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重视国际经济合作和大力发展外贸为了摆脱单靠苏联及经互会的状况,罗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广泛对外开放,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比较突出的。齐反复强调&ldo;没有广泛的国际经济合作,就不能保证高速度地发展经济&rdo;。为此。罗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资本,把这看作是发展自己的一条有效途径。齐任总书记后,从西方国家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设备和专利,重点发展了机械、动力、冶金和化学工业以及一些尖端工业。由于罗从各国引进最先进的部分,因此,一个时期里,罗的工厂曾有&ldo;国际博览会&rdo;之称。与此同时,罗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也有了很大发展。
从1973年开始,在罗境内也建立了有外资参与的合营企业,主要是意大利、西德、美国、日本、法国、奥地利等西方国家。根据罗马尼亚的法律规定,在罗境内建立合股公司,罗方投资不得少于41%,外资不得超过
06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49%。在人事安排上,罗方任总经理,外方任技术经理。合营企业的利润的4%用于积累,每年分红前的利润的24~30%应做为税款交给罗方。外资所得利润可以通过罗马尼亚外贸银行转移到国外,但需向罗方交纳10%的所得税。
与此同时,罗也在亚非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合股生产公司和贸易公司。这样既可以销售罗马尼亚生产的机械设备,又可以获得稳定的工业原料。
实行上述措施的结果,不但对罗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罗的国际地位。但齐奥塞斯库执政后期,没有继续坚持这一正确方针,反而逐渐走向自我封闭,继续坚持高度集中和比较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到了80年代,罗经济已持续困难十多年,此时,齐不仅拒绝进行改革,还批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对中国的改革开放,齐虽然没有指名批评,但实际上是有保留的。
面对苏、波、匈改革对罗形成的压力和罗广大干部群众要求改革的呼声,齐此时的讲话及报刊文章,却反复宣传罗共&ldo;九大&rdo;和齐领导的正确,强调罗从&ldo;九大&rdo;以来已采取了一系列改进领导、计划和组织工作的措施,&ldo;已不存在结构性的改革问题&rdo;。
1988年后,罗更是不断地批判搞市场社会主义、发展私有制和个体经济是&ldo;倒退&rdo;
,是&ldo;走资本主义道路&rdo;。
并说&ldo;谈论市场社会主义以及自由竞争&rdo;绝对不能求得社会主义的完善,发展经济&ldo;只能靠计划而不能靠市场来调节&rdo;。
以上情况说明,为了摆脱苏联的控制,高速发展本国的经济,增强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保持政治上的独立,罗共确实曾开展了大量工作,不断对旧的经济管理体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164
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过分集中的、僵化的经济体制的框框,因此收效不大。加上齐在其执政后期,大搞个人崇拜,独断专行,思想越来越僵化,以致最后走上拒绝进行任何改革的道路,从而使罗的经济越来越糟。
26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第五章
保加利亚的改革与危机
第一节70~80年代之交保加利亚的经济形势
70年代,经互会各国在世界能源危机的冲击下,出现了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的局面。
70年代中期,保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劳动纪律松弛、经济效益低下等缺点也暴露无遗。
因此1976年制定的&ldo;七五&rdo;计划以提高效益和质量与完善生产结构为中心,要求五年期间国民收入增长44%,工业产值增长44%,农业产值增长20%。
保共中央曾针对当时原材料浪费,资金、设备、外汇利用不足,经济效益差,劳动纪律松散等情况召开全会,并采取处分、撤职、精简机构等行政办法试图加强纪律,提高效益,但效果并不明显。遂于1978年开始完善计划体制和劳动组织,在工农业生产中建立有固定资产、固定劳力和固定产品的新型劳动组织(或称作业队)。
同年又进行以企业为单位的工资包干和工资改革试点工作。
1979年在全国实行统一的级别工资和职务工资表,并较大幅度提高了物价水平。从统计数字看,&ldo;七五&rdo;计划的国民收入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364
和工农业产值指标均未完成。
1979年冬保加利亚的燃油和电力开始供应紧张。
在70年代保加利亚实现农工综合体化之后,农业方面的问题渐趋严重。具体表现是:1农业生产规模过大,忽视发展中小规模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禽畜数目下降,抛荒土地增加,整个&ldo;七五&rdo;计划期间,农业产值仅增长47%(同b期工业产值增长338%)
,农业每年平均增长率从40年代的b61%降为70年代的19%。粮食、饲料、畜产品产量不足,b直接影响了出口和国内市场供应;2特别是在1974年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加入农工综合体而失去法人资格,由综合体统一核算之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农村劳动力和技术力量流失较多。这一时期,政府改组了农业领导机构,撤销农业和食品工业部,建立全国农工(综合体)联盟,它是国家‐社会机关,自下而上逐级选举产生,由它负责全国的农业工作。实际上它仍是一个行政管理机关,这种形式上的改组没有达到发挥农业生产组织的自主权和提高经济效益、挽救农业颓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