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内宫之中各殿各门一般都设专职太监,少则五六名,多则十名以上,主要负责宫门的启闭关防、稽查出入之事。近光左门和近光右门皆不设首领,只设太监五名,专司启闭关防、洒扫庭除与坐更等事;日精门、月华门、景和门、隆福门、基化门、端则门每处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太监八名,专司本处启闭关防等事务;内左门和内右门各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太监十二名,专司本处启闭关防等事务。其中,内右门还负有稽查茶膳房人员和众太监的出入之责。每晚起更时,候宫内各处通报无事,具单呈报敬事房。
与宫殿相近的宫门处,一般是两者互兼。如昭和殿兼龙光门、弘德殿兼凤彩门各设首领太监二名,太监十名;东暖阁兼永祥门、西暖阁兼增瑞门各设七品执守侍首领太监一名,八品侍监副首领太监一名,太监十四名。这些太监既负责宫殿的洒扫陈设,又负责宫门的启闭关防。唯有乾清门职责较重,除了负责陈设御门听政宝座、晨昏启闭乾清门外,还负责稽查大小臣工出入、呈报值宿卫名单等事务。为了使太监真正担负得起护卫之责,历朝宫廷中都有技勇太监。清代的圆明园与长春园中除了各处当差的三百多名太监外,还有技勇太监七十名,专司学演技勇。
在宫中击更巡夜应该说是个苦差使。明朝宫中一些犯有小过失的宦官往往被调至更鼓房司更。他们每夜五人,轮流到玄武门楼打更,无论寒冬酷暑,风雨无阻。从起更三点开始,到五更三点为止,按更数用藤条击鼓,用檀木榔头击大云板。每更一人上楼,不准提灯,风雨漆黑之夜也要摸索上楼。其中艰辛可以想见。
(6)运水添缸,备办所需
宦官制度得以确立的基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宫廷中既需要承担粗重使役的劳动力,又不能允许正常男性的存在。正是基于这一点,历代宫廷之中的运水添缸、安设热火、运送木柴煤炭、宫内烧炕、带领造办处内外工匠造办宫中所需物件之类的杂役便理所当然地一概由太监来承担。
清宫中设有热火处、柴炭处、烧炕处、造办处,各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太监二十五名,分别负责宫内各处安设热火、运送木柴煤炭、宫内烧炕、造办宫内所需各种物件等一应杂物。运水添缸之类杂差隶属打扫处,该处设有太监七十五名,职役最杂,皆是又苦又累的贱役。
宫内所用的煤炭是从阜成门进京,这里也是京城所需煤炭的主要通道。因&ldo;煤&rdo;与&ldo;霉&rdo;同音,倒运煤炭之人便自然地想到&ldo;倒霉&rdo;。所以人们便在阜成门瓮城门洞内的汉白玉上精雕梅花一束,以求吉祥顺利。&ldo;阜成梅花&rdo;由此成为北京九门一景。与此相联系,还有&ldo;西直水纹&rdo;一说。西直门是京城九门中运水进城的唯一孔道,皇宫所需的饮用水来自西郊的玉泉山,然后由此运进。清代皇宫中的运水车都由毛驴拉着,车上挂小黄旗作为标记。西直门瓮城门洞中刻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块,称&ldo;西直水纹&rdo;,亦算是京城九门中的一绝。
清代的宦官主管机构为内务府,其下所属有营造司和酒醋房。前者设有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无品级副首领太监三名,太监四十名;后者设置较少。职责所在,当是宫中所用物品及酒醋糖酱之类。
(7)念佛诵经,祈佑皇家
历朝宫廷之中有关祭神省牲、守护陵寝之类的杂务皆由太监充任,而充道士奉诵经忏、焚修香火,充僧者喇嘛以修佛事之类,一般也由宫内太监承担。
宫廷洒扫奔走之役(5)
征召道士或僧人入宫的情形很少见,直接进入内宫则少之又少。像明朝嘉靖皇帝因喜欢炼制仙丹、追求长生不老而广征道人方士进宫斋醮,只属历史上的特例。
清代礼部所属分别有:(1)万善殿:充僧者无品级首领太监、副首领太监各二名,充僧者太监十五名。(2)番经厂:充喇嘛无品级首领太监二名,充喇嘛太监十名。(3)汉经厂:充僧者无品级首领太监二名,充僧者太监六名。(4)道经厂:充道士无品级首领太监二名,充道士太监十名。以上各处专司有关宫内的佛、道诸事务。
皇宫之内,慈宁宫设有无品级首领太监十名,其中有二名充僧者,二名充喇嘛;另设有太监五十二名,其中六名充僧者,二十名充喇嘛,专司本宫及佛堂各项事务;斋宫设有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一名,太监八名,专司斋祭、陈设及洒扫坐更等事;祭神房设有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无品级副首领太监一名,太监二十六名,专司祭神省牲及洒扫坐更等事;钦安殿兼城隍庙,设有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三名,太监十二名,专司充道士奉诵经忏、焚修香火等事。另外,中正殿、英华殿也各设有专司殿堂香烛的太监多名。
以上所列仅是宫中太监执役的几个主要方面,其实,历代宫廷中太监所辖事务远比这要繁杂得多,而太监要把这诸多繁杂之事做得一件件都让主子们称心如意,绝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其中所受诸般委屈更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尽。
历代宫廷之中礼法规矩多,而懂礼法守规矩对刚入宫的乡下穷孩子来说就颇为不易,桩桩件件、时时处处都要注意。先说称呼,宫里的太监面对的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皇后、太后、嫔妃、皇子、公主之类,而历朝宫廷都有一些较为习惯的称呼和个人的喜好。唐朝的时候,宫里习惯把皇帝称为&ldo;大家&rdo;;明朝的时候,皇帝喜欢别人称他为&ldo;皇上&rdo;;清朝则习惯把皇帝称为&ldo;万岁爷&rdo;。对宫里的皇后或嫔妃,有的朝代称&ldo;娘娘&rdo;;有的朝代前面要带上封号,如皇后称&ldo;皇后娘娘&rdo;、丽妃称&ldo;丽妃娘娘&rdo;、太后称&ldo;太后&rdo;或&ldo;老祖宗&rdo;;明朝称太后为&ldo;老娘娘&rdo;,嫔妃称&ldo;娘娘&rdo;;清朝则称太后为&ldo;老佛爷&rdo;,嫔妃要称&ldo;主子&rdo;。至于太监们之间,有的朝代互称&ldo;公公&rdo;,而清宫中同辈的太监一般互称&ldo;爷&rdo;,姓张称&ldo;张爷&rdo;,姓李称&ldo;李爷&rdo;。低一辈的见了高一辈的要称&ldo;师父&rdo;,高一辈的见了低辈的则直呼其名号。但历朝都不喜欢直称其为&ldo;太监&rdo;,尤其是不能直呼为&ldo;老公&rdo;。更要紧的是忌圣讳。不仅是与皇帝的名字同音的字不能上口,太后、嫔妃、皇子、公主的名字也同样不能随便说。这就需要太监将应该避讳的字音牢牢记住,如果太监的名字与这些音相同或相近,则须赶紧改名。如清末太监小德张,本名春喜,因隆裕太后小名&ldo;喜哥&rdo;,便改名为&ldo;恒太&rdo;。总之,宫里的称呼出不得半点差错,否则轻者挨顿臭骂,重者打个臭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