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读城记丽江篇 > 第70章(第1页)

第70章(第1页)

的确,武汉文化东西结合、南北杂糅的特征十分明显。即以饮食为例。武汉人嗜辣似川湘,嗜甜似江浙,清淡似闽粤,厚重似徽鲁,其代表作&ldo;豆皮&rdo;即有&ldo;包容&rdo;、&ldo;兼济&rdo;的文化特点。武汉人在体格、性格上也兼东西南北之长。他们比南方人高大,比北方人小巧,比成都人剽悍,比上海人朴直,比广东人会做官,比山东人会经商,比河北人会作文,比江浙人会打架。总之是能文能武,能官能商。

武汉三镇的城市格局,也是官商并存,文武兼备。

三镇中市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汉口,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而且也和上海一样,曾经有过租界。它是我国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接受外来文化的主要门户。作为一度独立的城市,它也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类新型城市中重要的一员,在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得风气之先。相对逊色的汉阳,则有着中国最早的军事工业,汉阳兵工厂生产的&ldo;汉阳造&rdo;,也曾名驰一时。至于&ldo;文昌武不昌&rdo;的武昌,历来就是湖北甚至中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湖广总督府曾设立于此,湖北省政府也至今设立于此。在武昌,还集中了众多的高等学府,无论数量还是水平都居于全国前列,而且名牌大学就有好几所。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几所国立大学之一,其朴素学风,素为学术界所看重。其他几所理工科大学,在各自的领域内,也都卓有盛名。武汉的学术事业,尤其是人文学科,曾号称与北京、上海成&ldo;鼎足之势&rdo;。一个老资格的开放口岸,一个高水平的文化重镇,再加上一个前途无量的后起之秀,武汉三镇,难道不是一种最佳的城市组合?这样美妙的组合,国内又有几个?

更何况,武汉的&ldo;运气&rdo;也并不那么坏。内陆开埠、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国共合作、抗日救国、解放中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关键时刻,武汉都扮演过重要角色。1949年后,它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改革开放时期,它又理所当然地成为内陆开放城市。此之谓&ldo;得天时&rdo;。地处国中,九省通衙,此之谓&ldo;得地利&rdo;。集三镇优势,合四海人文,此之谓&ldo;得人和&rdo;。天时地利人和尽占,武汉应该成为文化上的&ldo;集大成&rdo;者。

然而事实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正如武汉原本可以成为首都却终于没有当上一样,武汉的学术文化事业也未能领袖群伦。岂但未能领袖群伦,连十分出色也谈不上。它的学术研究成就一般,文艺创作也成绩平平。人们像朝圣一样涌进北京,像观风一样看着上海,对南京也另眼相看,却似乎不大把武汉放在眼里。武汉的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从来没有成为过全国的中心,甚至哪怕是&ldo;热点&rdo;。

武汉的学术文化事业只不过是武汉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人格塑造的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武汉的城市文化和城市人格缺少自己的特色。北京有&ldo;京派文化&rdo;,上海有&ldo;海派文化&rdo;,南京、成都的文化特色也都十分明显,广州便更是特色鲜明,就连一些不怎么样的小城镇也不乏独到之处。请问武汉文化有什么特色似乎谁也说不出。它&ldo;雅&rdo;不够,&ldo;俗&rdo;也不够,既不新cháo,也不古朴,似乎什么味道都有一点,却又什么味道都没有。武汉人自嘲兼自慰的说法,叫&ldo;以无特色为特色&rdo;。然而如果表现不出特色来,岂非&ldo;不出色&rdo;?

事实上,武汉文化原本是应该&ldo;出色&rdo;而且也不难&ldo;出色&rdo;的。这个特色,就是前面说的&ldo;集大成&rdo;。这无疑需要大眼界、大气魄、大手笔,然而武汉人似乎胸襟不大,魄力不够,底气不足,手脚放不开。结果,东西南北的&ldo;城市季风&rdo;吹进武汉,只不过&ldo;吹皱一池春水&rdo;,却不能形成&ldo;扶摇羊角&rdo;,让武汉如鲲鹏般&ldo;直上九万里&rdo;。

最不喜欢&ldo;差火&rdo;的武汉人,在建设自己的城市文化和塑造自己的城市人格时,似乎恰恰&ldo;差&rdo;了一把&ldo;火&rdo;。

这是武汉文化之谜,也是武汉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人格塑造的难题。

这个谜得靠武汉人自己去解。

这个难题也得靠武汉人自己去解决。

而且,一旦解决,武汉便会让北京、上海、广州都刮目相看。

易中天《读城记》‐‐深圳特区

xiea发表于2006-4-1917:00:00

--------------------------------------------------------------------------------

深圳是特区。

深圳特区很年轻。

年轻的深圳充满青春气息。

深圳无疑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它只有二十来岁的&ldo;市龄&rdo;,它的市民平均年龄也不过二十五六岁。漫步在深圳的街头和社区,你不可能像在其他城市那样,看到古老的城门,陈旧的店铺,逼窄的小巷,颓圮的墙垣,爬满青藤的老屋,松柏森森的庙宇,无所事事的闲汉和步履悠闲的老人,而只有崭新的大道,高耸的楼房,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一张张年轻的脸。在这些年轻的脸上,你能读到自信和果敢,憧憬和向往,坚毅和执着,刚健和机灵,也可能读到疲惫和茫然,苦恼和艰辛,灰心和愤懑,但不会有老态龙钟。

这样一种年轻,在中国众多的城市中显然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一无二使深圳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也使得我们对深圳的解读颇为困难。深圳毕竟曾经是&ldo;一张白纸&rdo;,而那&ldo;最新最美的画图&rdo;也才刚刚画出来。刚刚画出来的画图当然会有新鲜感,然而是否耐读却也是一个问题。如果说,历史文化名城就像陈年老酒,那么,新兴城市就有可能像易拉罐饮料。太年轻的城市就像太年幼的孩子、太薄的书和太短的故事,能多少有耐人寻味的内容

深圳不像北京、上海那样耐读,也不像它们那样易读。北京有城门,上海有外滩;北京有胡同,上海有里弄。望城门,串胡同,一路吃着冰糖葫芦或萝卜赛梨,一路听着嫩黄瓜般清脆的北京话,你会发现自己很快就进入了北京城。逛外滩,走里弄,一面辨认着旧租界和老公寓,一面听上海人用直截了当的上海话飞快地讨价还价,你很快就会感觉自己已置身于上海滩。北京和上海,在你心目中是感性具体的,也是生动鲜活的,还是形象鲜明的。当然,当你站在深南中路蔡屋围人行天桥上,一面是高耸的地王大厦,一面是大幅的小平画像,你也会真切地感到自己是在深圳。但是,一说到深圳的文化特征,我们就会感到很茫然,或者感到那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因为深圳现在还找不到像故宫外滩或胡同里弄那样的城市象征,也没有自己的方言和风味小吃,而它们又恰恰是一个城市文化特征最鲜明也最容易被人把握的外部标识,就像一个人的脸一样。

解读深圳也是有学术风险的,因为它毕竟还是一个&ldo;发展中的城市&rdo;。&ldo;发展中&rdo;有两个意思。一是与&ldo;发达一相对应,意思是说现在还不怎么样,但可以寄希望于未来,而且现在也一天比一天好;二是与&ldo;定型&rdo;相对应,意思是说它正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谁也说不清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说深圳是&ldo;发展中的城市&rdo;,显然是后一种意思。深圳在短短二十年间就有了如此突飞猛进举世瞩目的发展,则它的将来,也更会有长足的进步,正所谓&rdo;前途未可量也&rdo;。既然&ldo;前途无量&rdo;,其发展速度又&ldo;迅猛异常&rdo;,那么,我们对它的解读和评说,便很可能在年内就成了&ldo;明日黄花&rdo;,这显然是不上算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