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出家的和尚是什么意思 > 第五章 和尚住庙里2(第1页)

第五章 和尚住庙里2(第1页)

佛教寺院的奢靡引起了朝野的严重不满,由此引发了唐武宗时代的大规模排斥佛教的运动。与此同时,禅宗开始兴起。禅宗创始于北魏时的菩提达摩,至四祖道信时,在黄梅东山已形成庞大的禅僧集团,但中唐以前,禅宗僧人得不到官方承认,又没有僧籍,多数居住在山间的茅庐,或者云游天下。一些著名的领袖人物,如禅宗北宗创始人神秀,也是居无定所。

禅寺以长老为一寺之主。长老德高望重,通晓佛学,是能够启迪教化后学的禅学大师,故又称“化生”。长老在法堂“上堂升座”,弟子们有秩序地排列左右,聆听教诲。许多弟子会不时请教长老有关的佛法疑问,长老便住在一间很小的单间房子里,接待弟子的“请益参问”。这间小房子就是“方丈”。所以方丈并不是用来睡觉的。

除了长老,其他的僧众全部在“僧堂”中设大通铺,按照受戒时间的长短为序睡在一起。禅宗僧人没有等级的差别,也不拘常格,除了在方丈处请教时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外,吃饭、朝参夕聚等一律平等。而且,不分职务高低,资历深浅,一律要参加寺中的生产劳动。寺中的各种事务,划分为十大类,每大类称“寮舍”,每寮设一名主管,将所有的僧众组织起来,各司其职。在禅堂设维那一职,专门负责检查和维护禅寺的纪律。对不遵守律条,或混入僧众的假僧,一经发现,即由维那检举,没收他的衣钵,清理出寺,以保持僧团集体的纯正。对违法严重者则先用木杖打一顿,并当众烧毁衣钵,然后赶出院门。《禅门规式》描述的佛教寺院生活模式,是僧人集体生活,同住同吃同劳动,自食其力,不依靠他人,从而没有僧侣贵族的特权和不劳而获的生活,这有点“佛教社会主义”的味道了,对于中唐以后日渐奢靡腐化的寺院生活,这种禅宗的思潮正是一股清新的空气。

四大堂口

禅宗发展到宋代,丛林组织的规范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时,禅宗寺院内僧人的职事比百丈怀海初创时要复杂多了。元朝末年,江西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住持德辉奉朝廷旨意重编禅门规式,编成《敕修百丈清规》一书。它制定的各种丛林规章基本上被后来的禅寺遵从。

禅寺不管组织多么复杂,但基本上是由四个方面构成。第一是禅堂,这是禅寺的中心,是为了求得开悟的地方;第二是客堂,主管接待客人及内务;第三是库房,主管购置应用物品,掌管财务出纳,是寺院经济生活的中心;第四是衣钵寮,这是方丈自己的事务所,掌管财政。这里的“衣钵”不是指“三衣一钵”,而是指住持的助手。寺中的重大事务,一般由住持会同首座及四大堂口主持僧人开会决议。

这四个方面也称为“四大堂口”。各堂口有不同的执事,各司其职。如知客,管接待客人;知山,管山上周围的土地;知藏,助理保管藏典。这种禅寺内部的执事分工,在一些大寺中可达八十种之多。正因为这种细微的分工,使禅寺中的僧人生活井然有序。

迦蓝七式

由于最初佛寺布局是按照汉朝的官署布局建造的,同时还有许多贵族和富人施舍的住宅为寺,因此许多佛寺原来就是一所有许多院落的住宅。由于这些历史原因,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在仅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采取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这种院落式的佛寺布局,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

山门又称“三门”,是有三扇门的门楼;东司又称东司净房,也就是厕所;浴室又叫做“温室”,是和尚们洗澡的地方;佛殿,当然是供奉佛、菩萨的殿堂;法堂,也叫讲堂,是禅宗讲经说法的地方;僧堂,又称云堂、禅堂,是僧人们坐禅、起居的地方;库房,又称院、执事堂,我们上面已经说过的,这是寺院的“后勤部”和“账房”。僧堂、净房和浴室总称“三默堂”,在这三个地方,僧人们是不能开口说话的,所谓“禁语”。坐禅的时候也罢了,睡觉、上厕所、洗澡也统统不能说话,的确让人觉得有点不近人情。

禅寺中僧人的寝室,除住持的方丈室外,一般称“寮”。有首座寮,是德高望重的高僧们居住的;侍者寮,新出家受戒年轻僧人的住所;行者寮,安置寺院中从事杂务的行者或未受戒的僧人;众寮,安排过往僧人居住的地方;蒙堂,已经退职的寺院管事人员居住;延寿堂,是寺院中的“养老院”,安排老病的僧人居住。

中唐以后,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中最有影响力的派别。于是,大多数佛教寺院都改为禅寺。而禅寺的布局规范也有了一定改变,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中国汉族地方现存的寺院,绝大多数建于宋朝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重新修复改建而成的。它们的布局可以说是一种新的“迦蓝七式”。

这种佛寺的布局,从山门(寺院正门)起由一根从南到北的中轴线贯通,每隔一段距离就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这样就构成一座寺院。

中央一线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为法堂或藏经楼,更大些的寺院还有毗卢阁等殿堂建筑物。

天王重殿

山门也称“三门殿”,是寺院的大门,一般三门并立,中间是一扇大门,两旁各有一小门,所以称“三门殿”。

天王殿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的背面供奉韦驮。关于弥勒和韦驮,不妨详细介绍几句。

弥勒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释迦牟尼预言,弥勒将继承自己的佛位,成为“未来佛”,也就是说,他是释迦牟尼的法定接班人。

弥勒既是佛,又还不是佛,所以,他的塑像也有两种。一种是扮演佛的角色——三世佛之一,在这样的塑像里,弥勒十分庄严肃穆,超脱凡尘,这种塑像一般安放在大雄宝殿。另一种则是菩萨状,大肚能容,笑口常开,在天王殿中的弥勒像便属于此类。

天王殿两侧供奉着“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在佛教王国中,这四大金刚的名头响亮之极,比大多数“佛”、“菩萨”的法号更加深入人心。四大天王居住在著名的须陀山山腰,那里有四座山峰,四大天王各居一山,分别守护的是佛教所称的四方世界,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

四大天王的名称和形象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衣白色,手持瑟琶,表明他要用音乐使众生皈依佛教。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衣青色,手握宝剑,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衣白色,手中缠着一条龙,他是群龙领袖。也有的塑像上是手握一根绳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就用绳子拴来。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衣绿色,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银鼠。这位天王在印度神话中又是财富之神,是一位“大财神爷”,因此在四大天王中信徒最多。

不过,近代寺院的天王塑像和佛经原来的叙述已经颇有出入,加上了不少的“中国特色”,但与《封神演义》的描述基本一致。

南方增长天王,名字是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东方持国天王,名魔礼寿,手持碧玉琵琶一把,职调;北方多闻天王,名魔礼海,右手持混元珠伞一把,左手持银鼠,职雨;西方广目天王,名魔礼红,手持紫金龙(其实是一条蛇)、花狐貂,职顺。因此,四大天王又合起来表示“风调雨顺”的美好含义。

在天王殿里,转过弥勒身后的屏风,你就能看到一尊威风凛凛的武将塑像,这就是与四大天王一起担当佛地“卫戍工作”的神将韦驮。

为什么韦驮像要供奉在天王殿弥勒身后,面对大雄宝殿呢,

原来,韦驮是佛国的“神行太保”,善走如飞。凭着这一本事,他立下一件大功。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涅槃时,竟有个“捷疾鬼”偷走了佛的两颗牙齿,韦驮奋起直追,终于抓获盗贼,夺回佛牙。于是,韦驮自此担负起保卫释迦坟墓的责任。而大雄宝殿被认为是佛的“灵堂”,因此,韦驮总是面向大雄宝殿,提防着掘坟盗骨的窃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