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佛法修学概要讲记内容 > 2 第1集(第2页)

2 第1集(第2页)

最后,我们看甲三的结劝。我们讲完正文以后,把佛法的整个概念做一个简单总结,整个发心、正见、修行、证果的相互关系。我们前面都是个别的解释,最后我们把这个相互关系连结起来,来作一个说明。最后总结劝修,我们以古德两个偈颂来跟大家互相勉励。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这一次二十四堂课所要上的三大主题:前言、正文、结劝这三个主题。

甲一、前言初、解释标题。二、教主略史。三、主要教义。

乙一、解释标题

好,首先,我们看第一个,甲一、前言。

先看第一个,解释标题。

“佛法修学概要”有六个字。我们先解释“佛”。

我们说学佛,学佛,那么佛陀跟我们众生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别,什么是佛陀?可不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来做一个定义。

好,我们看这个释名,请合掌:

所谓佛者,梵语佛陀,译云觉者。如《佛地经论》云::“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佛。”

好,我们把经文作一个简单的消释。“佛”,原来的印度话叫做佛陀,翻成中文就是觉悟,他是彻底觉悟的众生。当然这个觉悟就是他心中有智慧,他做什么事情,都是先有智慧的判断,然后才有行动。他有观照力、誓愿力,才有行动。

那么在《佛地经论》上说,什么是佛呢?他能够对一切的法(包括凡夫的杂乱法和圣人的清净法)、对一切的种相(种就是它的因地,相就是它的结果)——对一切染净诸法的因缘果报,他自己能了解,也能以种种方便法门,来开导一切有情,使令众生了解。就好像一个人在睡觉当中,迷迷糊糊地醒过来了,如睡梦觉,偏重在破恶;又好像莲花,打开莲花,如莲花开,偏重在生善。破恶基本上偏重在自力。我们修行有内观外慈,内在的观照是破恶,外在的慈悲偏重在生善。

这个地方是说明一件事情,就是说,佛陀也是有生命现象的。我们看到佛陀的历史,他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他也是有一个明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也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有六根的作用,只是说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虽然本体与佛都是一样,都是清净的空性,但是作用不一样。我们的明了心性比较情绪化,容易受自己的感觉引导;佛陀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不受自己的感觉引导,他是一种智慧的判断,完全由真理来引导,该怎么做,他就怎么做。

这个地方就说明一件事情,好人和道人是不同的。你看外道或者说慈善家,他们也做很多慈善事业,但是你学了佛法以后,你行菩萨道也做了很多慈善事业,结果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人做慈善事业,那是一时的感动,他有恻隐之心,他悲悯众生,触动他的恻隐之心,他会做一些利他的事业,这个叫做善念。善念它是由感觉来触动的,一定要有外境的刺激,所以他的心是不决定的,他有时候造善,但是有时候就不一定造善。换句话说,只要你用恶因缘刺激他,他就造恶。但是,佛法的觉悟就不一样了,佛法的觉悟,他的断恶、修善、度众生是决定性的:我一定要断恶,我一定要修善,我一定要度众生。

我希望,我们净土宗人慢慢了解一个概念,我们心中所发的愿是有不同的。有些人他发愿求生净土,是“我很想要往生”,那么你这种情况是带有感情的,你这个是一时的相应、一时的冲动,你不一定会往生。但如果你是经过佛法的训练,对三界生死如实地观察,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如实地了知,而做出一种智慧的选择,智慧的判断,你是:我一定要往生,不管什么情况发生,就算来生给我做国王,通通没有用,这个就是善根!所以宗教师跟慈善家是不同的,慈善家是“我很想要做善事”,这是一个慈善家;菩萨的道是“我一定要做善事”。所以你看,受了戒跟没有受戒,就是有不同,因为你有戒体。这个包括了你智慧的观照,包括了你心中的愿力——誓愿力、观照力。

所以,我们学佛刚开始可能有些行为跟世间人看起来是相同,但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完全不一样。我们经过教育以后,心中是有观照力,有誓愿力。这个地方就是说,身为一个佛陀,他的内心是有一种决定的力量的,如睡梦觉,如莲花开,因为他已经对宇宙的真理,产生觉悟了。

好,我们再看下面。我们前面讲到佛者觉也,那么到底觉悟是觉悟什么事情呢?是从两方面和三方面来说。先看两方面的二义,先看觉察,再看觉悟。这两个一起念一遍,请合掌。

一、觉察,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

二、觉悟,对“所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

佛者,觉也。我们的内心世界有两个不同的观照:对内跟对外两种观照,所以佛法的光明有内观跟外观。

从对内来说,叫做觉察,它能够觉察烦恼的障碍。就是这个贪瞋痴的烦恼,经常在我们内心当中活动,就像贼。我们好不容易做了很多功课,好不容易布施、持戒,有很多的珍宝,但是你这个脾气一发,你的这个善根功德就受到破坏了,就像盗贼把你的珍宝偷走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方法,要把这个烦恼的障碍消灭掉,否则你永远都是在积集资粮,然后又把资粮破坏掉,又积集资粮,又破坏掉,我们就不能把功德加以累积起来,这个叫做觉察。

觉察的智慧是内观的,跟别人没关系。就是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第一件事情,先观察自己,这个很重要!这个次第不能错!诸位!我们之所以有很多痛苦,就是我们对人生的操作有问题,操作错误,这个很严重啊!我们最严重的错误,就是遇到事情我们先看别人对不对,这个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永远“常在燃烧中”。这个操作方式你不改变,你一辈子都没有希望,你的正念永远培养不起来,因为你永远是向外攀缘,你顶多是个好人,你不可能变成一个道人。

佛陀告诉我们,人生的操作,发生第一件事情,先内观,观察自己的烦恼是不是在活动,这是空观的智慧,把自我意识空掉,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内调,你要内观才有资格外慈,帮助跟度化众生。所以这个觉察是第一件事情,先把你自己的烦恼贼调伏了,这是空观的智慧。

当然身为菩萨我们不能只是把自己安稳下来而已,我们开始外观,这个观,就观所知障,所知的一切现象,“所知本非障,因障障所知。”就是说,人事的差别这个不是障碍,但是因为我们没有假观的智慧,自己产生障碍,所以这个觉悟是一种假观的智慧。我们没有好好学习一切法的差别事相,就好像一个人在睡梦当中,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只有透过假观的学习,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

我们在菩萨道的过程当中,要学习两种智慧:一种是内观的智慧,第一道光明先照自己;第二道光明照别人,怎么样去帮助对方。只是第二道比较复杂,第一道比较深妙。空观的智慧比较深,但是它比较单纯,你懂就懂,不懂就不懂;假观就不一样了,法门无量誓愿学,那甚深广大,你要学心理学、学科学、学人际关系,菩萨道的所知障太广了,尘沙惑啊!如果你是走小乘的路线,你只要做一件事——内观就好。所以小乘佛法它不重视假观,因为小乘以出离心为根本,它生命的诉求是以自己赶快离开三界为根本,所以小乘法是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事情越少越好;大乘佛法除了空观的内调以外,还要假观,调他,安住在多事多业多希望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