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何说:&ldo;宋人庄子,师从文子弟子南郭子綦,尽得老聃之道!你在我处不能悟道,何不北行拜见庄子?&rdo;
庄殁二年,三十七岁的魏牟来到蒙邑,叩开庄子家门。
庄遍说:&ldo;父亲已死两年。&rdo;
魏牟怅然若失:&ldo;莫非我今生无缘悟道?&rdo;
庄咸说:&ldo;蔺且先生师从父亲半生,尽传其道。&rdo;
魏牟恳请庄遍、庄咸引见,拜见蔺且。
蔺且说:&ldo;吾师留有遗著七篇,你既有心学道,不妨读之。&rdo;
魏牟喜出望外,留在蒙邑,师从蔺且学道。
魏牟说:&ldo;我早年遍读百家之书,以为名家之言最为高深难懂。后来在詹何之处得读《老子》,发现老聃之道更为高深难懂。如今在先生之处得读庄子之书,始知庄子之道最为高深难懂。&rdo;
蔺且说:&ldo;庄子之道是否高深,姑且不论。你觉得何处难懂?&rdo;
魏牟说:&ldo;老聃之书,固然隐晦其言,恍惚其旨,毕竟直言其事,直言其理,尽管难以悟透,多读仍有所悟。庄子之书,极少直言其事,直言其理,多为故事,故事虽然极为有趣,但是其中人物各言其事,各言其理,难明何为庄子真意。&rdo;
蔺且说:&ldo;如今泰道式微,否术猖獗,不宜明褒泰道,明斥否术,所以庄子不得不支离其言,晦藏其旨。庄子之书,共有三言。&rdo;
魏牟说:&ldo;愿闻三言之义。&rdo;
蔺且说:&ldo;故事之言,谓之寓言。重复之言,谓之重言。支离之言,谓之卮言。寓言乃是借事言道的案例,便于阅者举一反三。由于寓言晦藏其旨,阅者难明其旨,所以又用重言、卮言,点明寓言晦藏之旨。&rdo;
魏牟问:&ldo;老聃隐晦其言,恍惚其旨,能够领悟之人已经极少。庄子进而支离其言,晦藏其旨,能够领悟之人岂非更少?&rdo;
蔺且说:&ldo;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必定大笑。痞士闻道,必将篡改。可见传道之言,如果浅显易懂,益处不大,害处不小。老聃隐晦其言,恍惚其旨,由于直言其事,直言其理,其书仍然多被痞士篡改,而且极易篡改,仅改一字,意思全反。庄子有鉴于此,不仅支离其言,晦藏其旨,而且不再直言其事,直言其理,并不影响上士莫逆于心,勤而行之,却使中士、下士、痞士难明其义,不易篡改。只有这样,庄子之书才能传之久远。&rdo;
魏牟说:&ldo;原来庄子三言,用意如此深远。不过弟子以为,庄子是以卮言为蔓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卮言至关重要,所以蔓衍各处。重言则是真言,可免理解有误。寓言则是譬解,用于广演其道。&rdo;
蔺且大悦:&ldo;你迟迟不能领悟老聃之道,竟能迅速领悟庄子之道。我追随庄子半生,根据亲见亲闻,写了五篇释庄之文,或许有助于理解。还有一些记录庄子言行的零散札记,你也可以参考。&rdo;
魏牟读毕蔺且释庄之文,大为叹服:&ldo;经过先生解说,结合庄子言行,庄子三言果然易懂多了。&rdo;
三 李兑诛赵孟尝死薛,魏牟改宗尽弃方术
前283年,岁在戊寅。庄殁三年。
周赧王三十二年。秦昭王二十四年。楚顷襄王十六年。魏昭王十三年。韩釐王十三年。赵惠文王十六年。齐襄王元年(在莒)。燕昭王二十九年。鲁湣公二十年。卫嗣君三十二年。
赵惠文王二十七岁,其弟平原君赵胜二十六岁。
平原君向赵惠文王进言:&ldo;李兑饿杀父王,专权乱国,私欲熏心,愚蠢无谋。为了得到宋地定陶作为封地,助齐伐宋无功,受到苏秦愚弄。为了得到魏地河阳作为其子封地,策动伐秦无功,受到孟尝君愚弄。大王亲政已经八年,李兑仍然专擅国政,自命三晋盟主和纵约之长,权倾天下十一年,诸侯仰其鼻息,最终徒逞其威,不仅寸功未立,反而加剧秦祸东来。大王前年仅予罢相,不足惩治乱臣!&rdo;
赵惠文王听从其言,诛杀李兑,改命平原君为相。乐毅仍然兼相燕、赵。
赵惠文王受制于李兑之时,无所事事,沉迷剑术。诛杀李兑之后,积习难改,仍然沉迷剑术。
平原君进谏:&ldo;父王死后,李兑无能,未能遏制秦军卷土重来。大王继续沉迷剑术,怎能阻止秦祸及赵?&rdo;
赵惠文王不听,命令廉颇率领赵军,配合乐毅继续伐齐。
乐毅率领燕军,攻取了聊城(山东聊城)。
廉颇率领赵军,攻取了阳晋(山东郓城)。
齐境全境,仅剩莒邑(山东莒县)、即墨(山东平度)两座孤城。
齐国太子田法章,躲入民间,改名换姓,做了莒邑太史敫的家仆。
太史敫之女发现,新来男仆状貌气度异于常人,心生爱慕,偷施衣食,与之私通。
齐国群臣在莒邑城内,到处寻访太子。
田法章担心危险,躲藏很久才敢现身,得到齐臣拥立,在莒邑东庙即位,即齐襄王。
遣使通报天下诸侯:&ldo;幸赖社稷神灵庇佑,齐国已有新王。&rdo;
齐襄王把太史敫之女立为王后,封号君王后。生子田建,立为太子。
秦昭王四十三岁,不愿齐国死灰复燃,多次邀约赵惠文王共同灭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