技,2006年6月开发出Lava-Lava即时通信工具,成为腾讯的直接竞争对手。

王志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把腾讯与微软相提并论,认为马化腾与比尔·盖茨是中国和美国两个最有天分的抄袭者,他说:“马化腾是业内有名的抄袭大王。而且他是明目张胆地、公开地抄。”不过有趣的是,王志东在接下来的访谈中表示自己将学习马化腾的“抄袭精神”:“Lava-Lava80%是在吸收业内主流产品的各个特点,不仅仅是腾讯、MSN,甚至其他的非IM产品提出的一些观念也被引入进来……被别人抄的同时,我也要积极地去抄,合理正当地去抄袭,而且不只抄一家,应该家家都抄。在早期,抄是最好的一个办法”。

在商业的世界里,抄袭是一个歧义词,有时候它是一个道德名词,有时候是一个法律名词,更多的时候,它是竞争的代名词。

自王志东之后,因为竞争,几乎所有业界领袖都在不同的时期和场合,指责腾讯为“抄袭者”。马云认为腾讯的拍拍网是抄淘宝网,“现在腾讯拍拍网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创新,所有的东西都是抄来的”;李彦宏认为搜搜几乎就是百度的临摹者;连马化腾昔日的好友丁磊也反目成仇,公开指责“马化腾什么都要抄”。

2008年8月,广州的《羊城晚报》在一篇题为“解读腾讯:马化腾的精明在哪里”的报道中写道:“外界在评价腾讯时,总免不了加上一句‘模仿的胜利’。腾讯在一刻不停地模仿,它从中尝到了甜头,并一发不可收拾。”这篇报道还引用了马化腾在接受采访时的回答:“坦率讲,中国现在的互联网模式基本是从国外过来的,没有说太独特,是自己原创的。毕竟商业模式你很难苛求去原创,因为本来就这么几种,关键看谁做得好。”在后来的几年里,马化腾一直对外表达类似的观点,2010年年初,他在一次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时说:“只是说我们从事了别人做过的行业,并没有证据证明我们是抄袭。如果真的是抄袭的话,法律上我们早就已经被告倒了。”

另外一个让腾讯很被动的指控是“以大欺小”。

《环球企业家》在一篇关于《QQ农场》的报道中写道:“业界普遍认为,五分钟公司接受这笔交易,是因为如不就范,很容易被腾讯自行开发的同类游戏狙击,它也没有能力面对数亿用户做运营;而当腾讯通过这款社交游戏赚进大把钞票,‘五分钟’的主要收益还是腾讯最初支付的一次性费用。”作为一家大学生创业公司,五分钟在后来没有开发出更好的产品,竟而落到了濒临解散的窘境,这无疑更是加大了悲情的气息。

2010年4月底,媒体上又爆出一起“UC手机浏览器疑似遭到腾讯方面封杀”的“霸道”事件。一些UC用户在网上论坛发帖反映:当他们用UC浏览器登录腾讯的《QQ农场》时,系统会将用户等级降低,很多用户不得不用腾讯自己开发的QQ浏览器来上网“偷菜”。腾讯随后就这一问题给出了官方解释,用户被降级是由于他们发现用户在《QQ农场》中使用了非法程序。

这一解释让UC浏览器的开发人、优视科技CEO俞永福十分愤怒,他向媒体投诉说,UC是一款标准的浏览器,其Flash增强型插件相当于在电脑上安装AdobeFlash播放器,而非第三方辅助软件,UC技术采用的云计算架构是腾讯同样在采用的技术方式,也与“非法程序”无关。

即便在腾讯内部,对“用户降级事件”也有不同的声音。在刘成敏负责的无线业务部门看来,UC浏览器是QQ浏览器最大的竞争对手,利用《QQ农场》这一独家热门产品,对之进行打击以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自是分内之举。可是在吴宵光负责的互联网业务部门,UC是他们的合作伙伴,之前已经与优视科技达成合作意向,约定拥有QQ空间黄钻的用户可以通过UC浏览器“偷菜”,可是无线业务部门的介入消解了黄钻用户的特权。

这一内部分歧体现了腾讯在业务合作上的两个困境:其一,腾讯兼具平台运营商和产品供应商两种角色,如同裁判员与运动员合为一身,当自身平台或产品与外部企业发生竞争性冲突时,如何处置势必成两难选择;其二,腾讯拥有多个亿级平台,业务交叉推进,内部协调已是困难,一旦涉及外部合作,自然更是掣肘横生。

舆论突袭:“狗日的”腾讯

对腾讯压抑已久的不满,终于以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方式被释放了出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