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国科幻市场正在向卡通、电玩、儿童玩具、主题游乐园等多方面延伸发展。力争更多地开发科幻艺术的市场潜力。以主题游乐园为例,最近计划进入香港的迪斯尼乐园中就有一个名为&ot;未来世界&ot;的科幻游乐园。一些制片商在制作过大成本的科幻巨片后,往往将一些布景保留为游乐设施,使之物尽其用。不过,尚未见到美国有以整个科幻市场为开发对象的企业出现。科幻市场的各个部分分别由各自领域的企业开发,相互间只以知识产权交易为纽带。
这四个发展阶段是一脉相承的。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培养消费者和积累题材,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必然发展。并且,后一个阶段出现后,前一个阶段的市场主体并未消失,而是&ot;退居二线&ot;。目前美国的专业科幻杂志极少有赢利的,但它们能作为专业媒体而存在。其中办得最好的是一家叫《轨迹》的刊物。该刊物的装帧十分朴素,几乎没有版式处理。主要是给圈内人士和老科幻迷提供信息和评论。长篇科幻小说单行本仍然是白领阶层的主要读物。由于影视作品毕竟无法表现复杂情节,科幻图书仍然有它的市场。并且许多科幻小说都是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好素材。
美国科幻市场的发展揭示发科幻艺术本身的规律性,而这些规律又是在美国科幻界人士几十年自发摸索中揭示的。换句话说,美国人为我们作了实验。把握这些规律,有选择地照搬,可以使中国科幻市场的开发减少&ot;试错&ot;的代价,缩短开发时间。如果我们在必要投入的保证下有计划地开发这个市场,十年之内我们完全可以使中国科幻市场的消费者数目在绝对值上接近美国的水平。不是缺方法,而是缺行动!
二,中国科幻市场开发情况
自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就陆续有人创作或翻译科幻文学作品。但中国科幻市场真正形成还是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的事情。在当时百废俱兴的社会背景下,科幻小说成为&ot;文化复兴&ot;中重要的一环。《小灵通漫游未来》曾发行到数百万册,《珊瑚岛上的死光》被搬上银幕,国内先后产生四家科幻期刊和一份专业科幻报纸。电视剧和广播剧中也出现了大量科幻作品。
比这更重要的是国外作品的引进。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就开始系统引进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和前苏联的科幻作品。七十年代未开始又大量翻译西方科幻小说。由于当时没有版权制约,大量国外科幻名著能以本来面目与中国读者见面。甚至象《星球大战》、《星际旅行》之类属于西方流行文化的影视小说都能摆上中国读者的案头。这就形成了中国科幻市场的独特局面:高水平的艺术欣赏者先于高水平的艺术创作者而出现。在科幻艺术的大手笔尚未出现的时候,中国科幻爱好者已经能欣赏到世界一流的科幻作品。近几年大片机制的出现,以及盗版音像制品的存在,更是使中国科幻迷几乎同步地欣赏到世界第一流的科幻影视作品。但作为中国科幻爱好者,他们仍普遍希望中国科幻艺术能推出自己的大师和巨著。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市场动力。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国家不再支持科幻作品创作翻译和出版。这种状态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方面科幻艺术的创作、翻译、出版、理论研究和教育都变成业余行为,水平因此长时间徘徊不前。另一方面科幻艺术被迫下海,又使得在这一领域默默耕耘的人早早就熟悉了市场机制,比起一直由国家包下来的各门传统艺术有机制上的优势。
目前,国内介入这个市场的专业机构有以下这些:
(1)《科幻世界》杂志社,隶属四川省科协。创刊于一九七九年,已有二十年历史。是上一次科幻大潮中惟一延续至今的专业阵地。目前已占领了青少年科幻市场的主要份额,每期发行二十一万至二十五万之间。自一九九六年达到发行量的顶点后,一直没有新的突破。他们还拥有科幻图书邮购部,自九五年成立以来一直邮购国内各出版社出版的科幻图书。由于有刊物作媒体,邮购部的业务开展顺利。最近他们购买了一批国外科幻作家的版权,并扶持国内科幻作者,开始系统进入图书出版市场。
《科幻世界》是目前青少年科幻爱好者中的知名品牌,这是他们最近几年转向青少年市场的成果。他们一直注意培养青年作者,不过这也与专业文学作者不愿介入科幻创作有关。作为一家在市场中沉浮十多年的文化产业,他们有本能积累的市场经验。
(2)《科幻大王》杂志社。隶属山西省科协。该刊最高曾发行到三万册,能自负盈亏,但缺乏延伸开发市场的能力。该刊无有力的发行人员,一直由邮局发行。由于编辑力量、经济力量和社会关系薄弱,该刊风格一直紧随《科幻世界》,以获得其剩下的市场份额为满足。但无倒闭之忧。作为年轻的刊物,它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急需有力的外界投入和包装。
(3)《科幻时空》,九九年创刊,新蕾出版社第二编辑室主办,目前仅发行两期。计划在2000年成为双月刊。该出版社整体年营业额数千万元,实力不弱。《科幻时空》主办人对开发科幻市场也有一定的长远计划。由于刚刚创刊,其中变数较多,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4)曾经或正在出版科幻丛书的各地出版社。包括中国少儿、河北少儿、福建少儿、四川少儿、江苏少儿、海洋出版社、科普出版社,河北科技出版社等。其中编辑力量最强的是福建少儿出版社。他们拥有一批极有水平且熟悉科幻文学特点的翻译工作者,以出版国外作品为主,并且基本能将这一工作保持下来。但由于没有自己的媒体,这些出版物大多印量极少,销量不佳,绝大多数时停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