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造化弄人。不久后,虞允文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这对宋孝宗可谓是莫大的打击,进取中原的计划就此泡汤。
其实虞允文算是幸运的人,他以一介文人而为国家建不朽之功,甚至得以跻身历史名将之列,官至宰相,功显于当日,名扬于未来。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虞允文:&ldo;伟哉虞公,千古一人。&rdo;在宋孝宗时代,还有一人,他有不世之英雄气概,有为国家建功立业之理想,最终壮志难酬,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却在另一个领域取得至尊地位。
他就是南宋最伟大的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是山东历城人,公元1140年(绍兴十年)出生。这一年正是宋金战争最为激烈的一年,刘锜与岳飞分别在顺昌、郾城大败金兵。北方沦陷区的人民都翘首以盼王师,可是最后梦想破灭。岳飞被召回,紧接着是宋金议和与岳飞被害,北方人民彻底被软弱的朝廷抛弃了。辛弃疾便是在金人的统治下度过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长大成人后的他知道了中原沦陷的故事,这令他义愤填膺,渴望有一天能报效国家,为恢复中原尽自己之力。
机会最终来了。
在辛弃疾二十一岁那年,金帝完颜亮以六十万兵力南犯,中原掀起反金起义高潮。当时耿京是中原义军的领袖,山东、河北豪杰纷纷接受他的节制。辛弃疾毅然参加义军,并在耿京麾下当了掌书记。后来发生了一件意外,辛弃疾差点因此而丧命。
原来辛弃疾有一位朋友名叫义端,当时也聚众一千余人起义。在辛弃疾的劝说下,义端归顺耿京。岂知有一天,义端突然盗走耿京的大印叛逃,耿京大怒,遂归罪于辛弃疾并动了杀机。辛弃疾对耿京说:&ldo;给我三天时间,倘若我没抓到义端,再杀我不迟。&rdo;可是要上哪儿找义端呢?辛弃疾冷静地判断,义端盗走耿京大印,定是要叛逃金营,遂快马急追,终于追上义端。大家都知道辛弃疾是个大文豪,可是很多人不知,他其实武艺是相当高强的。义端知道辛弃疾厉害,便以朋友的身份乞求道:&ldo;我知道你力能杀人,希望你别杀我。&rdo;既是叛徒,还称什么朋友?辛弃疾手起刀落,砍掉义端的脑袋,返回耿京营中。耿京为辛弃疾的胆识所折服,更加器重他。
完颜亮败亡后,辛弃疾劝耿京率师归顺朝廷。耿京便遣辛弃疾奉表入奏,宋高宗亲自召见辛弃疾,并且对他在敌后的英勇表现大加赞赏。朝廷决定授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之职,辛弃疾为天平节度掌书记。就在辛弃疾返回耿京大营途中,却传来一个噩耗,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败,张安国已叛逃到金营中。
怎么办?难道就让叛徒、凶手逍遥法外吗?
不!若不严惩叛徒,何以慰耿京在天之灵呢?
辛弃疾当机立断,与统制王世隆、马全福等五十人,勇闯金营。当时叛徒张安国正与金国将领在帐中饮酒,根本没料到辛弃疾竟以区区数十人马前来劫营。这次军事行动比起美军特种部队击毙本拉登还要难,还要危险。此时辛弃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竟然一击命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生擒张安国,而后安全离开,出入金营如入无人之境。谁曾想到,一个二十二岁的书生竟然有如此之胆略与勇气。辛弃疾将叛徒押到首都临安,张安国被朝廷下令斩首示众。
后来辛弃疾在词中追忆了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ldo;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rdo;何等豪迈,何等英雄气概,正所谓&ldo;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rdo;。
以辛弃疾之才略,完全是虞允文一类的安邦定国之才。可是最终却事与愿违,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原因有二:其一,南宋帝国与金国达成和议,辛弃疾没有机会在战场上大展身手;其二,辛弃疾性格耿直、孤傲,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自然容易得罪人。
返回南宋后,辛弃疾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包括《九议》《应问》《美芹十论》等,呈献给朝廷。在这些文章中,他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战略主张,纵论宋金两国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处处可见其精辟之见解与深谋远虑。可惜的是,当时和议方定,不可能因为辛弃疾的几篇文章就改变政策,故而宋孝宗没采纳其意见。
虞允文当政时期,宋孝宗锐意进取,谋复中原。此时辛弃疾又上书论南北之势,持论劲直。作为沦陷区归来者,他对中原百姓&ldo;遗民泪尽胡尘里&rdo;有更多的感受,因而恢复之心,较他人为切,在抗战立场上,无妥协回旋之余地,故而难以迎合朝中多数大臣,自然被弃而不用。虞允文去世后,恢复中原之梦愈行愈远,辛弃疾的理想也越来越难实现。悲愤而不得志的他,只得寄情于诗词,他写下大量爱国主义词章。
辛弃疾的词作雄奇峻丽,充满豪迈之气,贯穿满腔爱国之情。&ldo;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rdo;,&ldo;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rdo;。在文学作品中,他也表现出自己的无奈与悲愤:&ldo;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rdo;,&ldo;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rdo;。以辛弃疾之才华,本来应该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胆识无双,慷慨有大略,但最终被埋没了。这是辛弃疾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四二 庆元党禁:韩侂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