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宝年间。
李隆基怔怔的看着这些回答,双目无神,口中喃喃道:“我大唐不是盛世吗?怎么如此?怎会如此啊!”
杨玉环被李隆基的突然爆发吓到了,连声喊道:“陛下!陛下!”
“太真你说,国家真的已经落到了崩溃的边缘了吗?朕的选择错了吗?”李隆基不断的发问。
杨玉环如何知道朝政之事,只能不住地安抚李隆基。
李隆基久久得不到答复,也逐渐冷静下来:“对!对!这事问你没有,你不懂,你不懂!朕要想想,要想想,要好好想想!”
【至于安禄山为何能成功攻入长安?只能说人家最终能成事的,一般来说本事都不是盖的。】
【古往今来,造反这种事,干的人不少。可想要成事,就要能狠的下心。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只打要害,直扑京城,除此之外鲜有能成功的。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更迭数次,都有一个很显着的特点,那就是先入建康者为王,就是这个道理。】
【干造反这种事情,千万别想着要割据一方,观望形势。这是历朝历代无数造反的先辈们,用血泪总结出来的经验,你不服不行。】
【远的不说,就说离安史之乱近一点的徐敬业叛乱。当时他的谋士魏思温劝他,要高举义旗直指洛阳,徐敬业不听,反落了个兵败身死,遭到天下人耻笑。】
【魏思温说:“明公以匡复为辞,宜帅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响应矣。”徐敬业不听忠言,反倒分兵多路,想要割据江南。魏思温见状,叹惜道:“兵势合则强,分则弱,敬业不并力渡淮,收山东之众以取洛阳,败在眼中矣!”】
【果然不出此人所料,徐敬业的叛乱连个水花都没掀起来,就被武则天扑灭,还送了武则天一把刀,让她顺手除去了宰相裴炎。】
【安禄山这边就不同了,可以说这么说,徐敬业有多蠢,安禄山就有多厉害。】
【安禄山是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在范阳起兵。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攻入洛阳。】
【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范阳距离洛阳,地图上的最近距离大概是700公里多点。换算一下,安禄山率领大军行进,每日行军大约在25公里左右。】
【这是什么概念,古代日常行军,一日也不过是20公里左右吧。当年司马懿出征讨伐辽东时,魏明帝曹叡问他,此去需用多少时日。司马懿回答道:“此去辽东四千里,去时一百日,作战百日,休整六十日,回程一百日,来回共需时一年。”换算一下,四千里走一百天,一天也不过20公里。】
【而这单单指的是行军,而安禄山是造反,一路上少不了要攻城拔寨,接受投降的城市。怎么着也要比正常行军慢,由此可见安禄山的动作是多么快速。】
【短短一个月,从燕山脚下杀到了黄河南岸,攻破洛阳。但凡是知兵之人,看到安禄山这种行军速度,看到安禄山这种莽劲儿,选择暂避风头,固守坚城,在正常不过了。】
【而攻下了洛阳,就向天下昭示了安禄山的狼子野心,他就是冲着长安去的。此时天下其余地方的援军就要掂量掂量了。】
【你觉得自己是来勤王的,可万一朝廷不是这么想的呢?安禄山这久沐王化的人都能反,谁知道来的人是怎么想的。再者各个地方肯定有想坐观成败的人存在,安禄山这一入洛阳,正好给了他们一个借口,因此长安更是岌岌可危。】
【但实际上此时大唐还是有救的,封常清和高仙芝已经在潼关堵住了安禄山前进的脚步了。前面说了造反这事讲究的就是一个快,你慢一步,各地的勤王军缓过来了,那就只有等死的份了。】
【这边高仙芝封常清坚守潼关,可保长安不失。后面朔方军那边,郭子仪、李光弼已经率军在安禄山的后方搅的天翻地覆了。】
【这时候,李隆基果断为安禄山送上助攻。有时候我真的看不懂李隆基,可能这就是咱们和皇帝的区别吧。自己亲手养大的名将王忠嗣,一心为国,都能被他贬斥,最后死的不明不白。而一个胡人,却能把三镇节度使的兵权和政权全都交给他,信任无比。】
【这边高仙芝封常清还堵在潼关,李隆基派遣宦官边令诚监军。可因为边令诚向高仙芝索取贿赂不成,他竟向李隆基诬告高仙芝和封常清二人,李隆基竟然也就听信了谗言,临阵啊,面对这大量叛军,直接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了封常清和高仙芝。】