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中国人》易中天
品读中国书系之四。
饮食、穿衣、单位、家庭、人情、面子……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容。惟其是最基本的,人们对这些时时处处可见的现象,也就习以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极少有人去深究为什么是这样,它与中国文化是怎样的关系?
《闲话中国人》的作者易中天,却独具匠心,在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中,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里,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努力发掘着文化的内核,给予理论的阐述,指出这一切之所以是&ldo;这一个&rdo;而不是&ldo;那一个&rdo;,在于中国文化的内核是&ldo;群体意识&rdo;。它由近及远,于细致中阐发了中国文化的要旨。
该书特点之一,是用&ldo;闲笔&rdo;来写&ldo;正书&rdo;。这是研究中国文化的著作,但却不像一般专著那么抽象,那么理论化,那么枯燥。全书讲述老百姓(当然不只是老百姓)的事情,态度闲适,读起来轻松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ldo;还真是那么回事&rdo;的感慨。
该书特点之二,是深入浅出。在对林林总总的生活现象进行剖析时,或诠释字词,或引经据典,从本义到广义,从现象到本质,像与你聊天般地娓娓道来,揭示出这些现象深刻的社会性。
该书特点之三,是文笔流畅,语言生动。既是&ldo;闲话&rdo;,就不能做&ldo;官样文章&rdo;。作者往往用生活习惯用语叙述生活习惯,风趣幽默。
该书特点之四,是结构上环环紧扣。从饮食到服饰,从单位到家庭,从面子到人情到友谊,把各个似乎是不相关的方面,从一引申到二,从二引申到三,看完这一章还想接着看下一章。
一语概之,《闲话中国人》一书宛如一壶馨香扑鼻的碧螺春,细细品来,回味无穷,爱好传统文化的朋友不可不读。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
正文引言1
看不懂的中国人
这本书是讲中国人的。
中国人的事最不好讲。
比如中国。中国人喜欢中国吗?当然不喜欢。提起中国,中国人没有不咬牙切齿痛心疾首恨之入骨的。就连那些行贿受贿者,也未必当真喜欢中国。如果不受贿即可财源滚滚,他为什么要冒丢官下狱的风险?如果不行贿就能通行无阻,他又为什么要拿自己的钱送人?渴望中国的大约只有一种人,‐‐在种种权钱交易或权色交易中拉皮条的。但那是极少数。多数人是不喜欢中国的。但他们又离不开中国。事实上许多中国人一旦自己有事,首先想到的便是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如果所有的官员都当真既不吃请也不收礼,恐怕不少人就会怅然若失,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自己的事到底办不办得成。所以,不反中国是不行的,反得太厉害怕也不行。最好是留一条尾巴,限制在吃一两顿饭和收一两条烟的范围内,则皆大欢喜。你说这是逼出来的?也未必。比如公款吃喝,是大家都反对,都憎恶的。但如果你请那从未参加过的人一起来吃,则多半会欣然前往,且面有得色。可见他反对的并不是公款吃喝,而是别人有份自己没有。因为自己没有份,便只好连公款吃喝一齐加以反对。那么,中国人两面派吗?不对!他是&ldo;始终如一&rdo;的,也是有&ldo;原则&rdo;的。这个原则,就是我们以后要讲到的人情、面子等等。你请他吃饭,是你的人情,也是给他面子,岂能不领情,给脸不兜着?换句话说,他吃的只是你的人情你的面子。至于用的是公款还是私款,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当然也不妨碍他在理论上反对公款吃喝。结果,大家都反对公款吃喝,而公款吃喝却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因为没有人会把抽象的原则和具体的事物混为一谈,也没有人会为了某个大道理牺牲面子人情。怎么说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另一回事。比方说,你那个老朋友是一贯反对公款吃喝的,但如果他到了你的辖区,你不拿公款招待他,他还不高兴!因为这似乎意味着他上不了台面,或没有资格享受公款吃喝,是很没有面子的。
显然,不是中国人说一套做一套,也不是中国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而是为人处世的&ldo;原则&rdo;或&ldo;法则&rdo;太多,又往往互相矛盾。老祖宗留下了不少的遗训,这些遗训常常都是要打架的。比方说,老祖宗谆谆教导我们,一个人,应该&ldo;见义勇为&rdo;,&ldo;路见不平,拔刀相助&rdo;,但同时又会告诫我们&ldo;少管闲事&rdo;,&ldo;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rdo;。那么,我们是管还是不管?哈!这你就不懂了。管不管,要看那事是不是&ldo;闲事&rdo;。如果是闲事,就不该管;不是闲事,就应该管。所以,见义勇为是对的,袖手旁观也是对的。中国有句老话&ldo;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rdo;,也就是说,有理没理,不光看讲不讲得出道理来,还要看你是&ldo;公&rdo;还是&ldo;婆&rdo;。
这样一来,研究中国人&ldo;国民性&rdo;或&ldo;民族性&rdo;的人就麻烦了。他实在想不出该用哪一两个词或哪一两句话来概括中国人,概括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比方说,中国人耿直却又圆滑,坦诚却又世故,多疑却又轻信,古板却又灵活,讲实惠却又重义气,尚礼仪却又少公德,主中庸却又走极端,美节俭却又喜排场,守古法却又赶时髦,知足常乐却又梦想暴发,烧香算命却又无宗教感,爱抱团儿却又好窝里斗,爱挑刺儿却又会打圆场,不爱管闲事却又爱说闲话,懂得&ldo;只争朝夕&rdo;的道理却又主张&ldo;慢慢来&rdo;,等等,等等。结果,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在世界历史上最早&ldo;先富起来&rdo;,却又最终弄得&ldo;一穷二白&rdo;,因为&ldo;落后&rdo;而&ldo;挨打&rdo;。总之,中国人是不大容易看懂的。岂但外国人&ldo;看不懂&rdo;,便是中国人自己,也不一定&ldo;说得清&rdo;。
其实,就连&ldo;说不清&rdo;也是不对的。如果你用&ldo;说不清&rdo;三个字来概括中国人,保准有人立马表示反对:说不清?怎么说不清?我就说得清。然后,他就会一五一十地说将起来,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说得旁边的人直点头。可是,点头又怎么样呢?他听张三讲的时候会点头,听李四讲的时候也会点头,因为张三李四讲的都对。但你要以为张三李四观点一致,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的说法很可能正好相反,‐‐张三讲的是&ldo;公理&rdo;,而李四讲的是&ldo;婆理&rdo;。何况在中国,点头并不一定表示赞同(当然也不一定表示不赞同)。它可能是表示在倾听,或者表示礼貌,甚至只不过习惯动作而已。
中国人的事,实在是麻烦得很。
驹饭。中国人是最爱请客吃饭的。南方北方,都一样。但如何吃,吃什么,却不大相同。北方人请客吃饭,总是整一桌子菜,盘子叠盘子碗摞碗。那些菜,往往也都很实在,整只的鸡整只的鸭,整只的猪腿或羊腿,总之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南方的盘子就要小得多,菜的分量也少得多,几乎一筷子就可以夹完,但花色品种则比较丰富,一只鸡可以做好几种菜,一鱼也可以两吃或三吃。于是北方人就瞧不起南方人了,认为他们小气。南方人也看不上北方人,认为他们傻气。最好玩的是,他们都认为对方虚伪。北方人说,弄那么一点点菜,让人不敢下筷子,这是请的哪门子客?虚情假意吧?南方人则说,明明吃不完,还要不停地上菜,这是让人吃还是让人看?虚张声势么!那么到底谁虚伪?其实谁也不虚伪。北方人认为,既然诚心诚意请人家吃饭,就得让人能够放开肚皮吃,这样才实在。南方人则认为,实实在在地待人,就用不着铺张浪费。菜嘛,够吃就行,弄那么多干什么?如果是自己家里人吃饭,有这么摆谱的吗?没有吧?再说,弄那么多菜,岂不把人家当成了饭桶?还是能吃多少弄多少的好。这可真是&ldo;南辕北辙&rdo;,猴吃麻花‐‐满拧。结果,他们虽然都很实在,却又都被认为是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