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独觉”。此处的罗汉独觉,偏重在僧众、僧宝,僧宝有住持三宝的作用,所以杀害他,就直接影响到三宝的住世,这个也是重。
最严重的就是,因为佛陀没有现前,不能杀,但是你用瞋心破坏佛像,这个也是重。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可能有些人会产生疑惑。我们前面讲到业果时,都强调以心为主,心为业主,为什么外境能够影响业力的轻重呢?这个地方要说明一下。
比方说,我们去瞻仰释迦牟尼佛的佛像时,第一念,它是外境没有错,因为是一种直接的领受、感受这尊佛像;但是第二念你开始想象,把外在的佛像转成你心中的佛像。诸位!我们不能够去受用外在的佛像,这是共业所感。我们在受用时,不管造善造恶,一定要把外在的佛像转成心中的佛像——就是心中的影像,然后才能造业,才能够去受用。
所以,第二念开始想象以后,于境取相时,取到的这个佛像在你的心中,所以伤害的是你心中的佛像,问题在这里。当我们杀一个人时,杀害的是心中那个人,关键在这里——是心作地狱。你杀害心中的人,就是伤害你的功德,是这样子造成的,还不是杀害外境造成的。
在戒律里说,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但是你把他当成一棵树,结果不小心,车子开过去把他撞死,但是那时你心中出现的是树的影像,这不犯重业,虽然他是一个人。当然你欠他一条命这个是别报,但是不足以影响到你的总报,因为你伤害的是心中的那一棵树,你心中是作树的转想。所以杀人要得重罪,对象一定要是人,而且作人想,你心中要清楚现出人的影像,然后采取行动把他杀害了。
所以,诸位!在造业时,我们是在自己内心的影像造业,外境只是一个增上缘而已。当你在起烦恼、起瞋心时,你伤害的是心中那个影像。这就是为什么外境会影响到我们的业果,因为它没有离开你的内心。
好,我们看最后的相续。这是讲次数,加行故重。
我们把它念一遍。
五、加行故重——谓或已杀生,或正或当,具欢喜心具踊跃心。或有自作,或复劝他,于彼所作称扬赞叹,见同行者,意便欣庆。由其长时思量积蓄,怨恨心已,方有所作,无间所作,殷重所作。或于一时顿杀多生,或令发起猛利痛苦而行杀害,或令怖畏作不应作而后杀害。若于孤苦贫穷哀戚悲泣等者而行杀害。
——《菩提道次第广论》——
最后一段,讲到次数、数量的问题。这个地方有五段,来说明这些都是属于重罪。
第一个,或已杀生,或正杀生,或将要杀生,具欢喜心,具踊跃心。
这个地方把杀生分成之前、正做、跟做了以后。我们前面讲过三时都没有惭愧心,在造之前,心中是有预谋的,不是临时起意的,在杀生的行为发生之前都已经有计划了,这是之前;正杀生时也没有任何惭愧,杀完以后念念地随喜,这种就是重罪了。三种状态都具足杀心,这是重罪。
第二个,不但自己做,还劝他人一起做,而且别人做时,彼此互相称扬赞叹,彼此随喜赞叹;见到同行者内心起大欢喜,若自作、若教他作乃至于见作随喜,三个都具足,都是属于重罪。
第三个,是累积了长时间的怨恨,然后才从事杀生。就是说你恨心非常地坚固,所以在杀生时,是无间所作,你不是一刀毙命,而是杀了很多刀,而且是殷重所作,内心非常地猛利,这也是重罪。所以你看,杀生,一刀毙命的,跟杀他十刀的这个业就不一样。因为次数越多,表示你恨心越重。
第四个,或于一时顿杀多生。虽然你杀的是蚂蚁,但是你杀的数量太大了。蚂蚁是一个轻罪,是因为数量多的缘故,数量的累积而转成重罪;或者在杀众生之前,刻意让他先产生猛利地痛苦,产生怖畏,再来杀害,这都属于重罪;或者对于孤苦贫穷,或者是哀戚悲泣这种弱势团体,比方说女众、小孩等等,所造的杀害,也是属于重罪。
前面是约着心跟境的强弱,这个地方是约它的次数。我们前面说过,不管是什么业,只要它次数多,业就会转成重。慈济功德会在台湾,做出很大的贡献,它启发大家的善念。慈济的证严上人,刚开始在做一些功德时,她希望她的会员每天出一块钱。有人就说:“师父,这太麻烦了,我干脆一个月给你三十块钱好了。”她说:“不可以!你每天出一块,每一天都产生一个布施的善念,这叫数数现行。你一天给我三十块,只起一次的善念,然后你就忘掉了。”
证严上人是大智慧,忏公师父的修行也是如此,点点滴滴。诸位!你要知道,比方说,你一年就打一个佛七,打佛七时,每天拜一千拜,然后其他的时间都不拜佛,这比不上一天拜四十八拜,拜一年,这叫作点点滴滴。
我讲实在话,那种暴风雨式的修行,没有用。平常不拜佛,遇到打佛七就拜一千拜,拜个三七二十一天,然后就不拜了,这个一点用都没有。就像那个水你根本没办法累积。你一天拜四十八拜,拜三年,不可思议!你就知道这个定课的重要。我们不要那种暴风雨式,突然间来很多水,那只有泛滥成灾。但是你点点滴滴,滴水长流则能穿石。
诸位!你慢慢了解因果道理,就知道什么因缘会让你修行进步,什么因缘对你进步没有帮助。这种暴饮暴食的修行,一点帮助都没有,因为逞匹夫之勇没有用,你的心态也不可能改变。
所以,这个加行就是次数,水滴式的修行远远超过暴风雨式的修行,因为它数数现行。我们生命的改变,本来就是要一段时间慢慢酝酿的。也就是说,你不管造什么善业,次数要多,最好每天都能做一点功课,念念佛,这样子也就会把佛号力量加强,加行故重。
戊五、结示法要
好,这个地方我们讲到业果的轻重,最后我们把业果的道理作一个总结,总共有五段。
第一个,总相。“平等流类,丝毫不爽。”
先看第一小段。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们把因果的道理作一个复习。首先,佛教的因果思想跟一般的因果思想不一样,它是三世的。也就是说,你造的业,不可能马上表现出来,它要一个酝酿的保存。所以佛教因果观是很复杂的,不像儒家思想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没那么简单的。它是三世两重因果,过去现在一重,现在未来一重。要懂因果道理,记住两个字:一个是恒,一个是转。你把这两个字记起来,对整个佛教的因果思想就全部掌控。
什么叫恒?就是你要继承过去,生命是相续的,今天的你一定继承了昨天的你,昨天的你一定继承了前天的你。所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今生的果报,继承了过去的业力。所以你今生的果报不能怪现在的你,今生所有的遭遇,跟你没有直接的关系;今生的行为是影响来生的你。佛教是隔代受报的,你今生快乐也不是今生造成的,你要赞美你的过去;你今生痛苦,也是过去造成的。所以因果的思想,第一个它是有继承的概念,继承过去,叫作恒,它有恒常相续的功能。
第二个,转,我们是可以开创未来,人生是可以改造的。在死亡到来之前,你都有机会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调整你未来的相貌。
这是因果的第一个总说。就是它有继承过去跟开创未来两个相貌,同时具足。这是第一个概念。
第二个,我们看,丝毫不爽。前面我们解释平等流类,佛教的因果观就是水流的思想。以下讲到它互相的对应,有五段,我们请合掌,先把它念一遍。
财富从布施中来,贫穷从悭贪中来。长寿从慈悲中来,短命从杀生中来。尊贵从持戒中来,卑劣从破戒中来。庄严从忍辱中来,丑陋从瞋恚中来。高位从恭敬中来,下位从憍慢中来。
因果,它是有一个对应的关系。比方说,财富是怎么来的?是从布施的心跟布施的行为创造出来的。贫穷是怎么来的?是悭贪的心跟悭贪的行为创造出来的。从思想跟行为的结合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