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佛法修学概要讲义 > 1 净土教观学苑开学典礼开示(第2页)

1 净土教观学苑开学典礼开示(第2页)

你说你哪有开始?我们了解人生,佛陀最喜欢用做梦来譬喻。你把做梦了解了,你就了解人生了。你做梦有开始吗?你一个晚上做五个梦,第一个梦,梦到你是国王,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没有开始!“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业力成熟了,啪!无中生有现出来。你今生会跟谁结婚,你今生会做什么工作,那是你过去生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方,造了一个业,这个业成熟了,这个大海里面的水泡冒出来了,“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没有开始。

人生是无中生有,是从空性中显现出来的一个假相,那是一种业力的释放,就跟做梦一样,完全是你的梦心显现出来,没有开始。你说你做转轮圣王做完了,欸,第二个梦变成蚂蚁,因为你福报享尽了呗。你说,前一个梦我当国王的,我买了那么多的珍宝,我上辈子做转轮圣王,买那么多珍宝跑哪里去了呢?没有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人生没有结果。

诸位!你要知道,没有一个人有结果的。你福报大,你住在豪宅,你最后也没有结果;你福报很差,你也没有结果。所以人生只是个过程,是一种业力的释放,那是一个因缘的假相而已。

我们来到人间,主要是来还债的。当然我们还债也在创造未来,但是主要是还债——“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只要跟生命的果报,跟结果有关系的,都是跟业有关系,只是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它而已。

诸位!你要知道,你临终要能够不随境转,你平常就要训练你自己不随境转。不可能说你平常没有这种功能,临终突然间出现这种功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佛法不讲无中生有,一定有因缘。你现在要栽培它,它以后才会出现。如果你现在的心,别人嘴巴一动,别人讲一句话,你的情绪就很波动,那你临命终时,你一定会受到外境干扰,一定的!这是等流性嘛。你上游的水流是黑的,流到下游自然是黑的,除非你过程产生了修学、产生了变化,否则你上游是什么、你平常是什么,你临终就一定是什么!

所以,佛陀说,你不要把现在的假相看得太重。你要想一想,忆念真如、想想你本来面目。你本来是清净的,你“本来无一物”,你何必去惹这个尘埃呢?既然人生只是个过程,你何必多事呢?弄得你通身的业力,弄得你临命终这么被动,因为你到最后什么都带不走!

所以,真正的觉悟,是你平常就必须培养的。我不相信你平常是颠颠倒倒的,临终突然间有正念,我不相信!这个不合乎佛教因缘观。你那个正念谁给你的?你怎么有这个正念呢?上帝给你的?不可能!福报可以,佛陀可以送你福报,福报可以透过回向,相互受用,大家可以分享,智慧不能分享,智慧这一块不能分享,善根不能分享,不能取代的!

所以这个安住力,对净土宗人很重要!虽然临命终你可能只需要三分钟、五分钟的安住,因为你只要冲过临终时这个妄想的现前,你只要熬得过去,阿弥陀佛就现前了。可能你临终只需要五分钟的正念,但是,临命终五分钟的正念,你平常要花很多时间来栽培。你就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你别无选择!当然,这个看你的善根。有些人善根深厚,他听了几遍就懂了,因为他有一个美好的过去,他过去很用功;有些人善根差,也没关系,不要自暴自弃,只要他肯努力,就会改变。你说书到今生读已迟,你今生不读更迟!

所以,我们不管我们的过去,反正过去已经过去了,关键是我们能够把握现在!我们一定要在临终时,培养一个向真如、向空性安住的力量,就是至少你看到一个因缘假相,不要马上就动,你这样什么事都办不好。你这样子的话,你人生完全是充满了不确定。

修行不是把自己的功德创造出来就算了,你要面对很多很多的考验,我们第一堂课讲到佛陀的成道,你就知道了。你自己要有一些对治力、调伏力,因为你过去的业力、你过去的妄想,它绝对不会放过你的,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这一块,我们会花很多时间,来说明什么是空性,让你的心慢慢慢慢地往内收,把心带回家。

其实,你攀缘人生,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它不会因为你的攀缘而变得更好。你只要做你该做的事就好,不要打太多的妄想,这都没有用的。我们总是觉得,我想得越多,就会把事情做得越好,不是这个意思,你错了!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你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就好。

所以,我们要花很多时间来教育,虽然我们临命终,可能只需要五分钟的安住,但是我们要花三年的时间,教育你怎么样安住。一个思想的改变,不是那么简单!教育只能够潜移默化,除非你是六祖大师,你是顿悟的,这种人很少,我们大部分都是慢慢改变的,今天改变一点点,今天走三步,然后退两步;明天再走三步,再退两步,慢慢慢慢累积。点点滴滴,滴水长流则能穿石。我们的根性不够,只能够这样子,透过教育慢慢地改变。

第二个,调伏力。

有些人说,我们念佛就好,干啥要调伏呢?问题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很强大的生死业力。其实空正见只是一个根本,这个调伏力跟引导力是一个别相。

我先讲讲生死业力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投胎,都是有业力而来的,但是业力形成的因缘,每一个人都不一样。在《楞严经》上说,什么叫生死业力?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时——这个外境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一件事情——我们先有感受,这个时候没有影像只有感受。如果是满我们心中希望的,我们是出现快乐的感受;如果它是违背我们心意的,我们出现痛苦的感受。但是感受过去,马上就经过我们的想象,就会创造一个影像出来了。这个影像第三个就是受想行,我们就住在这个影像了,我们就深生好乐。

如果这个影像是来自于痛苦的,问题不大,痛苦的经验对我们不会产生一种牵引的力量。最可怕的是,它曾经让你感受到快乐、让你感受到幸福,对这个影像,你就会产生坚固的执取,叫爱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死了以后,如果你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你一定会来三界投胎,一定会来的。因为你的内心深处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事,有一种坚固的影像,这个影像就是一种爱取。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对生命的了解都是片段的,我们没有哪一个人看到人生的全貌,我们只希望我心中的影像再出现。

其实,人生苦多乐少。我们付出太多,得到的快乐太少。佛陀说,就像刀上的蜂蜜。为了要舔那个微少的蜂蜜,我们被刀子给割伤了,但是,我们没办法记取教训,每一次都愿意来轮回,因为我们被心中的影像骗了。

我们为什么认为人生美好呢?因为你根本不在乎外境是怎么回事,你在乎的是你心中的妄想,问题在这里!当你在回忆人生时,你是把过去的影像拿来回忆,所以你被自己的妄想严重地误导!这叫做无明或者叫盲点。如果你在临终之前没有成功地把心中的影像给化掉,你不可能往生!你说:我往生的愿力很强。诸位!你念佛的业力再怎么强,不可能强过你无始劫来那个“数数现行、深生好乐”、那个多生多劫栽培出来的业力,你不可能的!就像憨山大师说的,你念佛是今生才栽培,扣掉你工作、吃饭、睡觉,你念佛顶多四个小时。一天二?四个小时,你打了二?小时的妄想,连睡觉都打妄想,你用四个小时的佛号,去拼二?小时的妄想,而且你也不见得能够念四个小时的佛号,你就知道没有那么简单。

所以,解决问题不是靠行力,要靠善巧智慧,你要转,转识成智!佛陀告诉我们要思惟苦谛。其实你心中的影像,虽然给你快乐,但是它给你很多很多的痛苦,它让你生生世世轮回,它让你每一世的轮回都深受老病死的折磨,甚至于严重一点,它把你带到三恶道去,你付出的代价太多,你得到的快乐太少,你划不来!你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到极乐世界,也是快乐的境界,而且快乐五尘也是有影像,但是这个快乐没有过失。你喜欢吃蜂蜜,这个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要吃刀上的蜂蜜,你吃玻璃杯里面的蜂蜜,多好呢!

所以,我们要透过智慧来化解心中的问题。你今天会坐在这里,“仁者心中,必有一物”,这个是六祖大师说的。你心中或多或少一定有一个影像在牵引着你。诸位!在世间法说,这个是一种追求物质的动力——欲望。他为什么辛苦地去读大学?他为什么辛苦地工作呢?他心中一定有个东西在支持他,就是一种妄想,一种影像。每一个影像不同,有些人要买房子,有些人是想干啥,这个都跟他过去的生活经验、他的遭遇有关系,可能今生也可能前生。但不管是怎么来的,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它消灭,这个要靠智慧。

你必须跟你自己沟通,告诉你自己,放掉它对你是有好处的!我们的心中要有寄托,没有错,凡夫不能无住,但是你可以有更好的寄托。你可以把你的心寄托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楼阁,它也会让你快乐,这个快乐没有过失。你不要把影像寄托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你都要付出代价的,你何必呢!

所以,我们从内心的安住开始调伏,透过教理的学习,你开始检查你的内心,你哪里出了毛病。你今天会轮回,你一定有问题,没有问题你不可能轮回,除非你乘愿再来。“仁者心中,必有一物”,那个东西你没有消掉,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念多少佛都没有用,真的!你不是它的对手!

我希望大家不要低估你无始劫来所留下的那些妄想的力量,不要低估了它们。它生生世世陪伴着你,所以我们必须透过教育来调伏。我们只能告诉你观念,当然做还是要诸位自己去做,但是我们把方法告诉你,怎么去检查你的妄想,怎么去做一些修正,调伏你的爱取,把你生死的业力斩断,临终时没有人可以去束缚你了,你才能够轻松自在地往生。如果你三界的业力,把你绑得死死的,你临终是跑不出去的。所以,为什么要厌离娑婆,才能够欣求极乐?你要把你这个三界的绳子先解开来,你才可能去的。如果说,不要处理我们的生死问题,那祖师直接讲欣求极乐就好了,干嘛要厌离娑婆呢?

所以,你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把三界的绳子解开来;第二个才跳得出去。所以调伏力,这也是我们教育的重点。从苦谛的思惟,告诉你自己,老是执着你心中的影像,虽然它会给你短暂的快乐,但是你想一想它背后那把刀,你为了这个付出了多惨痛的代价!你想一想,值得吗?

第三个,引导力——忆念净土,欣求极乐。

从小乘的角度,他只要做前面两个就够了:安住力——安住空性,调伏力——调伏爱取,就是空正见跟出离心;大乘佛法要多一个引导,他要趋向净土,趋向菩提,佛号必须有一个愿力来引导、发愿。

前面都是消灭的,都是在破坏过去,这个引导是在引导未来。不过引导力,很多净土宗的修学者他的佛号的引导,只有到净土。我只能够说非常可惜!你可以做得更好!

诸位!你想想看,你为什么到净土去?不是让你去享受快乐的。你看《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前半段用快乐来引导你,七宝池、八功德水,但是你看到《阿弥陀经》从中半段的时候,佛陀口气一转,“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开始讲圣道的功德,你往生是因为不退转。

诸位!你如果为了快乐,你不用大费周章到净土去,你到诸天去就好了,诸天就够快乐了。你到净土去,是为了成佛而去的,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阿弥陀佛花了五劫的时间,他思考出来的净土,如果只是为了快乐,他需要思考五劫吗?他把诸天的快乐,把它copy(复制)过来就好啦。身体健康、神通自在、宫殿楼阁,这些诸天都已经是现成的。难就难在这个快乐的背后,它有圣道的力量,这个就是需要他思惟,为实施权,表面是快乐,背后是一种圣道的功德。所以阿弥陀佛创造净土,他的内心,他真正的意思,是要让我们成佛的,快乐只是一个方便法门。

所以,你必须把成佛纳入你生命的规划!我再讲一次,你是为了成佛才到净土去的!净土不是你的终极目的,它只是你一个过渡。“诸法因缘生”,诸位!你现在的规划错误,你以后一定会后悔!你少做这个动作,你到了净土,你就会觉得进步比别人慢,你的成就比别人小,因为你自己刚开始没有做好规划。所以,我必须教育大家:你必须有往生净土的愿力,你必须有成佛的愿力,这两个不冲突的。你可以一次做好,你为什么分两段呢?

我们不妨看看佛陀在法华会上与舍利弗尊者的一段对话。你看在以前的经典,舍利弗尊者那是多么威风,智慧第一啊,佛陀什么事都叫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去做。但是到法华会上,舍利弗尊者却是羞愧得很,感到非常地后悔。他说:我一个阿罗汉,我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相比,他们证得空性,我也证得空性;他们有安住力、调伏力,我都有,为什么文殊菩萨能够坐千叶宝莲,到?方世界转大□□?我现在只能在山上思惟空、无相、无愿,我们产生的作用为什么差那么多?他甚至于怀疑佛陀是不是有所偏心。佛陀说,这跟我没有关系,我的说法就像雨水,雨水是平等的,但是如果你是个小草,你心中吸收的水分当然少;如果你是一棵大树,你自然吸收的水分多。这个是你们自己的根机,跟雨水没有关系。你不能够说吸收的水分少,你怪雨水,对不对?你自己没有准备好。

诸位!你与其到了净土再来后悔,你为什么现在不多做一点?所以我们要强调发菩提心。求生净土跟发菩提心,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的,因为你迟早要成佛的,这两个没有冲突。

所以我们引导力有两种引导:第一个,引导你趋向净土;第二个,引导你成就佛道。虽然我们现在还做不到,但是我们必须把这个愿力放进去,这个就是种性,因为你必须有这个种子,才可能出现水果。你不能到了后面再做,有点来不及了。

所以,《法华经》上说,直接成佛的是最好的。那些小乘的学者,一开始他们因为对三界的痛苦感受太深了,所以他们就是赶快跳离三界,到涅槃的地方,然后再回小向大,那样很折腾。你看法华会上说,这种回小向大的人,虽然他回小向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