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张恨水的书 > 第4章(第1页)

第4章(第1页)

父亲关在楼里两个月,由着性儿地吟风弄月,萧先生出的十道论题,他全交了卷。尤其是《管仲论》,萧先生打了密密的双圈,做了详细批改,而且让父亲的父执辈传阅,神童之誉不胫而走,轰动了整个三湖镇。

三湖镇的求学生活,对父亲一生影响巨大,在那里奠定了他的写作生涯,所以他对这个淳朴美丽的水乡,是充满着深厚的感情和怀念的,他带着这种感情于1935年写了《北雁南飞》,这部小说不是自传体小说,更不是自传,但是它是以父亲求学的生活环境为背景,为我们探求父亲少年的学堂生涯,给了形象生动的参考。我非常喜欢这部小说,父亲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法,栩栩如生的人物,令人掩卷叹息的情节,以及三湖镇民风、民情、民俗的生动勾画,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晚清江南水乡图。书中曾以我祖父一件壮举为原型,做了艺术加工写进了书中,那就是第二十三回&ldo;沥血誓宗祠通宵备战,横予来侠士半道邀和&rdo;,原来在江西内地,有一种极其不好的陋习,宗族械斗,每次村与村、族与族之间发生了纠纷,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就要发生械斗,每村16岁以上的男丁,都要&ldo;上阵&rdo;厮杀,每次战斗结束,胜负两方都伤亡惨重,重者死去数人,轻者也要重伤十几人,《北雁南飞》对这一场面,作了生动的描写,当姚冯两家为了婚姻纠纷,决定械斗,在调解不成,即将动武之际,一场血腥的厮杀无可避免了,这时突然出现了一批壮士‐‐‐&ldo;当头一个,是个圆脸大耳的胖子,头上扎了青布包头,身上紧紧地束着白板带,斜背绿皮套子的横柄大砍刀。手上也握了一根一丈多长的红缨竹矛。足下蹬了快靴,腿上扎了裹肚。&rdo;在描绘了他的衣着装扮之后,接着又写他:&ldo;端了那长矛子在手,叫道:&lso;你们不都用的长矛子吗?矛子使得最长的,越算本事到家。我不敢怎样夸嘴,我使一丈六尺长的矛子,诸位的矛子,比我长的,自然是有,但是恐怕不能像我这样使。&rso;他说着,将矛子一倒,两手横拿着,做了一个八字桩,将矛子一伸,两脚并拢,向前一跳‐‐‐只这样一跳,已经到了岸上。只见矛尖到处,那排列着的糙人,却狂风卷着的一般,接二连三地向半空里飞去。他先挑的姚姓阵前的,转身又去挑冯姓阵前的。挑完了,他大声叫道:&lso;这不算,糙人胸前,都贴了一张白纸,上面画了一颗红心,请大家看看,我的矛子尖头,是不是都扎在红心上?

&rso;两姓阵上,有好事的,果然捡起来看看。可不是依了他的话,矛尖都扎在红心上。大家齐齐地喝了一声彩。&rdo;

多精彩的描写,这种绘声绘色的神来之笔,并非向壁虚构,而是我祖父的绝活!

我在十七八岁时,第一次读了《北雁南飞》,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缠绵悱恻的哀情使我久久不能平息,书中的诗及四六信札,把这种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忍释手。看后,我对父亲说:&ldo;《北雁南飞》写得好,我非常喜欢,我学到了很多东西。&rdo;父亲听了微微一笑说:&ldo;我是用心写的。&rdo;

第7节:老书房的苦涩记忆(1)

老书房的苦涩记忆老书房外绿重重,百尺冬青老去浓;几次分离君更健,一回新建一驼峰。

十年前到旧书堂,门外新平打稻场;只剩老根龙样卧,太空苍莽对斜阳。

胜利归来不到家,故乡山泽有龙蛇;慈帏告我伤心事,旧日书堂已种麻。

这是经过8年抗战后,父亲回到魂牵梦萦的安庆,祖母告知他劫后的故乡&ldo;老书房&rdo;已成一片废墟,父亲感慨系之,写下了《旧日书堂》七绝三首。提起了家乡的&ldo;老书房&rdo;,张家的子侄辈,都有一种近乎神圣般的敬畏。因为父亲曾在这里,像山僧问禅似的面壁苦读,足不出户地自修自写数年,奠定了他深厚的国学根基,从老书房里,走出了一个蜚声中外的&ldo;张恨水&rdo;!

父亲在17岁之前,在严父慈母的关怀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加之他天资过人,过目成诵,从小就有神童美誉,所有教过他的先生,都对他赞誉有加,在一片温情呵护和嘉奖下,父亲根本不知道人间还有忧烦的事,正是&ldo;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rdo;。他的未来是光明的,他的身边是温暖的。祖父为了更好地培养父亲,要他东渡日本去留学,然而父亲当时正是科学救国的忠实信徒,他不愿到&ldo;再传&rdo;的日本去留学,而是愿意到欧美学习先进的科学理论,然而到欧美留学的费用要比去日本多很多,祖父一时拿不出,就让父亲等一等,筹到了钱,就可以让父亲去欧美留学,就在父亲用天上的彩虹编织着灿烂似锦的未来时,家庭有了遽变,祖父突然得了急病,在几天之间,撒手人寰。在祖父弥留之际,曾问父亲能否把家庭的重担挑起来,父亲跪在祖父的病榻前,作了郑重的承诺。知子莫若父,祖父知道,凡是父亲答应了的事,必是言必行,行必果,便阖然而逝。年轻的父亲哪里知道这一诺是多么沉重,这副担子压在他稚嫩的肩上,压得他失学流浪,压得他重病吐血,这副担子压了他大半生。

人生的际会,实在难以预料,假如父亲听了祖父的话,东渡日本留学,再假如祖父晚去世几年,父亲的人生之旅,将会是另一种样子,他也许会孜孜以求地在自然科学之路上探索,在人海波涛中,不管是浮

第8节:老书房的苦涩记忆(2)

还是沉,但绝不会有后来被世人所知的&ldo;张恨水&rdo;!

祖父一家的生活,全靠祖父手糊口吃,既无积蓄,又无家产,祖父一死,全家立即没有了收入,居孀的祖母只有36岁,身为长子的父亲也只有17岁,下面尚有三弟二妹,小妹还在襁褓之中,毫无生活来源的全家,陷入了日坐愁城之中,这日子怎么过呢?父亲自然是失了学,除了书本,别无谋生的技能,真是应了那句&ldo;百无一用是书生&rdo;。幼小的弟妹嗷嗷待哺,祖母焦虑万分,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毫无办法。如果全家再呆在江西,不是乞讨街头,就是饿死他乡,只有回到故乡一条生路,那里还有旧房数间,薄田数亩,勉强还能活下去。于是祖母拖儿带女,登山涉水,一路劳顿地回到了安徽潜山。

虽然回到了家乡,只能说全家仅能填饱肚子,没有余钱供父亲读书,失学对于一个17岁的少年来说,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况且对于父亲这个酷爱读书,天分极高,本来有着锦绣前程的人,只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让他从山顶跌进了深渊,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实在无法排遣,又没有可以倾诉的人,只好一头钻进老书房,闷头读书。书本可以使他走进另一个世界,让他忘掉了书房外的忧烦,让他的心得到片刻的安宁,也使他得到了精神的慰藉。农村的夏天,蚊虫非常多,独对豆大之菜油灯光苦读的父亲,两条腿被叮满包,奇痒难耐,于是他用木桶盛满清水,把双腿泡进去,这样蚊虫叮不着,又可以使自己不打瞌睡,能够苦读到深夜。

父亲足不出户的苦读,非但没有引起乡人的同情,反来招来嘲讽讪笑,因为当时读书,都是为了&ldo;学而优则仕&rdo;,无非是做官,所谓&ldo;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rdo;,总要荣耀乡里,光宗耀祖。像父亲那样一无所成地还乡,很是被人瞧不起,说是:&ldo;读书读成了张某人那样,还不如让孩子们种田哪!&rdo;甚至当面嘲笑父亲是&ldo;书呆子&rdo;、&ldo;书牗子&rdo;(牗,潜山语,即箱子);有些小商人、小绅士背后则叫他&ldo;大胞衣&rdo;。胞衣,即胎儿胞衣,婴儿出生后,即将此物丢弃,意思是说他是废物!对于这种冷嘲热讽,父亲既不能辩,也不屑一辩,于是就益发一头钻进老书房,将心中的苦闷、牢骚都宣泄于书本和笔端,&ldo;借书的酒杯,来浇自己胸中的块垒&rdo;。如此苦读的结果,使他打下了扎实的国文根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