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较为晦涩的文字表达了科幻艺术在创作手法方面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科幻之路》中,主编者冈恩也用通俗一些的语言提到了类似的问题:
&ot;科幻小说是一种特殊的幻想小说。其写作手法是使幻想世界显得真实。&ot;(《科幻之路》四卷419页)&ot;要把故事写成科幻小说,而不是主流小说甚或未来派小说,人类非得出格,但剧情必须合乎逻辑&ot;(同卷627页)。
在书中其它一些地方。冈恩引用了另外一些科幻作家的文字来说明这个问题。如道格拉斯&iddot;巴伯的观点:&ot;科幻小说大多倾向于将未知事物写得平常化。&ot;(同卷637页)多索伊斯的观点:&ot;应当保持梦想和非理性的内在力量,但应力图依据已知的和传统的概念来分析这种力量。&ot;(同卷335页)
上面这些观点综合起来,都是提出了同一个问题:科幻作品必须写虚构的神奇事物,但又必须将这些事物写得以假乱真才能真正吸引读者。这种以写实技巧描述虚构事物的作法,是科幻创作的主要规律。概括起来就是整体上虽然是虚构的,但细节上一定要真实。可以简称为&ot;以实写虚&ot;。在这一点上,科幻小说与西方现代派小说截然相反,后者用时空倒错、逻辑混乱的写法,表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感受。是以虚写实的作法。
以实写虚,其实是传统神话作品和浪漫主义作品的共同特点。但由于现代纯文学理论以现实主义文学为主流,强调&ot;以实写实&ot;,对&ot;以实写虚&ot;的创作规律缺乏总结。在当今的创作实践中,科幻作品中的以实写虚将这个传统法门发展到了极点,最具有代表性。而且科幻艺术中的以实写虚也具有它本身的特点,与当代纯幻想文学不同。这都是研究科幻创作规律中的基本问题。
以实写虚,实际上是前面提出的科幻概念在创作过程中的具体化。在科幻的定义中,&ot;超现实&ot;指作品中虚构的一方面,&ot;不超自然&ot;,则是作品能将人们领回现实世界的一方面。两者只有默契结合,才能形成科幻作品而不是其它什么作品。
在科幻电影领域,如何处理整体虚构与细节真实之间的关系更是考验创作水平的标志。电影的逼真性是它主要的艺术特点,而科幻的虚构前提又使科幻片在体现逼真性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美国科幻片相比,日本、欧洲和前苏联的一些科幻片在创意和技术上并没有太大差别,但却在细节真实方面作得很不够,破绽百出。美国科幻片水平领先于全世界,能认真处理好幻想场面中的细节是主要原因。
不光是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以实写虚是一切科幻艺术的共同点。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ot;(日裔华人建筑师,科幻画家张仁诚)所画出的宇宙飞船,尽管看起来总觉得比任何人都异想天开,但他详细地描绘了飞船重量,启动方式,定员,乘坐人员的最大限度,最大速度,航行距离、其它装置以及它们的配置情况等等。(岩上治《科幻作家的科学知识》转引自《97北京科幻大会论文集》)
所以,掌握以实写虚的规律,就成为科幻创作的基本前提。
二节知识跳跃和自设逻辑 第十章
许多科幻爱好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也有一个很好的创意,但就是很难变成作品。这是因为单独的创意还不足以支撑创作,必须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和加工。这里边涉及两个有关概念。
第一是知识跳跃。所谓科学幻想小说,不可能在所有的知识内容上都突破了现有科学技术的范围。一般作品都只是在一点上进行了突破,而绝大部分内容尊从目前的知识水平,即使篇幅很大的作品也往往只有一个突破口。就象非欧几何学通过对平行公理的改变而推演出整个体系一样,科幻小说往往也是通过对一处现有知识的变更来推演出整个作品的新奇背景。当然,一部作品中有多处知识变更的地方也不少见。而从现实到幻想的突破口,我们可以称之为&ot;知识跳跃&ot;。
知识跳跃是一篇科幻作品由实入虚的门户,也是创作或研究一篇作品的入手处。如果我们仔细阅读经典的科幻作品,就会发现,无论作者如何仔细地构造作品的知识背景,在知识跳跃处必定是含糊带过的。因为作者实际上不可能先于职业科学家说明如何能形成这种跳跃。甚至某些知识跳跃里包含的创意根本不可能实现。读者在欣赏科幻作品时,在这个地方应该会心一笑,知道作者要开始&ot;编&ot;了。切不可对知识跳跃处的可能性深究到底。
第二是自设逻辑。知识跳跃之后,由于不再有现存知识的依托,作者必须给定一些概念、定理、现象、假设,或者给现有的概念、定理、现象、假设以新的内涵。这些貌似科学的逻辑线索称为自设逻辑。
不光是科幻小说,神怪、武侠等各种形式的幻想类艺术,都要求故事在一些超现实的逻辑线索中展开。这类超现实的逻辑线索都可称为&ot;自设逻辑&ot;,也就是作者本人专门为特定作品设定的逻辑。不光每一个作者的自设逻辑不同,甚至他为每一部幻想类作品都需要制定一套特殊的自设逻辑,除非两部作品是前后篇的关系。这类逻辑线索对情节本身有什么作用?它们与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这都是&ot;自设逻辑&ot;问题研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